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砚文化源远流长
- 来源:科学之友·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化,地位,石料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05 11:20
易砚因产于河北易县而得名,据考证已有近2 000 年的历史。古往今来,易砚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天赋的优等石料、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为弘扬、发展中国砚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文房四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起易砚的历史,人们过去总认为它发端于唐代。据《弘治易州志》记载,早在我国唐代,易州奚超父子在继承制墨师祖敏松烟制墨技术的同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制砚的上乘石料紫翠石和玉黛石,从而制作出易砚。
然而,随着考古领域的不断发现,易砚的起源又被向前推近了几百年。2006 年上半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易县段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中,被黄土尘封了近2 000 年的13 号东汉墓出土了一组石黛板,这被专家认定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质易砚,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古老砚种之一,为研究易砚历史及演进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砚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成,最早被用于研磨或破碎矿物颜料,绘制彩陶和岩画。汉代以前称砚为“研”,东汉刘熙《释名·释书契》中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资料显示,从仰韶文化时期至东汉,砚均配有研石,因为当时墨尚未成锭,墨丸需以研石磨碎。汉代最常见的石砚是一种长方形的平板砚,研石大多琢制成方形或圆形。三国时期发明了墨模,铸墨成锭之后,研石便失去了使用价值,因此三国以后的石砚不再配有研石。汉代的平板砚除研墨外,也研朱砂或黛青,朱砂用以点书,黛青则用以画眉,所以平板砚又被称为“黛砚”“黛板砚”。东汉墓出土的易砚被定名为“黛板”,即缘于此。
宋、元、明、清各朝,易砚的发展虽然波澜起伏,但艺术创新依然引领潮流,宋代包公砚、元代墨童砚、明代双池砚、清代山龟砚等艺术成就表明,易砚在中华文明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一脉相承,不断发展。
易砚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不仅石质优良,而且雕工精臻。制砚师们依石料形体不同而布图施艺,巧用俏色,采用平雕、立雕、阴雕、浮雕、透雕、镂雕等多种手法,雕出山水、花卉、鱼虫、鸟兽、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静中有动,动中有声,声中有情,构成千姿百态的艺术珍品,在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