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数码潮流我先知——3.15兔兔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2011,数码,潮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31 14:55
打开心灵,剥去春的羞涩
舞步飞旋,踏破冬的沉默
任心中浓浓暖意带着深情的问候,
凭润物细雨解封昨日冰霜严寒
时尚数码用温暖的目光迎接我,
感知消费的潮流亦是心中欢乐的奔腾。
对于她的明天,我们格外充满信心,
而且一切尽在把握!
2011移动通信消费潮流
之所以移动通信市场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手机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电子设备(没有之一)。以中国市场为例,截至201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4亿左右,手机用户则已经突破8亿。越来越多的用户不止拥有一台手机,但另一方面,手机的应用潜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全没有被利用,典型的代表就是不少拥有iPhone的人却连一个苹果ID都没有。不过,即便是这样,厂商和运营商对于移动通信应用依然充满了热情。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块正在不断自行生长的大饼,现在的问题就是自己能吃到多大一块。
公历新年已经过去两个月,农历正月却刚刚结束。从双核手机的出现、TD-LTE的全球猛进、运营商大打价格战、投资商纷纷看好移动互联网应用,再到诺基亚甩开英特尔投奔微软、传言乔布斯只剩6周生命……2011年的移动通信市场想不热闹都难。
1 手机硬件或将超过PC
虽然2011年刚刚过去两个月,但是移动通信每年年初的两次重要展会都已经胜利闭幕,一是美国的CES2011,这是消费电子行业的盛会,但是今年最出风头的无疑是各色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二是西班牙的MWC 2011,这个被戏称为“没完成(Mei Wan Cheng)”的大会相当于把CES2011的移动通信厂商重新组织了一遍。Android是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各个展会的热点,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事实。而不管是Android原生界面,还是基于Android开发的第三方UI界面,总体看起来都是大同小异。因此,厂商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厂商的赚钱理由就转移到了硬件。
从年初的两个展会来看,2011年必定将成为流行的硬件配置将是更快的CPU和更有特色的显示设备,而除了尺寸方面存在先天的劣势之外,手机的配置将会很快接近甚至超过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PC机。以CPU为例一用了数年时间才在电脑上普及开的双核CPU或许将在2011年成为所有主流品牌的高端选择。高通、德州仪器、三星以及Nvidia都已经开始出货双核CPU产品,主频均在1GHz以上。以德州仪器的OMAP4440双核芯片为例,相比此前的处理器来说,它能够提升智能手机50%的性能,并且能让浏览网页的速度再提高30%。在双核技术的支持下,手机将能承载更多的应用和服务,包括更流畅的视频播放、更高端的游戏服务以及更加迅速的上网和日常工作处理速度。
由CPU带来的手机性能的改变对于不少普通用户来说可能不那么容易体会得到,但是显示技术的进步却是每个人的眼睛都能感受得到的。jPhone 4使用的Retina(视网膜)液晶屏曾经让所有使用过的用户惊为天人,而随后一度传言iPhone 5将使用更大的1148×640分辨的Retina显示屏。事实上,在不到4英寸大小的屏幕上实现960×640的分辨率时,手机的显示效果确实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PC和笔记本电脑。另外,在MWC2011上,LG展出了全球首款裸眼3D智能手机Optimus 3D,使用的技术很可能是此前已经在LG平板电脑Optimus Pad(G-Slate)上出现过的视差屏障3D效果,除了可以实现裸眼3D效果,还能利用其装备的2个摄像头拍摄3D画面。
双核CPU、更大分辨率更高的显示屏、裸眼3D……这一系列功能如果出现在PC机或是笔记本电脑上,对于电源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当它们降临手机,在现有的电池技术水平下,电力的消耗将会惊人——iPhone 4的用户经常会抱怨需要另外购置一个外接电源,就是这个原因。让我们感到伤心的是,厂商们似乎对于电池的技术发展有些心不在焉。还好,乔布斯又站了出来,2011年2月18日披露的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一份申请文件显示,苹果正在开发一种新型充电技术,可在不增大充电锂电池体积的前提下,提高电池容量。当然,这一技术的实现和真正投入使用,恐怕要等到iPhone 5或者iPhone 6了。
