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前行:中国水上运动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 来源:水上运动
  • 关键字:高质量,发展,图景
  • 发布时间:2025-04-25 17:04

  文/本刊记者 姚国繁

  在千岛湖的晨曦中,数十艘桨板划开翡翠色水面,佩戴智能手环的运动者正跟随全息投影教练调整划桨姿势;三亚后海村的浪尖上,5G直播无人机穿梭于冲浪者之间,实时捕捉每个精彩瞬间。这些充满科技感的运动场景,正是《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层面对水上运动发展的顶层设计,这份文件正在重塑中国滨水地区的产业格局,为万亿级水上运动市场注入澎湃动能。

  水上运动再上新赛道

  《意见》中明确指出,户外运动主要是指以自然或户外环境为依托的体育运动,一般包括滑雪、滑冰、桨板、船艇、潜水、骑行、山地越野、攀岩、自驾、溯溪、漂流等项目。桨板、船艇、潜水、溯溪、漂流,都可以称得上是水上运动的潮流项目,如果延伸开来,滑雪、滑冰,又何尝不是水上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存在,在2022北京冬奥会之后,冰雪运动甚至是冰雪经济,一直都是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了政策的指引,民间如火如荼的水上运动以多样化、具体化、科学化、科技化等多元呈现,据《2024—2029年水上运动行业市场调研与前景分析预测报告》显示,预计到2027年,中国水上户外运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823.98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与《意见》中的总体要求“到2027 年,初步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显现”完全契合。

  可以预见,《意见》中,“支持建设以优势项目为主、多种项目融合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鼓励雪季长、雪质优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重点发展冰雪运动项目;鼓励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综合发展桨板、船艇、潜水、低空、骑行等运动项目;鼓励西北、西南地区特色发展山地越野、攀岩、自驾、溯溪、漂流等运动项目。”都将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落户各地,水上运动,无疑将迎来新的发展期,且持续不断。

  激活文旅新动能

  《意见》中,“鼓励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中,促进户外运动与旅游、文化、康养、教育等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户外运动项目全空间、全季节、全时段覆盖。鼓励开发创作户外运动主题影视和文创产品。开展户外运动健康干预、康复疗养和健康养老等服务,推动运动康复产业发展。拓展户外运动特色亲子、研学等活动,发展户外运动教育培训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 年之后,“文旅”一词被反复提及,这不仅仅是在于各级政府对于相关产业的升级重视,接下来的一组数据也能够说明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来推动文旅产业, 2023 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129515 亿元,同比增长8.2%。各沿海和滨水城市也因其丰富的水资源优势,逐渐将城市焕新的新契机落到了水上运动产业中来。

  在《意见》出台后,一系列的文旅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今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四川资阳雁江水上运动基地却是“热力拉满”,2025 年“万千气象看四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这里,解码雁江文旅在展示如何以水为媒打造城市运动新IP;今年3 月份,南通崇川区正式发布《2025 年崇川区繁荣文体旅消费实施方案》。该《方案》聚焦项目招引建设、景区景点提升、文旅活动举办、消费场景创新、主城服务优化、游客吸引导入新突破等方面推出六大措施,努力实现“本地人走出来、外地人请进来、年轻人嗨起来、主城区热起来”;更早时候,在2024 年8 月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印发《发展广西水上文体旅装备 拓展消费新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 年)》,其中明确,充分发挥广西绿水青山、江河湖海资源优势,推动广西“旅游+ 文化+ 体育+N”产业链发展,激发文体旅市场活力、释放文体旅消费潜力,加快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强区建设……随着《意见》不断落地,文旅产业前景被广泛看好。

  指引行业升级与破圈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户外运动制造业园区,积极培育或引进户外运动鞋服、器材、智能穿戴装备生产企业,支持运动器材设备自主研发。引导户外运动目的地与户外运动装备器材制造优势地区加强技术服务合作,支持与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和企业协作开发便捷化运输物流服务产品。”这是《意见》中,关于户外运动相关周边产业链配套的阐述,实际上,随着水上运动日益高涨,上下游产业也同步“水涨船高”。

  实践证明,群众基础开展较好的运动项目,其背后的消费能力和产业升级能力也就随之提升。近几年,水上运动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并喜欢,相关水上俱乐部也应运而生,同时,当人们对于运动需求的提升进一步扩大,客观上无疑带动了水上软硬件的升级。

  水上运动对装备的要求比较精细,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装备升级呼之欲出,加工、装备制造,这些链条共同受益。此外,科技元素,也在不断融入水上运动中。比如,在水球项目的集训中,防水心率仪、反应灯、视频分析系统等设备的运用,就让训练更科学更有效;今年初,“一种高空落水救生船”被外界逐渐熟知,主要应用于高空落水救援,由网体、漂浮、动力、支撑4 个单元组合而成,能更加科学、安全地营救落水人员;青岛奥帆中心引入船舶自动驾驶系统,初学者可通过AR 眼镜获得世界冠军的实时动作指导,技能掌握速度提升3 倍。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水上运动通过自身的运动特点,突破传统健身场地限制,尤其在城市水域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家门口的运动空间”。水的浮力可减轻关节压力,降低运动损伤风险,适合康复及中老年人群;水的抗阻力特性则能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实现低冲击、高强度的锻炼效果。例如,游泳可提升心血管健康,划船运动能强化核心肌群,而水中有氧操则兼具塑形与减压功能。

  水上运动与水域生态治理协同发展,例如丽水市通过举办全国赛艇锦标赛,将竞技赛事与南明湖生态景观结合,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实现“生态资源—运动经济—全民健康”良性循环。水上运动课程进入校园,通过赛艇、皮划艇等团队项目强化青少年协作能力与抗压心理。例如,体育单招班将水上训练与报国情怀结合,塑造坚韧品格。青少年长期参与水上运动可改善肥胖、近视等问题,提升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为健康中国储备高素质人才。

  水上运动通过全民参与、生态融合、产业升级等多维度,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抓手。其科学健身价值助力慢性病防控,绿色产业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而标准化与赛事创新则为全民健康注入持久活力。未来随着优化政策进一步落地与资源整合,将构建覆盖更广、服务更优的水上健康生态体系。

  从漓江的竹筏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帆船,从渔民的谋生技艺到千亿级新兴产业,中国水上运动正在完成历史性跨越。《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指导意见》的实施,不仅培育着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更在碧水蓝天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篇章。当科技赋能让运动更安全,当文化浸润让体验更深刻,当生态优先让发展更可持续,这场“向水而生”的变革,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