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融媒创新发展之路——以紫牛新闻客户端为例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智慧,创新,发展
  • 发布时间:2025-06-21 12:23

  文/吴颖凯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扬子晚报

  摘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进步,给媒体带来多维度的创新应用,重塑了媒体行业的传统运作模式。智能化、高交互、个性化,正日益成为现代媒体不可或缺的关键特征,标志着媒体行业正迈入智慧融媒的新时代。紫牛新闻客户端作为数据、技术与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实现了内容生产、分发、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本文以紫牛新闻客户端为例探讨媒体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为智慧融媒建设和媒体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紫牛新闻;智慧融媒;媒体融合;人工智能算法;大模型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赋能。这些技术不仅极大提升了媒体内容的智能化生产、分发和管理能力,还推动了多维度创新应用的落地。智能化、个性化、高度交互性逐渐成为现代媒体的重要特征,媒体行业发展正式迈入智慧时代,智慧融媒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1]。在此背景下,作为“主力军挺进主阵地”的重要代表,主流媒体客户端建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2]。媒体客户端需要从1.0阶段迈入2.0阶段[3]。

  1. 传统媒体发展弊端

  1.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一方面,传统媒体往往将技术视为辅助工具而非核心竞争力,导致技术研发预算长期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和创新氛围,传统媒体在技术应用上多呈现“跟随者”姿态,难以实现由“技术赋能”向“技术引领”的转变。

  1.2 欠缺传播力与吸引力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对传统媒体形成强烈冲击,凭借其碎片化、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改变了用户使用习惯,用户在信息获取行为上日益依赖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传统媒体原有的用户基础和影响力显著削弱。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与吸引力正逐渐减弱,导致用户流失、受众结构老化、传播力下降。

  1.3 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经营压力与流量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部分媒体为过度追求短期效益,不惜牺牲内容质量,转向低成本、快节奏的复制与模仿,导致内容高度雷同,缺乏深度和创新。

  1.4 服务模式单一

  与新媒体平台相比,传统媒体在用户互动、个性化服务和场景化应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此外,传统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与平台价值,进一步制约了影响力的提升。

  2. 人工智能为实现智慧融媒带来新机遇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正深刻重塑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生态,推动媒体向智慧融媒转型。

  首先,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向纵深推进,通过人工智能重构媒体的业务基座,可以将媒体业务全流程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并在大模型等技术的分析下创造更多提升主流舆论声量的场景,促使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4]。其次,人工智能赋能内容生产已成为主流路径,人工智能在新闻采写、智能创作、智能编辑、内容审核、自动分发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与精准度。人工智能已成为主流媒体创新内容生产、进行数字化转型、深化媒体融合的重要路径,在人机协作的新闻生产模式下,新闻内容生产的可能性被大大拓展[5]。再次,用户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智能算法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范式,传播的流动性更加明显[6]。基于用户画像和算法推荐的精准推送机制不断优化,个性化内容定制和互动式传播成为提升用户体验和传播效果的核心要素。最后,在人工智能加持下,媒体功能边界不断拓展,从传统的舆论引导职能延伸至公共服务领域,“新闻+”智能融合应用将进一步拉近媒体与用户距离,逐步构建起新闻传播与社会服务相融合的多功能平台。

