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河生态及人文的再评价——读刘宁《黄河中国: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黄河,中国,评价
  • 发布时间:2025-05-30 13:51

  刘金祥

  在中国北方广袤辽阔的大地上,有一条巨龙盘桓游走、蜿蜒流淌,这就是被称作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黄河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巨变,而且孕育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瑰丽璀璨,更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不竭生态智慧和不懈精神追求,可以说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鲜明地理坐标,也是中华文明的深刻精神隐喻。由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刘宁博士所著的《黄河中国:踏遍大禹走过的土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以下简称《黄河中国》)一书,就是从学理角度对这一地理坐标进行厘定确认,从人文层面对这一精神隐喻进行疏解诠释。作者以实地“行走”为笔触和语言,以田野调查为方法和路径,探赜和透析黄河作为“中国血脉”的肌理与魂魄,引领读者穿越浩瀚历史时空,重新审视和深度破译黄河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和文明基因。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五千米的巴颜喀拉山脉是黄河的主要发祥地。《黄河中国》一书的开篇即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为引言,构建了一个以“水”为基点、主线与核心的叙事框架,这种叙事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客观陈述——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米的巨大落差使其“天上来”成为科学事实,更蕴含着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真诚探寻:水是如何塑造了黄土地的筋骨,如何滋养出中华文明的血脉?在书中,作者刘宁精准描绘了黄河流域多个自然生态区域与历史人文空间,如河湟、河套、河东、西海固、关中、河洛等地,通过对黄河八大地理单元日常生活细节的摹写与剖解,生动展现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变迁轨迹与自然生态演化图景,深刻揭示了不同区域如何以其独特方式回应黄河给予的生命馈赠与生态挑战。从传统农耕文化到现代工业文明,黄河流域每一地理单元的沧海桑田,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化身,都是黄河自然生态演进的缩影。如作者在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探亲访友时,置身于新建的青砖四合院门前,院内的温情温馨与对面三门峡市的寂寥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寓示着黄河生态文化的世代延续与历史流转;再比如作者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灌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秦汉以来的古渠系统至今仍在润泽银川平原、涵育“塞上江南”,从而印证了“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古老民谚;而在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宁夏西海固,作者目睹了扬水工程与梯田改造共同书写的现代版“治水神话”。黄河,这条流淌着黄色泥沙的河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标识,在黄河冲击与垒砌的黄土地上,古代先民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逐渐走向繁荣辉煌的农耕文明,这种自然生态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与互动,在《黄河中国》一书中被提炼为一种“河流哲学”。如作者所言:“黄河的泥沙不仅是地质的沉淀,更是历史的积层。”换言之,从大禹治水的远古神话,到新中国成立后黄河生态治理的赫赫业绩,黄河的每一次改道与安澜,都是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历史见证。书中对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生态保护前世今生的复盘与书写,一方面展现了技术理性的优越与胜利,另一方面暗含着对“人类征服自然”的省察与反思。作为一种典型的农业文明形态,黄河文明以其先进性、早熟性和超稳定性,逐步在历史长河中剔芜除莠、推陈出新。《黄河中国》叙述的不只是黄河流域生态的自然演化,而是将平凡的百姓生活与宏大的国家叙事有机结合,通过铺陈“河湟”“西海固”“河套”“河东”“陕北”“关中”“河洛”“齐鲁”等八个主题故事,描摹出黄河流域生态繁复多维、丰赡多姿的历史生活画卷,进而深刻揭橥古老的中华文化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我革新和自我蜕变。在作者观念里,黄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呈现中华现代生态文明的一个精神标志。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相互依存,更是生态上的协奏共鸣,正是在黄河的养育滋润下,中华文明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坚韧不屈、宽厚包容、自强不息。

  黄河是一条具有双重面孔的河流,在漫长的历史时段内,黄河既呈现出温和温顺的性格,也经常流露出凶狠残暴的性情。《黄河中国》一书并未止步于对黄河自然生态的吟咏和礼赞,而是以严苛冷峻的目光审视其“双重性”:既是文明的摇篮,又是灾难的渊薮。据书中统计,从先秦到民国的二千五百年间,黄河下游决口多达两千余次,洪水裹挟的泥沙曾让华北平原“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种“暴烈之美”也许在昔日文艺作品中被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如《黄河大合唱》的沉郁与悲壮,但在现实中却给无数生灵带来了灾祸和苦难。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黄河史就是一部泛滥史、一部改道史、一部血泪史。正源于此,《黄河中国》一书详尽叙写了大禹的治水故事和治水方法,深刻阐述了大禹的治水经验和治水精神。作者沿着大禹足迹实地考察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回望和还原历史,更在于镜鉴和启示当下。写作黄河必须亲近黄河,作者从2016年至2018年历时三年,沿着黄河岸边大禹留下的足迹行走五千多公里,边行走边研读,边研读边思考,这无疑是生态地理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田野考察方式的有机叠加与双向奔赴。

