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中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 来源:现代商业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可持续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08 14:15
杨雯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乡村产业振兴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探讨了经济管理体系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与优化乡村经济管理体系的具体路径。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还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经济管理体系;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乡村产业振兴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然而,乡村产业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不足等[1]。构建并优化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经济管理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整合并利用农村资源,还能够提高产业振兴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角度出发,探讨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乡村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乡村产业振兴不仅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村生活质量的提升。例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农业科技的应用,如智能农业设备和精准农业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产量,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也为农产品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尽管乡村产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整体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二)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衡、管理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不足等多重挑战。首先,农村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制约了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土地碎片化以及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其次,部分地区的经济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有效支持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滞后和偏差,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最后,乡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2]。部分乡村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这些挑战不仅制约了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乡村经济的整体活力与可持续性。
(三)经济管理体系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
经济管理体系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协调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与质量。通过科学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经济管理体系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其次,经济管理体系能够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提高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经济管理体系还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推动乡村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经济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构建并优化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构建乡村产业振兴中经济管理体系的因素
(一)科学的政策支持
科学的政策支持是构建乡村产业振兴中经济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才能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例如,相关部门应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降低乡村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解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此外,科学的政策支持还应注重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以保障乡村产业健康发展。例如,相关部门应制定法规,规范农产品质量标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信誉和竞争力。同时,相关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乡村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推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建设。通过科学的政策支持,相关部门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和制度保障,从而推动经济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是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乡村产业的发展效率和效益。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对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利用。例如,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合理配置农业土地资源,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增强劳动力的适应性和生产能力,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满足乡村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产业快速发展[4]。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资源的动态管理和监控,确保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实时监测资源的使用情况,优化资源分配,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能够提高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创新的管理模式
创新的管理模式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例如,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乡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推动企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引入信息化管理工具,提高生产和经营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管理和高效运营;推广合作社和产业联盟等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乡村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推动管理模式持续创新和优化。通过创新管理模式,能够提高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乡村企业可以引入现代管理技术,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供应链管理,以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乡村合作社可以通过集体采购和销售,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提高了乡村产业的整体运营水平,还为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构建与优化乡村经济管理体系的具体路径
(一)完善监督与评估机制
完善监督与评估机制是确保乡村经济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例如,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透明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乡村产业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项目的高效实施。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产业项目的审计和反馈,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合法性,避免资源浪费。完善的监督与评估机制,能够提高经济管理体系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目标的实现。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农村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实时监督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和项目进展,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同时,鼓励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提高监督体系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完善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不仅能够提高经济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和效率,还能够为乡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强化培训与能力建设
强化培训与能力建设是优化乡村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5]。例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组织管理培训,增强农村管理人员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提高他们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水平;提供创业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创新,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机制,确保农村地区的人才不断更新和提升。例如,通过建立农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才需求;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方便农民和农村管理人员随时学习和提升自己。通过强化培训与能力建设,能够提升经济管理体系的整体素质和执行力,促进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够提高乡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还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变革,提高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优化政策与制度环境
优化政策与制度环境是提高乡村经济管理体系效率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乡村产业振兴需要稳定、透明和高效的政策环境,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效实施。例如,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农民和农村企业的制度性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确保乡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政策的协调和配合,避免政策冲突和资源浪费,确保政策措施发挥协同作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注重政策的动态调整,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例如,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和技术应用;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长期规划和投资计划,确保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和升级。总之,通过优化政策与制度环境,能够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支持,提升经济管理体系的整体效能。此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政策反馈机制,收集并分析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同时,鼓励政策公开透明,增强政策的可预见性与稳定性,从而提高农民和农村企业的信心与积极性。优化后的政策与制度环境,不仅能够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够为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四)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
科技创新与应用是优化乡村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推广智能农业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流程,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提高乡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例如,相关部门可以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村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同时,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促使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农村广泛应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应用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够提高经济管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还能够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与优化,增强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乡村产业振兴中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管理体系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政策支持、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等,都是构建和优化乡村产业振兴中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未来,随着乡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乡村产业振兴能够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教育和科技的持续投入,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素.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5):84-85+88.
[2]赵亚茹.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8-9.
[3]袁春芬.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措施研究[J].农家参谋,2021(10):74-75.
[4]杨莉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优化路径[J].中国市场,2020(15):58-59.
[5]张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路径探析[J].农村科学实验, 2023(22):12-14.
作者简介:杨雯涵(1990—),女,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农村区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