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与李世英:最深沉的爱,是守护共同的信仰

  在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史上,黄旭华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深海与家国之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核潜艇的深潜事业,他与妻子李世英的爱情故事,同样宛如一首无声的赞歌,悠扬而深沉,唱响了那个年代最质朴、最纯粹的爱情旋律,更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家国情怀的壮美篇章。

  因工作结缘,开启浪漫篇章

  黄旭华与李世英的爱情故事始于1951年。当时,黄旭华是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的团委书记,李世英则是团委的青年干事。两人因工作相识,从最初的同事关系,逐渐在共同的事业追求中擦出爱情的火花,发展为恋人。

  黄旭华年轻时多才多艺,会拉二胡、吹口琴、唱歌、跳舞,还精通拳脚,是那个年代的“文艺青年”。而李世英也是那个年代少见的“女高才生”,精通俄语,两人可谓志趣相投,才情相契。1956年,两人登记结婚,开启了他们携手一生的浪漫旅程。

  婚后不久,黄旭华接到紧急任务,前往北京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黄旭华仅留下一句“去北京出差”,便悄然消失在家人的视线中。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李世英没有犹豫和埋怨,她深知丈夫的工作对国家的重要性,毅然决然地支持他。她说:“旭华,你的任务很重要,我会等你。”

  由于工作的极端保密性,黄旭华隐姓埋名,甚至对家人也无法透露自己的行踪。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李世英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操持家务,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直到4年之后,李世英也被调到北京参与核潜艇项目,她才知道丈夫从事的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那一刻,她心中既有对丈夫的敬佩,更有对国家事业的自豪。

  从此,夫妻二人并肩作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核潜艇事业默默奉献。黄旭华常年扎根研究所,妻子一边工作,一边扛起家庭的所有重任。几十年来,李世英从来没有为了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情把丈夫从工作中叫回来。

  隐姓埋名,默默支持

  “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小女儿趴在李世英的膝头,眼神中满是期待。李世英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轻声说道:“爸爸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等他完成了,就会回来。”

  李世英理解丈夫的工作性质,从未抱怨过他的长期缺席。她曾说:“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要无条件支持,家里有困难就自己想办法。”她白天上班,晚上照顾3个女儿。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想起黄旭华立志为潜艇事业献身的无比坚定的眼神。

  李世英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更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有一次,大女儿黄海燕在上学的路上,不小心掉入雪坑,被李世英找到的时候,脸都冻紫了,她独自一人在女儿床边守候了9天9夜。李世英难过得落泪,但她也没写信告诉丈夫,一个人默默支撑起家。

  生活的重担压在李世英身上,不是简单的吃苦,而是长年累月的坚持。北方的冬天很冷,过冬前,家家户户需要存煤,一袋煤300斤,别人家都是男人扛到楼上,李世英根本扛不动。她只能用簸箕一次次少量地来回搬运,不知道要跑多少次楼梯,才能把煤搬上去。

  李世英始终记得丈夫的话:“我的一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为了尽快造出咱们自己的核潜艇,他熬夜加班,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原本需要几十年的工程,他和团队只用了10年时间,就造出了核潜艇。

  30年的等待,如同漫长的梦境。直到1987年,李世英在报纸上看到黄旭华的名字,那个默默无闻的丈夫,他的名字终于不再是秘密。

  虽然能经常回家了,但黄旭华依然是忙,李世英称他为“客家人”,每次黄旭华从单位回家小住,她就打趣他:“又回家做客了?”孩子们也跟着起哄:“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危急时刻,坚定支持丈夫

  在核潜艇研发的关键时期,黄旭华曾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有一次,他因为工作进展不顺而心情低落。李世英得知后,默默地为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在饭桌上,她没有过多地询问丈夫的工作情况,而是用温柔的话语和轻松的氛围让黄旭华逐渐放松下来。那一刻,黄旭华深深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力量。他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家人的支持和陪伴,他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1988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核潜艇迎来了第一场“大考”——在南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紧张的气氛在参试人员之间蔓延,有人甚至开始写近似“遗嘱”的家书。为了给参试人员鼓劲,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下海深潜。这是一项充满危险的任务,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李世英深知这项任务的危险性,但她依然坚定地支持丈夫,一句“你是总工程师,你必须下”,不仅是对丈夫的信任,更是对国家事业的忠诚。

