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蛇类的奇幻世界
- 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蛇类,奇幻,世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3 17:02
文/JQ没有K 审读专家/彭亭亭 图/猷 洪
在文字出现前,《山海经》在先民中间口口相传,直到后来成书,全书不过3万字出头儿,而据统计,蛇字在书里出现了92次。通过《山海经》,我们了解到先民对蛇充满敬畏:书中的蛇既能在地上爬,还能在水里游、在天上飞,五颜六色还能再生(蜕皮);有的能预示吉凶;有的能置人于死地,有的能治病救人;不少海外居民喜欢在身上挂蛇,更别提那些把蛇踩在脚下当交通工具的天神……这么看来,蛇与人共处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2025年蛇年,咱们说说《山海经》里蛇的奇闻逸事。
外貌特征:人面蛇身,全身赤红
特点:掌控时间
烛九阴,又名烛龙。烛龙的蛇身足足有一千里(大约500千米)那么长,这可称得上是巨蛇之神了。更神的是烛龙的眼睛,龙眼竖着长在额头的正中,时间就在他眼睛一睁一闭中飞逝:他闭上眼,天就黑了;睁开眼,天就亮了。季节在他的呼气间更替,他一呼气,寒冬笼罩大地;再一呼气,酷暑降临。在《山海经》里,像烛龙这样的人面兽身的合体生物还有不少,而且大多被先民赋予了超自然力量。有可能是因为先民的生活和动物很紧密,他们观察到动物具有人类所没有的能力,老虎体格大,力气大;鸟有翅膀,能在天上飞;鱼能在水中游不用换气……蛇呢?蛇的本事太大了,蛇无手无腿,但无论爬行还是游水,速度同样惊人……动物的特长使先民受到了启发——人兽合体的“生物”意味着拥有超人的能力。
外貌特征:巨大的青色蛇身上长着九个脑袋,每个脑袋上有一张青色的人脸
特点:带来灾难
相柳长相凶恶不说,个头儿也大得吓人,他的蛇身大到能覆盖九座山峰,以至于他的九张嘴分别要在九座山上吃饭。相柳简直是集邪恶于一身的九头蛇:他的气息极具威力,被他的口气熏到的地方会变成沼泽,沼泽里的水巨苦无比,人和动物都不能喝;他的血液含有剧毒,谁沾上谁死,土地沾上寸草不生。在先民的想象中,这个九头蛇比噩梦还可怕,他所到之处,洪水泛滥,生灵涂炭。
蛇总是被当成怪物吗?并非如此。柬埔寨是信奉蛇神的国家,在他们的传说里,洞里萨湖湖底住着七头蛇神那伽,那伽被视作柬埔寨国家起源的神圣象征和王国兴盛的保护者。但在大多数国家的传说里,像相柳这样的九头蛇,多半是邪恶的象征。
外貌特征:外皮为青、黄、红和黑四色混合
特点:蚕食巨物
“人心不足蛇吞象”里的蛇多半说的就是巴蛇,因为《山海经·海内南经》里记载了这件事。巴蛇有着气吞山河的气势,它一张嘴能吞下一头大象,再用三年的时间消化,最后排出象骨。和巴蛇同类的还有蚏蛇、蚺蛇,它们都擅长“一口吞”。它们缠绕在树上,等待“猎物”,如獐、鹿之类这些比大象小得多的动物送上门。厉害的是,这类蛇吞下鹿之后,甚至连骨头都不用吐,鹿骨透过蛇皮被排出体外,而蛇身毫发无伤。巴蛇这么厉害,它的肉也具有神奇的疗效,据说君子吃了巴蛇肉,心、腹不会生病。《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的范围涵盖了从今天的浙江到福建、广东甚至西北地区的广大地域。除了蛇,《山海经·海内南经》里还出现了猩猩、犀牛等物种。尽管无法确认它们是否和现在的猩猩、犀牛是同一物种,但是这些记载表明:当时《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记录地区的气候可能是温暖湿润的,适合它们生存。
外貌特征:有的长了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有的是一头双身
特点:预示大旱
