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核聚变,资本的新共识
- 来源:电脑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核聚变,资本,新共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0 18:13
■董师傅
核聚变,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日前,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正式启动,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将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推动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我国聚变能发展提供开创性支持。这意味着,核聚变距离商业化又近了一步。
AI成为核聚变的需求引擎
核聚变,是一种理想能源。首先,主要燃料氘在海水中储量极为丰富,有专家评估足够人类使用数十亿年甚至更久,这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无法比拟的。其次,不会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伤害,且由于需要运行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之下,没有堆芯熔化等风险。再次,核聚变如若可以商业化,成本远远低于传统能源,且稳定输出的能力要优于水电、光电和风电。
一言以蔽之,核聚变具有廉价、清洁、安全等发电优势。
基于此,核聚变一直是全球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欧美等国家早早就进行了前沿探索,不过进展并不顺利,以至于核聚变落地“永远还有50 年”的声音此起彼伏。幸运的是,核聚变近年来不断取得技术突破。譬如,2025 年1 月20 日,中国主导的东方超环项目,首次完成了1 亿摄氏度1000 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再譬如,美国的SPARC 项目利用高温超导体实现了高磁场强度,使得托卡马克装置可以通过小型化设计大幅降低成本,为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换而言之,核聚变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中小型化核聚变装置的突破,降低了可控核聚变装置成本,使得商业公司有了入局的可能。最重要的是,诸多公司的突破,让大家对商业化的预期从还有几十年,拉近到大约十年。 ”更为关键的是,核聚变落地场景愈发清晰。AI 革命之后,能源需求大的问题浮出水面,2024 年马斯克预计两年内行业将由“缺硅”变为“缺电”,而这可能阻碍AI 的发展,解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迫在眉睫。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数据中心目前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5%到2%,到2030 年,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4%。
科技巨头纷纷入局
华泰证券表示:“一方面,AI 既是可控核聚变的需求引擎,也是技术突破的加速器;另一方面,高温超导的规模化降本和可控核聚变装置工程经济可行性相互成就。”此背景下,资本涌入核聚变赛道。
《2023 年聚变能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初,全世界核聚变公司共吸引了超过60 亿美元的投资,较2021 年初的18.72 亿美元增加40 多亿美元;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数量从2017 年的5 家增长至2023 年的50 家左右。
到了2024 年,一年融资30 亿美元,有了提速的迹象。规模之外,大佬云集也值得一提: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蔚来创始人李斌等纷纷入局。
以蔚来为例,2022 年与米哈游共同领投能量奇点,2023 年又入股了聚变新能,对核聚变商业化抱有厚望。米哈游总裁刘伟表示:“聚变能源商业化一旦实现,所带来的改变将是颠覆性的。我们试图想象,一个能源充裕程度是目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未来世界将是什么样子,而且这些能源是完全清洁和安全的。这是聚变能源的潜力,我们拭目以待。”
尽管如此,A 股核聚变概念主要炒的是合锻智能、哈焊华通、国光电气等股票。
以主打高端设备的合锻智能为例,2024 年营业收入为20.74 亿元,同比增长17.43%,但净利润为亏损8898.79 万元,而2023 年同期盈利为1663.54 万元。简而言之,当下依然是炒概念为主,要注意其中的风险。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跟本报无关。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作参考,实际盈亏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