  在那个紧张的时刻,她将个人的担忧和恐惧深埋心底,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丈夫撑起了一片天。这句简单而有力的话语,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也让黄旭华更加坚定了完成任务的决心。

  极限深潜试验终于获得成功,时年64岁的黄旭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消息传来,李世英哭了。“她之前表现得冷静,是担心动摇我的决心,影响我的情绪。直到我深潜成功了,压在她心里面的大石头,终于落下来了。”2016年10月,黄旭华在央视一档节目现场回忆。

  核潜艇的成功研制,不仅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更让黄旭华的名字载入史册——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成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然而,在黄旭华的心中,最大的英雄却是他的妻子李世英。他说:“没有世英的支持与付出,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岁月沉淀,情深不渝

  尽管黄旭华的工作繁忙,但他依然尽力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次出差回家,黄旭华总会想着给妻子买点东西,不知买什么好,就跟着别人学。有一次见别人买了块印花布,他也跟着买了一块,回家一看,发现妻子早就有一件这样布料的衣服了。李世英开玩笑:“你可以背得出工程上的多少数据,就记不得我在你面前穿了几年的印花布衣服?”

  黄旭华跟着别人买菜却是灵得很,到菜市场,他先暗中找一个看上去很精通家务、和妻子年龄相仿的人,人家买什么,他就跟着买什么,妻子果然满意!

  每年下雪,黄旭华只要在家,总会陪女儿们一起去堆雪人,父女试比高下,玩得不亦乐乎。过年了,他买来许多鞭炮,还别出心裁弄来个空罐头盒戴在大鞭炮的头上,一炸,先是一声闻所未闻的奇响,再是罐头盒凌空几丈跳起霹雳舞,孩子们笑弯了腰:“爸爸,过了年就把你送到托儿所去!”

  家里的“音乐会”也是表达爱意的好方式,很随意的时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哼哼两句,其他人便自发跟着唱起来,吹口琴、拉二胡、打扬琴……黄旭华样样都能来,以一身才艺,博一家欢乐。

  黄旭华与李世英的爱情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深厚。晚年,黄旭华愧疚地说:“这些年我亏欠家人很多。”李世英却淡然回应:“党需要他去哪里,他就该去哪里。”两人晚年平淡相依,黄旭华主动承担洗碗的家务,笑称“补偿”妻子的付出。

  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无声的默契。李世英说:“好的婚姻需要‘纵容’。”她“纵容”丈夫为国奉献,也“纵容”自己成为他身后最坚实的港湾。他们用一生诠释了“家国情怀”四个字的深刻含义,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牺牲与奉献,是爱情最崇高的表达。

  痛心的时刻还是来了。2025年2月6日,黄旭华院士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在追悼会上,李世英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进来,到了大厅,她站起身,摘下毛线帽,一次次地整理头发,弄了好一会才重新戴上。整理好后,她手拿白菊花走到灵堂,深深三鞠躬。动作缓慢,那是她对丈夫恋恋不舍的情怀,这一幕,看哭了众人。

  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李世英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捧着鲜花,与相伴69年的黄老深情告别。花坛是潜艇和海浪的造型,她凝望许久,含泪说:“他一定喜欢,一定会满意的。”

  灵堂挽联“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正是他一生的写照。而李世英那句“我们理解他”,则是这段家国传奇最温柔的注脚。

  黄旭华离世后,他捐赠的2000万元奖金继续滋养着科研与教育。他设立的“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科学家。在黄旭华科技教育中心,孩子们写下誓言:“成为顶天立地的中国好少年!”

  黄旭华与李世英的故事,是科学家与背后支持者的缩影。69年的相依相伴,他们一起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也一起见证了国家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他们用一生证明:最深沉的爱,是共同守护信仰;最伟大的事业,是无声处听惊雷。国士已逝,精神如深海中的核潜艇,永远潜行,永远澎湃。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女性角度读历史”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