会展场地勘察设计与测绘数据整合方法研究

  • 来源:中国会展
  • 关键字:会展,方法,研究
  • 发布时间:2025-04-04 17:29

  会展场地勘察设计基本流程

  1、现场踏勘

  会展场地勘察的首要步骤为现场踏查, 由专业人员以严谨视角进行实地评估。勘察团队需验证场地的实际面积与布局, 精确量测长宽高等核心尺寸,界定可用空间范围。同时, 严格检验地面的平整性与承重能力, 以确保后续搭建的安全性;核查电力、给排水系统的接口布局与容量, 保障设备顺畅运行;并统计出入口数量及通道宽度,为规划人流疏散路径提供依据, 从而为场地的后续设计与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评估

  环境评估着重于场地内外环境因素的全面审视。外部评估关注地理位置,分析交通通达性, 涵盖周边公交、地铁站点及主干道布局, 以优化参会者的通勤体验;并评判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备性, 如餐饮、住宿资源的充足度,以满足展会期间的多样化需求。内部评估则侧重于监测场地的自然采光与通风状况, 创造有利于展品保存与人员舒适的优良环境;同时, 严格检验隔音性能, 有效隔绝外部噪声对展会活动的干扰。通过这一系列综合评估, 为场地设计提供精准的环境适配依据。

  3、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聚焦于会展主办方、参展商及观众的需求考量。首先, 从主办方角度出发, 明确展会的规模预期与主题定位, 合理规划展位分布与活动区域配置;其次, 深入理解参展商对展位尺寸、功能性的具体需求, 确保提供充裕的展示与交流空间;再者, 立足观众视角, 优化观展路径, 增设休息区与咨询点, 以提升整体观展体验。通过综合三方需求, 使场地设计满足多元化期待, 确保会展活动的顺利进行。

  测绘数据获取与分类

  1、主要类型

  地理信息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构成测绘科学的核心内容, 囊括地球表层及邻近空间自然与人文元素的位置、形态、特性及其相互关联信息。此数据集合涵盖地形特征、水系布局、植被分布、行政边界、道路系统及居民点配置等关键要素, 依托高精度测量与遥感技术获取。地理信息数据不仅为地图绘制、城乡规划、环保等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亦在灾害监控、资源探查及国防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精准度与更新速度直接关乎空间分析的精确性及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成为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基石。

  建筑结构数据。建筑构造数据则着重于建筑物的结构特性与空间配置,包含尺寸规格、几何形态、建材类型、结构形式及内部空间规划等详尽信息。这些数据通常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等先进技术获取, 旨在建立建筑物的数字化镜像, 为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维修保养及安全评估提供翔实资料。建筑构造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保障建筑功能发挥、能效提升及防灾能力至关重要, 亦是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实现的基石。

  设施设备数据。设施装备数据涉及各类基础设施与设备的定位、状况、规格及运行参数, 覆盖交通设施(如桥梁、隧道、信号灯)、公共设施(如水塔、泵站、变电站)、通信设备及环境监测站等。此类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维持城市正常运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及应急响应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设施装备数据可实现实时监控与远程操控, 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辅助,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同时,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也是评估城市基础设施状态、规划维护方案及进行灾害风险预估的核心依据。

  2、测绘数据获取方法

  现场测量。现场测量是运用多种测量工具与装置, 在实地精确测定目标物的过程。这涵盖距离、角度、高程及位置测量等多个方面, 旨在获取目标物的空间坐标、形态参数及其相互关联数据。测量人员需具备专业技能与严谨态度, 确保数据的精确可靠,为后续处理与分析打下坚实基础。现场测量还需综合考虑环境状况、仪器精确度及测量方法适用性, 以保障测量成果的质量与效率。

  已有资料收集。已有资料搜集则聚焦于整合利用既有测绘资料、文献档案及数据库信息。这些资料源自历史测绘记录、政府公开数据、学术论文及专业报告等。通过系统梳理与分析, 可迅速获取大量有价值信息, 避免重复测量, 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已有资料为现场测量提供背景信息与参考, 助力测量人员深入理解目标物的历史沿革与现状特征, 制定更为科学的测量计划。

  测绘数据整合方法在会展场地勘察设计中应用路径

  1、GIS 空间叠加分析整合场地数据GIS (地理信息系统) 中的空间叠加分析, 作为一种融合多源地理空间数据的先进技术, 根植于图层叠加原理之上, 展现强大的分析能力。在会展场地的勘察与设计过程中, 面对场地基础信息、土地利用状况、交通网络结构等复杂数据集合, 单一数据源难以全面揭示场地的综合特征与内在联系, 而空间叠加分析技术正是解决此难题的关键工具。

  以某大型国际会展中心为例, 设计团队收集包括地形特征、土壤类型、地下管线布局及周围人口密度在内的多维度数据。利用GIS平台, 将地形等高线图与土壤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 精确揭示地形起伏与土壤承载力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叠加计算, 识别出场地西北部因地势低洼且土质松软, 不宜建设重型结构, 为展馆地基设计提供风险规避的重要参考。此外, 将交通流量数据与周边道路网络图叠加, 直观展现不同时段的交通拥堵模式, 结合预期的会展人流预测, 科学规划场地的出入口布局与内部流线设计。通过对路段车流峰谷数据的量化分析,决定在日均车流量小于5000辆的路段增设临时出口, 以确保展会结束时人群的迅速疏散。