  3.紫牛新闻客户端的智慧化转型路径探索

  3.1 打造智慧技术基座

  智慧技术基座作为支撑媒体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技术平台,集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旨在构建覆盖内容生产、分发、管理、用户运营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系统,提升媒体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力,助力媒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扬子晚报在建设智慧技术基座方面,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秉持集约化、智能化、流程化的设计理念,构建了覆盖“采、编、审、评”全链条的数智化新闻生产和传播体系,为紫牛新闻客户端(以下简称紫牛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内容采集环节,平台实现对重点网站数据的高频次、定制化抓取,并通过智能敏感词识别、内容去重、语义分类,实现结构化、可用化的内容资源整合,为编辑提供精准、高效的素材支持。在采编协同方面,全面接入智能校对服务,显著降低人力审核成本,保障稿件生产的规范性与高质量。在内容审核层面,引入AIGC平台服务与智能写作引擎,实现从模板化写作、素材聚合到标签自动生成的全流程智能辅助创作与审核,有效提升内容生成效率与审核能力。在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平台融合人工智能算法与人工价值判断模型,构建以传播效果、内容质量、价值导向为核心的数字化考评体系,支持稿件评级、传播数据分析、稿分自动生成、优质内容排行,实现新闻产品效能的可量化与可视化评估。

  3.2 通过AI算法实现精准化内容生产传播

  AI算法是指通过模拟人类智能行为,借助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使计算机具备学习、推理、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技术手段。在媒体领域,AI算法应用极大提升了内容生成效率与传播效果。内容安全对于媒体而言至关重要,不仅关乎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紫牛新闻引入AI算法,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大数据比对,高效识别并纠正稿件中的错误,提升稿件准确率,有效减轻人工审校压力,降低人为疏漏所带来的风险。此外,AI算法还能辅助识别潜在敏感词、歧义表述和虚假信息,进一步提高内容质量。

  当前信息过载与内容同质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用户更渴望个性化、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如何精准触达目标用户,成为媒体提升用户黏性、增强传播力的关键。紫牛新闻通过AI算法模型,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点赞、评论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出更加完整和精细的用户画像,深入了解用户的兴趣偏好、阅读习惯、信息需求等。多样化和探索性推荐算法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茧房问题[7]。避免“千人一面”的推荐方式,实现了“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并助推信息传播范式发生了颠覆性革新[8]。

  3.3 通过“新闻+”满足多元化需求

  “新闻+”是媒体融合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与便民功能,强化互动交流,通过技术赋能和平台建设,为公众提供多维度、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紫牛新闻全方位打造三大服务平台,以技术赋能民生服务与社会传播。

  “紫牛问政”作为江苏省权威民生服务平台,致力于聚焦民生热点难点堵点,畅通民情民意表达渠道,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此平台整合紫牛新闻、96096呼叫中心与扬子晚报官微等多入口优势,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与协同处理机制。系统接收各类投诉、建言、心声后进行即时分类,工作人员高效处理和分发,实现多部门联动和全流程透明化。对群众反映强烈、具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扬子晚报安排记者深入调查报道并追踪解决进展,通过两微一端等渠道全面发布。平台创新开发问政智能体,依托自然语言理解、深度知识关联挖掘与逻辑推理能力,为用户提供即时在线咨询服务。未来将持续打造兼具广度与深度的知识库体系,深化智能问答应用场景,精准满足用户对即时信息服务的需求。

  为应对用户生成内容(UGC)时代传播趋势,打造“紫牛号”开放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机构、学校等提供个性化内容定制与互动服务。平台设立“铂金版”“尊享版”和“标准版”三类服务层级,支持内容跨平台发布,同时提供丰富的用户互动功能。通过内容聚合与精选机制,打造“紫牛号精选”,将优质内容同步推送至学习强国、人民号、百家号等主流平台,有效提升内容传播力。平台实施严格的入驻审核及“三审三校”内容把关机制,由专职团队确保内容质量与信息安全。平台完善积分激励体系,结合发稿量、点赞、转发等指标,设立日榜、周榜、年榜排行榜,对年度优质账号给予奖励,提升平台活跃度与影响力,促进内容生态良性发展。

  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紫牛新闻推出江苏省首个媒体主办的公益志愿网络平台。平台将公益融合平台拆分为用户管理、项目管理等独立服务模块,提升系统灵活性与可维护性。平台整合了扬子晚报多个品牌公益项目,包括阳光助学行动、了不起的小店、爱心售报等。通过技术赋能,平台打通中华慈善总会和腾讯公益等线上募捐通道,实现多渠道募捐集成,方便求助者申请,提升爱心捐赠的仪式感。平台创新引入社交元素,用户可分享公益经历、关注其他用户及公益组织,促进交流与鼓励,营造积极的公益社区氛围。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公益项目的策划、执行和评估提供科学支持,分析受助需求、捐赠行为及项目成效,帮助精准了解社会需求,提升公益服务的科学性和实施效果。