  当今时代,尽管黄河水患治理取得重大成就,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这片土地。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透彻剖析,明确提出以弘扬大禹精神来应对当下生态危机的现实课题。尤为深刻的是,书中讲述了陕北绿色革命使黄河泥沙量锐减,但工业化带来的水污染与湿地退化又成为潜在隐患与新的隐忧。作者以黄河入海口的生态危机为例,指出“黄河的清浊不仅是自然的命题,更是人性的试金石”。这种批判性视角使该书超越了传统的保护“母亲河”的赞歌。对黄河进行文化审度和生态考察,离不开古籍资料的依托和现实实例的支撑。《黄河中国》一书通过对比历史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见闻,彰显黄河生态文明的现代嬗变与当代生机。例如,作者在“河洛”故事中讲述了河南巩义的洛河航运业进入公路时代已彻底消失、河畔的纤夫号子化作博物馆中的展品这一客观事实;而在“河湟”故事中则言说了青海门源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依靠黄河水培育出高原特色果蔬产业的这一鲜活案例。这种巨大反差与涅槃重生,折射出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困厄与欣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的肇端起点,也是中国哲学的终极话题。沿河而居,依水而生,这是人类生存的法度与要义,河流文明是所有文明古国的共同叙事模式,但河流迥异的特征和不同的个性,又会使文明的故事和命运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对山川河流做一番判断,对民族品性做一番解析。

  如果仅以逻辑推演取胜和学理阐发见长,那么《黄河中国》一书就可能成为一部纯粹而枯燥的学术专著。但作者刘宁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著名文化学者,她用简洁畅达的文字和细腻缜密的描写,将黄河流域百姓生态生活点绘为生动的文化故事,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时光的猝然流逝和历史的层叠累积。特别是在描写黄河自然景观景色时,作者运用诸多贴切的修辞方法,使每一处黄河景观景色都彰显出黄河厚重的生态底蕴和悠长的历史文脉,例如将黄河九曲十八弯喻为“大地的指纹”,将内蒙古中部的库布齐沙漠与黄河的交汇形容为“黄沙与碧水的握手”。这种意象的撷取与昭显,使黄河由一种物理形态升华为一种精神样貌。黄河最绚丽的景致在山东黄河东营入海口,上苍给予黄河一个最美的归宿和最靓丽的结局。经过黄河下游两岸人民七十多年的不懈治理,往昔的大河之洲迎来今日的生态之变。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渤海之滨,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大型湿地,作为国际候鸟迁飞的主要区域,每年有数百万只鸟类从北方迁徙来此栖息,在黄河入海口形成一处独特的壮美景观。铺天盖地的芦苇、波光潋滟的湖泊、随处可见的滩涂,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整部书中,作者刘宁以诗化的语言摹写黄河的壮丽与妩媚,真挚表达自己对这条母亲河的深厚情感,而诗化语言中的黄河,不只是一种情感抒发和心绪表露,更是一种生态思考和哲学表达。该书对以黄河生态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进行了概要梳理和粗略考察。从《诗经》的“河水清且涟猗”,到当代著名作家李準的《黄河东流去》;从宏壮苍凉的陕北信天游,到激越慷慨的《黄河大合唱》,可以说黄河不仅是文学的母题,更是民族情感的故土。作者在山西平陆收集的中条山战役碑文,在陕西佳县记录的船工号子,皆以“声音考古”的文艺方式复活了黄河文化的久远记忆。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刘宁还将个人感受体验融入学术写作中,提升了著作的学术魅力和感染力。例如她在西海固的黄褐色山梁上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她在泰山碑刻前触摸到“时间的重量”,这种“行走的抒情”打破了作者与黄河两岸的土地隔膜,使《黄河中国》这部书的文本兼具智性的深度与情感的温度。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黄河的故事,最终是人的故事——那些在泥沙中扎根、在风浪中前行的普通人,才是文明真正的载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