  进一步, 通过整合土地利用现状与未来规划分区图, 明确场地的可扩展边界及与周边用地的潜在连接点。数据分析指出, 场地东侧邻近的工业用地计划近期转型, 为会展配套商业区的融入提供契机。基于叠加分析结果, 设计方案得以调整, 预留连廊对接点, 增强场地功能的整合性与商业服务的整体价值。GIS空间叠加分析的应用, 不仅打破数据间的隔阂, 还深度挖掘潜在信息, 使各类测绘数据在数字环境中协同作用, 最终输出一套全面且精准的场地勘察与设计方案。

  2、无人机航测数据精准嵌入设计图

  无人机航测技术,以其灵活高效、高分辨率成像的特质, 已成为现代会展场地测绘的首选工具。将航测影像精确融入设计流程, 对于优化设计路径、提升设计品质至关重要。在一项场馆翻新扩建工程中, 无人机装备高精度光学相机与激光雷达, 沿预定航线低空作业, 采集数据。所得影像分辨率高达0.05米, 点云密度超过每平方米100点, 全面捕捉场馆外观细节、屋顶状况及周边地形微变。这些数据经由专业软件处理, 构建出三维实景模型, 精确复刻场馆实体特征。

  随后, 设计团队将三维模型导入CAD等设计软件, 与原始图纸精确对齐。通过对比, 发现屋顶实际排水坡度因长期沉降偏离设计值3°至5°, 易导致雨水积聚, 引发渗漏风险;同时,场馆周边新增临时建筑, 侵占消防通道面积达200平方米, 严重影响紧急疏散规划。基于航测数据的精确反馈,设计团队调整屋顶修复方案, 重新布局排水系统, 增设雨水导流设施;并依据航测定位, 精准拆除违规建筑,将消防通道拓宽至规定的6米以上, 确保消防安全无虞。

  3、激光扫描点云重构场地模型

  在会展场地的勘察与设计领域,激光扫描技术为场地模型的高精度重建提供全面而基础的数据支撑。该技术通过激光扫描仪迅速发射密集激光脉冲, 有效收集场地表面的三维坐标,生成大规模点云数据集。以国际大型会展中心的初期勘察为例, 采用徕卡ScanStation P50扫描仪, 以每秒最高100万点的速度进行数据采集, 精确捕获场地复杂的建筑结构细节、地面起伏及各项设施特征, 包括展厅柱距、天花板高度、出入口坡度等关键参数。

  这些原始点云数据经由

  CloudCompare、Geomagic Wrap等专业软件处理, 完成从去噪、数据拼接到确保数据完整性与准确性的预处理工作。随后, 利用点云空间分布特性,通过三角网格化算法构建出场地的几何模型, 该模型精度可达毫米级, 真实反映场地现状。设计师据此模型能够精确计算展位布局空间, 合理规划不同尺寸的展位数量, 有效避免后期搭建中的尺寸冲突;同时, 准确设定大型展品运输通道的宽度, 满足展品通行需求,确保运输顺畅, 实现场地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与会展功能规划紧密契合。

  模型构建完成后, 进一步利用点云分类算法提取场地的关键特征信息。通过区分墙面、地面、设施等要素, 单独提取墙体平面数据, 为装修材料面积估算、承重结构分析提供辅助, 评估场地改造的可行性;同时, 提取地面平整度信息, 为特殊地面材料的铺设、临时舞台的搭建提供技术支持, 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 全面支持会展场地从宏观布局到细节装修的全方位设计工作。

  4、数据格式统一促进多源信息融合

  会展场地的勘察设计需整合地理信息、建筑图纸、现场影像等多源异构数据, 而数据格式的统一则是消除信息孤岛、促进深度整合的关键。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通常以Shapefile、GeoJSON等格式存储, 涵盖地形地貌、交通网络及水系等地理要素;建筑设计图纸则多采用DWG格式, 详细描绘场馆结构与功能区域;现场影像则以JPEG、PNG等格式记录,直观展现场地细节。然而, 这些格式多样的数据在孤立状态下应用受限,整合时面临格式兼容的挑战。

  为解决此问题, 数据转换接口与通用格式标准应运而生。利用专业的地理信息软件及BIM (建筑信息模型) 平台的内置工具, 可批量转换不同格式数据至统一标准, 如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影像数据导入BIM环境时, 统一采用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 格式,确保数据在平台间的无缝交互。以某城市科技会展项目为例, 设计团队整合市政提供的GIS交通流量数据、场馆的DWG建筑图纸及无人机航拍影像。通过数据转换工具, GIS数据依据地形匹配原则融入BIM模型, 精确展现场地与周边交通的衔接情况;影像数据经处理后, 作为纹理贴图覆盖于模型表面,还原场地的真实面貌, 使设计师在虚拟环境中即可全面把握场地状况。

  数据格式统一后, 多源信息的融合展现巨大价值。基于融合模型, 设计师能够进行多维度的协同设计分析:结合地理信息与建筑模型, 精确规划场馆出入口、周边公交站点及停车场布局, 优化人流与车流的疏散路径;将影像与建筑图纸融合, 对照实际场地校验设计细节, 调整展位的采光与通风设计;利用BIM与GIS的联动分析, 评估会展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及交通负荷的影响, 助力构建绿色、高效的会展场地。数据的深度整合与融合, 使会展场地的勘察设计从单一的建筑视角扩展到涵盖地理、人文、生态的综合考量, 显著提升设计的全面性与项目的可行性。

  结语:面向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会展场地的勘察设计工作已步入一个智能化且高精度的崭新阶段。借助GIS技术、无人机航拍以及三维激光扫描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不仅达成场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精准分析, 还加速多源数据的深度整合与协同设计进程。此番革新不仅显著提高了勘察设计的效率与质量, 更有力地驱动了会展场地规划朝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路径发展, 为构建安全、高效且舒适的会展空间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充分彰显科技在会展行业的巨大赋能潜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