  3.4 多模态赋能内容创新,让创意无限

  大模型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也推动了传媒业态的多元化发展[9]。2024年,紫牛新闻依托多模态大模型,打造了一批创新融媒产品。元宵节推出《花灯逢元夜,今宵AI团圆》视频,利用AI技术演绎元宵节喜庆与团圆场景,让观众感受传统节日的热闹与温馨。春分时节,《AI春分》视频借助前沿Open Sora技术,展现春天花草、蝴蝶、鸟类等自然美景,画面栩栩如生,仿佛置身春意盎然的世界。520当天,主题MV《爱上南京520》实现作词、作曲和演唱全部由AI生成,呈现南京街头巷尾的浓浓爱意。《太帅了,看我让南京“72变”》视频则利用AI技术,将南京城市风光与《黑神话:悟空》游戏场景融合,赋予十里秦淮、明城墙等地标全新游戏化表现,展现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古城魅力。

  AIGC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使数字人实现了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的多模态人机交互[10]。紫牛新闻推出元宇宙虚拟数字人“雪琪”“阿牛”“马坐播”,给用户带来视觉化、沉浸式的体验。相关视频在扬子晚报矩阵平台推送,传播量累计超过5000万。“共富争先·微故事”展馆创新运用了元宇宙虚拟技术,采用了行业内领先的虚幻引擎,将融媒报道全方位立体式“搬”到线上,实现沉浸式融合,上线首日有近30万网友参观。“读苏声”系列视频中,创新运用了虚拟演播厅技术,采用了行业内领先的UE5虚幻引擎,通过动态追踪系统实时获取主持人和虚拟场景的位置,实现舞台场景与虚拟场景的无缝衔接和沉浸式融合,呈现更逼真的视觉效果。“读苏声”系列视频上线播出后,带给观众更加逼真、生动的视听体验,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结语

  紫牛新闻的建设,不仅是智慧融媒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主流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主动作为、守正创新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在加速变革,对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流媒体应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深度融合内容生产、服务供给与多模态传播,实现从“全媒体”到“智媒体”的升级转型,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李彬.《智慧融媒发展报告》:智慧融媒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EB/OL].(2023-03-07)[2025-04-29].https://www.gmw.cn/xueshu/2023-03/07/content_36414376.htm.

  [2]魏东柱,张垒.精品、智能、开放:主流媒体客户端的发展趋势[J].新闻战线,2023(13):35-38.

  [3]张志安.媒体客户端2.0时代的关键词[J].青年记者,2023(11):4.

  [4]张健.媒体融合的技术之痛与破局之道[J].传媒,2025(6):30-33.

  [5]曾晓涛,范以锦.智能化赋能内容生产系统性变革步伐加快——2024年中国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报业,2025(1): 20-22.

  [6]庄曦.智媒时代国际新闻内容生产的逻辑创新[J].新闻战线,2024(1):53-55.

  [7]冯雯璐.主流媒体的数智化转型实践——基于“中国媒体智能化”征集案例的分析[J].新闻战线,2024(8):57-60.

  [8]李斯茗,姒晓霞.新媒体环境下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的优化研究[J].传媒论坛,2025,8(5):4-6.

  [9]郭永辉,宋磊.挑战与引领:算法推荐场域新闻主流话语数字传播的风险治理[J].未来传播,2024,31(2):20-28,128-129.

  [10]徐泽民,张健.大模型时代传媒行业的变革与前行[J].全媒体探索,2024(6): 12-14.

  作者简介:吴颖凯,本科,高级工程师,wyk800@163.com,研究方向:计算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