EF指导消费观点
期望手机硬件一日千里当然不是什么现实的想法,不过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非最贵的产品一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高性能、硬件强悍的手机产品在刚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必然不是一般用户能接受的,如果真的能做到一上市就被疯抢,那就可以被称为“苹果杀手”了。理智选择手机配置,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 网络离我们越来越近
iPhone 3GS那块来自Broadcom的Wi-Fi/FM/Bluetooth芯片成本价5.95美元、联发科提供的GPS芯片组成本价大概在1美元左右、模拟电视手机芯片厂商Newport的模拟电视芯片价格也接近1美元……正是因为这些无线芯片的大幅度降价,使得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加入这些原本属于高端手机才具有的互联网功能。
以GPS为例,我们在淘宝上查了了一,最便宜的GPS手机甚至不到400元!这恐怕是大多数用户始料未及的事情。当然,400元的GPS手机使用效果恐怕是比不上2000元以上的高端GPS手机,甚至连400元的导航仪单品也比不上,但毕竟是有胜于无。而Wi-Fi无疑已经是成熟的技术,特别是随着数据业务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单靠速度较慢、用户增长又在加快的移动通信网络,有时候很难满足用户的数据需求,Wi-Fi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需求,而且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而Wi-Fi的普及又反过来促进了Wi-Fi在手机上的普及,再加上原本由国内某些部门为Wi-Fi手机入市人为设置的障碍已经被市场的车轮碾碎,中高端手机纷纷开始增加了Wi-Fi功能。
作为一个随身终端一手机应该可以随时满足用户对于各种数据连接的需求,2011年的手机产品毫无疑问将可以更好地实现这样的需求,换句话说,只要开着手机,数据连接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EF 指导消费观点
事实上,现在绝大部分中高端手机都已经将Wi-Fi、蓝牙和GPS作为了基础配置。而低端手机因为价格原因则只配备了蓝牙。对于以语音和短信为主要使用需求的用户来说,Wi-Fi并非必要技术,如果对数据业务使用较多,那么选择一款具有Wi-FI功能的手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现在Wi-Fi接入点已经越来越丰富了。
3 移动支付的多条通路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趋势预测2010~2013》数据,预计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比2010年增长60.9%,整体规模将达到2.2亿户。看到这个数字,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服务商恐怕都已经开始盘算,2011年自己盘子里能吃到多少肉。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手机支付分为大额支付和小额支付,目前运营商主打的都是小额支付,通过在手机里嵌入芯片,或是直接从运营商在用户话费帐号中设立的“手机钱包”帐号来实现支付,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这种小额支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新鲜一时的小把戏,限于运营商对金融业务的准入门槛,手机支付注定将不可能由运营商一家主导。
说得更直接一点,运营商的态度其实什么都决定不了:既无法掌握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也没有让用户充分信任并已经习惯使用的第三方平台,运营商现有的能力或许也就能做个小额支付或者公交刷卡支付,起码到现在为止,没有谁会真的用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来进行较大金额的支付。试想一下,你会不会用存在手机里的2000元话费去买一件衣服?且不说有多少人会保持手机里存着2000元话费,光是这样的举动,听起来就很滑稽。更何况,运营商大部分还没有运营金融业务的牌照。