《山海经》里有四个肥,不全是蛇类。先说生活在太华山上的,这个肥是六足四翼的毒蛇,它有着天气预报的作用,一现身就是宣告天下要大旱了;另一个肥在英山,是一种长着黄色羽毛和红色嘴巴的鸟,据说食用这种鸟肉可以治传染病,还可以杀死体内的寄生虫;第三个肥在浑夕山,山中有一种长着一个脑袋两个身子的怪蛇,这种蛇有没有毒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它一现身也意味着旱灾要降临;第四个肥在彭毗山的肥水里,这座山光秃秃的,但矿藏丰富,山下的河流里有很多蛇,不过,《山海经》里并没有描述这种蛇的样子,我们无法知道它和太华山、浑夕山的肥有没有共同之处。
肥被先民赋予了预示灾害的能力,很可能是因为先民无力抵抗灾害,寄希望于这样的异兽拥有预示自然,甚至控制自然的本事。
外貌特征:无四肢也无翅膀
特点:会飞
飞蛇,又叫腾蛇。腾蛇在中国神话里相当威风,据传黄帝在西泰山召开“鬼神大会”时,蚩尤率虎狼开路,凤凰翱翔空中,腾蛇匍匐在地,整支护卫队伍盛大而威严。曹操写过一首诗《龟虽寿》,里面有提到腾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么看来,在古人眼中,腾蛇应该是龙的一种,拥有腾云驾雾的神力。
《山海经》里还有化蛇和鸣蛇也会飞,它们的名字里带“蛇”,但它们都有翅膀。腾蛇靠什么飞呢?人们找到了一条线索——自然界中有一种会“飞”的金花蛇,准确地说,金花蛇并不是真的会飞,而是擅长短距离滑翔。金花蛇“起飞”前,它会收缩身体,姿势像压扁的弹簧那样,再猛地把自己“弹射”出去,与此同时,蛇身不停摆动,这样它的滑翔距离可达100米。金花蛇的另一个称呼便是“飞蛇”,由此联想,腾蛇有没有可能是金花蛇的祖先呢?
外貌特征:双头蛇,身躯有车轮那么粗、车辕那么长,脖子左右分开,各有一个脑袋特点:不喜欢打雷声,听到雷声会两手捧着头站立
委蛇的正名叫延维,是水泽之神。它平时穿紫色衣服,戴红色冠冕。传说齐桓公在一次狩猎时见到了延维,奇怪的是只有他一人看得见。原来谁看见延维,谁就能称霸天下,所以一般人是很难见到它的。后来,齐桓公果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外貌特征:身长数米
特点:无所不吃
长蛇生活在大咸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山下盛产美玉。大咸山巍峨陡峭,普通人攀登不上去。长蛇身体长,身上的毛像猪鬃,口中会发出“梆梆梆”的声音,就像古时候打更人敲击木梆发出的声音。传说长蛇食量惊人,被认为是恶蛇,飞禽走兽无所不吃,吞下整头鹿不是问题。
外貌特征:身长不到7 厘米
特点:有毒
蝮虫(huǐ)也被叫作蝮蛇。在《山海经》里,蝮虫在山里活动,分布在非山、羽山和即翼山等地。其中,即翼山是一座怪山,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座山里盛产白玉,但出没的都是怪异的野兽,水里游的也是怪鱼,根本没人敢上山,蝮虫自然也被看作是非常可怕的怪物。一种说法认为蝮虫的头只有我们的大拇指那么大,但也有一种说法,说蝮虫是一种叫反鼻虫的毒蛇,身上有红白两色花纹,鼻子上长有针刺,大的重达百余千克。
在《山海经》里,先民始终对蛇保持着敬畏之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蛇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到端午节出现的时候,“避五毒”成为节日习俗之一,蛇位列“五毒”之首(其他四毒分别是蝎子、蜈蚣、壁虎和蟾蜍),成了被人类重点驱除的对象。到如今,时过境迁,蛇与人类的相处又进入了新的阶段,蛇作为曾经的“五毒”之一如今是被保护的物种。这恐怕是两千多年前的先民难以想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