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词写意象,小词写细节
- 来源:作文通讯初中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意象,细节,写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9 19:49
sukii 说
有些同学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形容词与描写对象不匹配。
通常表现为,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华丽无比的描写,自以为格调很高,但是事后回忆起来却发现脑海中并没有具体的画面,言之无物——别怀疑,读者的感觉也是如此。
举个例子:
在自由雨水的浇灌下,花朵绽放出了永恒而绚丽的色彩。他静静地望着花,露出了充满希望的梦幻笑容。
这两句话,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又是永恒又是希望的,显得挺高级。
但是当回过头来思考这到底是什么花,花是什么颜色,“他”又露出了什么样的笑容时,你会发现,你眼前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画面的,这段文字是空洞而宽泛的。
相信许多语文老师叮嘱过,写作文不要堆砌辞藻。
因为用大词写细节,是一种错配。
“大词”通常指抽象、宏观、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词汇,比如梦想、自由、希望、永恒、命运等。它们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某种概念、情感或场景的整体印象和联想,也就是形成意象。
例如,“梦想的翅膀带我飞向远方”这句话里的“梦想”就是一个大词,它给人一种广阔、高远、充满无限的可能性的感觉。
“小词”则是具体、微观、能够清晰描述事物特征和具体感受的词汇,比如细腻、柔软、清脆、温热、香甜等。它们能让读者通过感官切实地感受到具体的细节。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来说,“她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温暖”这个小词就让我们把握住了笑容乃至“她”这个人的特点。再比如,“阳光慵懒地洒在地面”,“慵懒”这个词相对抽象,属于大词,形成了一种整体的意象,但并没有具体的感官细节描述。阳光到底是怎样的,全靠读者个人理解。而如果说“阳光柔和地抚摸着地面”,读者就容易理解,因为“柔和”“抚摸”这样的小词能让我们更具体地感受到阳光的状态。
又比如,“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深邃的诗篇”,“伟大”“深邃”“诗”属于大词,过于宏大就有了“假大空”之感。而改成“父母的爱,是放学回家后的一桌子美食”,“放学”“美食”这样的小词反而能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到爱。
通常来说,我们遵循“大词写意象,小词写细节”的规则。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则采用“大小结合”的方式,让画面既有意象,也有细节。
比如描写秋天:
果园里,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咬上一口,那香甜的汁液瞬间在口中四溢。
“丰收”“喜悦”是大词,营造出欢快的氛围。“香甜”“汁液”是小词,体现出苹果味道的细节。先大后小,先确定了喜悦的基调,然后描写喜悦的细节。
大词不是不能配细节,但只适合在一些特定情境使用,比如情节高潮或结尾。人物在具体做某个动作,但需要升华一下:他双手拨动时间的琴弦,弹奏出一首梦幻的歌。
用大词,这不就升华了吗?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偶尔用可以,不能常用,否则就会很“虚”。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以为是一个花团锦簇的人,走近一看,只有花没有人。”在写作中,我们要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而词语又要与描述对象相匹配,大词写意象,小词写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