但是对于中国银联和类似于支付宝这样的互联网第三方使用者来说,他们的优势已经得天独厚,特别是中国银联,更容易在银行间构建互联互通的支付管道,在用户规模和消费信任度方面也都具有优势。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电信运营商已就手机支付标准达成共识,将共同发展基于13.56MHz的NFC手机支付技术标准,这一技术以中国银联为主导,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城市公交一卡通也多采用此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主推的2.4G标准基本上已经没有希望用于手机物理刷卡。
而对于以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起家的支付宝,则采用了和手机产业链联合绕开运营商的模式。2010年10月19日,支付宝举办“支付与移动互联网峰会”联合60多家厂商成立“无线安全支付产业联盟”,联盟成员包括全球芯片巨头高通、MTK、手机巨头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手机系统及硬件商、以及UCWEB、创新工场、掌上明珠等主流手机应用提供商等60余家厂商。开发者只要签约支付宝,在应用中接入支付宝接口一手机用户就可以通过支付宝账号在手机上完成该软件的所有付费操作,这样的操作流程对于已经习惯使用支付宝的网购人群来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EF指导消费观点
最近一段时间,运营商一直在积极推动手机支付。而经过笔者的试用,淘宝和支付宝在移动端的使用体验还不是很完善,银联的物理刷卡也还远远没有进入普通消费领域,所以,目前的手机支付主要还是应用在小额支付上,渠道建设将是手机支付平台建设在2011年的重中之重。
4 运营商继续争抢各阶段用户
随着3G网络的建设逐步成熟,运营商对于3G用户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2011年,或许将成为真正的3G普及元年。除了常规的资费降价手段之外,2011年运营商将会用更多的新业务吸引中高端用户转投3G怀抱。
3G的优势在于数据应用,数据应用的使用可以大幅度提高运营商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因此,对于使用数据应用较多的用户,运营商的服务倾斜力度很大。如笔者近期办理了一张中国联通3G的卡号,原出发点是考虑到中国联通3G长话、市话和漫游费三合一,因此选择的套餐也是以上网流量为主的A计划。在笔者第一次使用这张手机卡之后,中国联通当地分公司就为笔者配备了一名专职客服代表,并表示在数据业务以及iPhone、iPad业务方面有任何需求可以随时联系客服代表并优先办理。而在以往,月均消费50元左右并以语音业务为主的客户在当地不可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除了在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客户维护方面不遗余力,运营商也开始大力推广自身的Wi-Fi布点。从2010年底到2011年初,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相继后动了WLAN免费体验活动。目前,中国移动在全国已有热点12万个,中国电信的WiFi热点超过了10万个,中国联通在全国布局的Wi-Fi热点目前还只有3万~5万个。
EF 指导消费观点
在竞争的压力下,品牌和操作系统的界限越来越交错,原本死绑Symbian的诺基亚都愿意做出改变,那还有什么是不可实现的呢7说不定有一天,苹果也会开放自己的操作系统,而Web OS或许也能成为继iOS2后第二个成功的封闭系统产业链。
5 合纵连横竞自由
随着诺基亚宣布与微软结盟、英特尔决心继续力推MeeGo,以及HTC、戴尔等品牌全面倒向Android,2011年的手机终端市场还将上演一场合纵连横的精彩大戏。
苹果的iOS就像风清扬,武功虽高,但是既不参与别人的联盟,也不跟人主动结盟,只在需要的时候出手:GoogIe的And roid就像令狐冲治下的恒山派,管你原来是干嘛的,对我有帮助又非奸佞之辈都可以加入:诺基亚和微软就好比任我行和向问天,任你之前武功盖世,落魄的时候还得有人搭救,关键的是,被搭救的和前来搭救的都几乎已经成了光杆司令。在《笑傲江湖》里,向问天和任我行借助令狐冲之力反扑东方不败成功,而在手机江湖里,诺基亚就算和微软合作不成,依然可以与Android再次结盟。
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其实一点都不关心厂商之间的利益同盟,他们只想用到更好的手机。所以是诺基亚牌Windows Phone 7手机也好,是诺基亚牌Android手机也罢,只要让他们用的爽,那就所有都OK,甚至,更奇怪更不可思议的组合,他们也可以接受。苦了的只有英特尔,和诺基亚折腾了半天,搞出一个Meeqo,就在快要修成正果的时候,诺基亚转身跟别人跑了。光有芯片没有终端,MeeGo相当于又要从头开始寻找铁杆的终端制造商,这让英特尔情何以堪啊!
EF 指导消费观点
运营商的争夺让用户受益,这是毫无疑问的,从2010年开始,各大运营商都陆续启动了各项优惠活动,希望能够借此吸引到更多的新用户。同时,中国联通还屡屡打出高端产品牌,抢夺中国移动的中高端用户。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态势下,用户的选择范围也大了很多。
