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戳破美国AI 泡沫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国,AI,泡沫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2 20:14
■ 上善若水
美国AI 泡沫初现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破点燃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狂热,但在这场看似无休止的狂欢中,美国AI 产业的泡沫迹象正逐渐浮出水面。
2025 年3 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汇丰全球投资峰会上发出警示,称美国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建设已出现“重复投资”和“需求透支”的泡沫苗头。蔡崇信指出,美国科技巨头、投资基金等主体争相建设AI 训练服务器基地,但许多项目在启动时并未明确客户需求,建设速度可能远超AI服务的初期需求。他以“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融资建设数据中心却无订单”为例,说明部分资金用途存在低效重复。高盛研报进一步佐证,当前科技巨头的估值溢价中,42% 源于对“AI 应用场景”的想象定价,与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定价逻辑高度相似。
而美国科技巨头微软的动向则成为泡沫争议的焦点。该公司原计划在2025 年投入超800 亿美元扩建数据中心,但近期突然撤回英国、澳大利亚及美国多州的项目谈判,转而聚焦现有设施的升级。这一调整不仅反映了电力与建材短缺的短期挑战,更暴露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高估——TD Cowen 指出,当前数据中心建设的电力需求预测已远超实际需要。
如果说AI 技术的长期潜力与短期基建过载的脱节,是美国AI 泡沫产生的核心原因,那DeepSeek 登场就成为美国AI 泡沫出现裂痕的导火索。
AI 泡沫的深层裂痕
过去两年,科技巨头在“大力出奇迹”的逻辑下疯狂烧钱,也早早为美国AI 行业的泡沫化埋下隐患。
Meta 投入数百亿美元训练Llama 系列模型,甲骨文与OpenAI 合作的“星际之门”项目预算高达5000 亿美元,亚马逊、谷歌等企业亦承诺千亿级投入。然而,这些巨额投资并未带来相匹配的商业化回报。高盛报告指出,美国AI 公司每年需产生约6000 亿美元收入才能覆盖硬件成本,而现实应用场景的匮乏使这一目标遥不可及。
尤其是当DeepSeek 出现后, 其以仅5 万张H100 GPU 和550 万美元成本开发的DeepSeek-R1模型,在性能上超越OpenAI,这一差距直接动摇了市场对“算力堆砌是AI 唯一路径”的信仰,导致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17%,市值蒸发6000 亿美元,更深远的影响来自其开源战略。DeepSeek 不仅公开模型权重,还允许全球开发者自由参与优化,形成开源生态。这一模式迅速吸引了美国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加入,甚至被硅谷风投A16Z 创始人Marc Andreesen 称为“对全世界的大礼”。
市场猛然意识到,美国AI 公司承诺的“生产力革命”并未兑现——高盛研究显示,AI 对美国GDP 增长的贡献仅0.9%,而投入却高达万亿美元。尽管OpenAI 等企业推动了大模型技术突破,但商业化场景仍局限在广告优化、代码生成等有限领域。Meta 高管曾坦言,其新一代Llama4 模型需当前10 倍算力支持,但并未明确对应收入增长路径。这种“投入无底洞、产出看不见”的悖论,最终导致资本从盲目追捧转向审慎撤退。正如金融集团Gavekal的联合创始人路易斯- 文森特·加夫(Louis-Vincent Gave)所指出的,DeepSeek 动摇了“巨额投入必然筑就护城河”的核心叙事。
此外,当前美国AI 产业还面临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一方面,关税政策引发的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了科技股波动,以纳斯达克100 指数为例,其2025 年第一季度跌幅达10.5%,远超标普500 指数的表现。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重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夕的货币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成熟的硬件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优势。美国试图通过关税保护本土技术,却意外推动全球企业转向“中国方案”——既能规避硬件封锁风险,又能降低部署成本。这种由技术到产业的系统性颠覆,使得美国AI 霸权从“护城河”逐渐沦为“孤岛”。
多元技术重构全球AI 格局
泡沫破裂的背后,是全球AI 技术路线的深刻变革。美国主导的AI 技术霸权体系,曾以算力垄断和芯片封锁为核心构建护城河。然而,中国通过“上游资源钳制+ 中游技术创新”的双链战略,正在重塑游戏规则。
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领域,中国凭借全球80% 的稀土冶炼产能和专利技术,形成“资源—加工—应用”的全链条控制,迫使美国不得不面对“有矿无技术”的困境。而在中游技术层,以DeepSeek 为代表的低成本AI 模型,通过算法优化和场景适配,以1/10 的算力成本实现GPT-3.5 级别性能,证明算力并非唯一瓶颈。这种突破直接挑战了美国以GPU 堆叠为核心的技术路径,促使全球开发者重新评估“数据价值密度”与“算法效率”的优先级。
这种突围目前已经触发了连锁反应,欧洲Mistral 模型性能超越GPT-3.5,俄罗斯、印度加速本土AI 研发,全球AI 产业从“美国中心化”转向多极竞争。而美国内部的分裂进一步加剧危机——特朗普政府试图继续吹捧AI 泡沫,但硅谷已无法回避技术路线的根本性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