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捕捉毫米级心跳生命探测雷达算不算“黑科技”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生命,探测,雷达
  • 发布时间:2025-05-02 20:22

  持恩

  一般我们说到雷达,都是为了看得更广、更远、更清楚,不管是用在电车还是军事战争上。但雷达生命探测是要在更复杂的环境中,捕捉一个微弱至极的信号:人心跳的幅度。

  前段时间的缅甸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民间救援力量之一深圳公益救援队立刻奔赴灾区,随身还带了一台新型雷达生命探测仪。

  在缅甸曼德勒的一家七层建筑物废墟中,这台生命探测仪发现了废墟下传来的生命信号。志愿者回忆,当时还以为是猫或者老鼠,但换了几个角度还是有生命迹象,挖下去后果然发现一名被困男子。

  之所以能用雷达监测生命迹象,其实也离不开雷达运作的基本原理。

  雷达一般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天线、信号处理单元以及显示部件。发射机会发出高频电磁波,通过天线发向目标地;当电磁波碰到目标时,会发生散射或者反射,其实就是沿着电磁波原来的照射方向返回;再被接收机接收到,进行处理,包括滤波、放大、频谱分析等,显示部件最终会把信息整理成普通人看得懂的讯号。

  生命探测仪也是一样的原理,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不算什么“黑科技”。

  可是问题在于,当我们呼吸、心跳时,胸腔是会有波动,但这种波动发出的电波频率只有零点几赫兹,幅度可能只有毫米级,更别说受伤时的情况了。并且这些回波信号特别容易被淹没在雷达系统固有的噪声中。

  再者就是环境干扰和噪声。自然灾害后的灾区有太多干扰,墙体、墙体中的金属、天气等都会阻挠雷达的生命探测,这跟普通雷达通过单一空气介质的传播完全不同。

  根据雷达的运作原理,接收器不知道要在灾区收到多少物体回波信号,所以要准确判断人被困何处,信号处理技术必须有更精准、智能的提升。

  还有目标识别的复杂性。就像深圳公益救援队志愿者所说,有时候还要判断一下回来的数据是人还是动物;更现实的情况下,还要判断对方的生命状况。这仍要依赖信号处理和分析技术。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技术交叉的难度。雷达生命探测仪不仅要在雷达功能上做到极致,还要懂生命医学、人工智能;硬件上还要有高灵敏度的雷达天线、低噪声的接收系统,同时整个体积还必须便携。

  任何一环掉链子都会影响生命迹象的高效检测,这也是为什么用雷达探测救灾一直是一个难题。

  我国空军军医大学王健琪团队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就在研究这么一个理想化的救灾雷达,最终一步步解决了上述难点,才把这一技术在国内普及开来。

  比如针对生命信号的生理特征,王健琪团队设计出了一款高敏感雷达收发系统,解决了信号滤波和功率放大的匹配难点——生命信号要从诸多干扰中跳出来,还要能自己放大,让机器能判断幸存者的情况。

  其实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黑科技”,只不过是研究人员在不断实践中,一点一点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补上短板,再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才终于让雷达生命探测仪更广泛地用于救灾一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