平板电脑划出芯阵营
从架构角度上来说,这些点缀我们生活的智能消费类电子设备的硬件架构主要分为x86和ARM两类。前者我们几乎无需赘述,其主要代表为Intel的Atom;后者在平板电脑领域的地位相当于x86架构之于PC市场,拥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其占所有32位嵌入式处理器75%以上的市场份额。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划分,我们得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来探究这些为平板电脑的崛起提供强劲心跳的硬派势力。
1、ARM联姻微软
ARM不仅代表架构本身,同时也是ARM公司的名字。ARM总部位于英国剑桥,作为架构鼻祖的ARM公司并不自己制造ARM处理器销售,而是以销售授权的方式盈利,授权价格非常低廉,再加上产品本身非常成熟,所以广受嵌入式系统硬件厂商的青睐。在今年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有100多种平板电脑亮相,ARM首席财务官蒂姆,斯科尔(TimSCOre)在今天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绝大多数上市的平板电脑都基于ARM技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目前上市的未上市的绝大多数厂商推出的平板电脑都采用ARM处理器架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ARM架构处理器更加适合平板电脑这种产品。就连x86的幕后推手微软也已开始看好ARM,并在本周宣布计划推出支持ARM架构的WindOWS操作系统。
指导消费观点
平板电脑在2011年要做到普及,其定价策略备受关注。作为核心部件之一,ARM芯片低成本的特点对于平板电脑的普及有着强烈的推进作用。
2、苹果从A4+到A5
关于iPad 2的芯片采用情况,业界传闻一直有两个版本,一种是说苹果公司即将推出的iPad 2平板电脑将会采用A4增强版本的处理器,而苹果iPhone 5及后续平板电脑则或将采用A5处理器;另一派则坚信iPad2和下一代iPhone都将备由苹果自己设计的下一代移动芯片——代号为A5的芯片。其设计开发是由苹果前期收购的Intrinsitv和P.A. Semi这两家芯片厂商来完成。比较一下现在iPad与iPhone 4所配置的A4处理器(Cortex-A8和PowerVR SGX535),A5处理器架构采用了双核心的Cortex-A9搭配双颗PowerVR SGX543,这个GPU架构传闻也是PSP2的配置。传闻新的内核将包含新的SG×543图像处理核心,通过使用OpenGL的硬件加速,大大提高了渲染速度。再加上双核配上全新的芯片架构,让其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四倍。
指导消费观点
玩过iPhone游戏《卓越之剑》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其强大的3D效果表现让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款手机游戏。得益于芯片的强大处理功能,苹果的产品将在游戏娱乐上大展拳脚。
3、NVIDIA携超人归来
除了iPad之外,目前平板电脑领域另一款明星级ARM处理器就是NVIDIA Tegra 2,NVIDIA是全球实力最为强大的图形处理器制造商,2008年NVIDIA宣布第一代Tegra处理器诞生,标志着其正式进入了CPU领域。众所周知,下一代的移动四核心处理器一直是NVIDIA的秘密武器。终于,在MWC 2011移动通信世界大会现场,这枚核弹头得以曝光。在这次小型的媒体演示会上,NVIDIA使用一个And roid工程平板电脑和多款软件为大家展示了这枚即将首款上市的四核移动处理器。Tegra 2常常被媒体称为超级芯片,所以NVIDIA为以后的处理器也起了代号。以Tegra2的性能作为基准,KaI-El(超人)也就是Tegra 3。其仍然基于授权而来的ARM Cortex-A9,只是核心数量由两个增加至四个,并提升了频率(具体不详),但共享的二级缓存容量还是1MB。集成的内存控制器也继续是单个32-bit LPDDR2 t只是做了简单增强并提升了频率。值得一提的是,Tegra 3的每个核心都将增加支持ARM MPE媒体处理引擎和NEON媒体与信号处理技术。图形核心部分,Tegra 3将使用更大、更快的ULPGeForce GPU,着色器数量从8个增加到12个。基于这些提升它可以提供5倍于Tegra 2的性能并将会在今年8月出现在And roid手机上。为弥补Tegra2视频解码方面的缺憾,Kal-EITegra 3支持稳定码率40MbDs、峰值码率60Mbps、分辨率2560x1440的高清H,264视频解码,并且还现场进行了展示:解码一段50MbDs 1440pH、264视频,并同步传输到分辨率为2560x1600的30英寸台式机显示器和1366×768分辨率平板机屏幕上。至于功耗,Kal,El Tegra 3在同等负载下将不会高于Tegra 2,当然如果开动全部四个核心,电池续航时间必然会受到一些影响。
指导消费观点
以生产显卡起家的NVIDlA在图形显示上的深厚底蕴,让我们看到了Tegra 2在便携多媒体娱乐的乐观前景。用手机看高清电影、玩画质优秀的3D游戏将不再是梦想。
4、高通VS德州仪器
业界元老高通(Qualcomm)针对2011新兴的平板市场也推出了采用45nm制程方案的双核心移动处理器MSM8x60,运行频率可达1.2GHz,这款代号为MSM8×60的移动处理器仍然采用ARM架构双核心设计,包含了两颗Scorpion处理核心和1颗Ad reno 220图形核心,主要面向低功耗、便携式移动设备。据称MSM8×60处理器拥有能完胜NVIDIA Teara 2芯片的强大实力。老冤家德州仪器也开始推出频率达1.5GHz的OMAP 4440处理器,以确保自己也能跻身ARM架构处理器的GHz时代。OMAP 4440处理器采用ARM Cortex-A9结构,基于45nm工艺制造,包含两个Cortex-M3实时核心,PowerVR SG×540图形核心,支持1080p的高清视频、3D视频,并可接受从1200万像素摄像头获取到的3D图像,在这样的强悍配置下,其图形性能有了25%的提升,网页载人时间可减少30%,1080p视频播放性能提升一倍。此外,OMAP4440支持HDMI 1.4接口3D高清视频输出,支持1080p 60fps高清解码,支持最高1200万像素双摄像头,集成IVA 3硬件加速视频解码器。
指导消费观点
高通的芯片注重产品的功耗,这将很大程度地缓解便携产品的功耗与性能之间的矛盾,适合那些在差旅途中有着长时间使用的朋友。而德州仪器的芯片更注重性能的平衡和功能的扩展,一机多用的理念让消费者得益匪浅。
5、X85阵营之AMD的契机
与竞争对手兼行业领跑者英特尔一样,AM D也不愿意放过平板电脑这片能让其份额增长乃至排名翻身的大好山河,为了满足平板电脑的需求,AMD推出了C-350(1GHz)双核心“Ontario”APU(acceIeratedprocessing unit)。其对产品的参数进行限制,比如采用了不同的输入/输出功能操作方式,减少了内存模块的支持等,使之功耗最低可降至5W。不过即使功耗只有5W,但是这一数字对于平板电脑来说还是有些偏高,因此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使用会产生过热现象。目前采用这款产品的也只有宏基5745G(定位为平板电脑和上网本的混合产品)。AMD要想真正发力,恐怕还要等到2012专门针对平板电脑推出的特别版APUWichita问世。当然,同英特尔一样,否能够通过推出超低功耗×86SoCs并迅速进入这个市场将会成为成功的关键。
指导消费观点
解决了功耗与教热的问题,AMD在移动平台上也走入我们的眼帘,让这个市场百花齐放。
6、X86阵营之Intel王者的尴尬
Intel CEO保罗,欧德林曾表示:“就像数十年来在传统计算领域所做的那样,我们会在这些新的(移动)领域内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硅晶体管技术,带来这个星球上最低功耗、最高性能和最低成本的产品。”喜欢较真的笔者非常赞同其能提供最先进、最高性能和最低成本的产品,但唯独对最低功耗持保留态度,超低功耗一贯是ARM架构的优势,也是x86架构进军移动便携设备的最大门槛。由于架构本身的限制x86处理器完全可以看作电老虎,功耗几乎是ARM处理器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针对平板电脑市场,英特尔最那得出手的仍然是基于×86架构的Atom平台。虽然Atom处理器已经在能耗方面有非常大的改观,但仍然无法与ARM处理器匹敌。这也是x86架构芯片不适合嵌入式以及移动设备的原因。好在英特尔已经凭借Atom处理器占据了上网本处理器的大量市场份额,品牌和辐射效应可以帮助Atom及其后来者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配套的操作系统也基本都是WindOWS XP与WindOWS 7以及未来的WindOWS8,无缝的转换和丰富的应用是其天然的优势。当然,除了传统X86架构,英特尔还将会在年底推出新的Medfield SoC整合处理器,采用32nm新工艺,必将是InteI对抗ARM的终极武器。
指导消费观点
老牌芯片厂商Intel以上网本Atom为基础迈进平板电脑的舞台。凭借Windows成熟的系统平台和诸多软件的支持,在市场上也将有一席之地。
软实力巧实力
1 苹果iOS和她的孩子们
若要将平板电脑划分类别,最好的区分便是操作系统的各异。这种区分,在传统PC世界里是几乎不可想象的,因为在那里,Wlndows是当之无愧的统治者和绝对的领跑者。而由于ARM芯片领域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历史成因,平板电脑拥有相对开放的操作系统体系。这些优秀而各具特色的操作系统主导了平板电脑产业的风云变幻,其对业界的重要性,一点儿也不亚于那些通过设计芯片来制定游戏规则的硬件厂牌。
业界元老高通(Qualcomm)针对2011新兴的平板市场也推出了采用45nm制程方案的双核心移动处理器MSM8×60,运行频率可达1.2GHz。这款代号为MSM8x60的移动处理器仍然采用ARM架构双核心设计,包含了2颗Scorpion处理核心和1颗Adreno 220图形核心,主要面向低功耗、便携式移动设备。据称MSM8x60处理器拥有能完胜NVIDIA Tegra 2芯片的强大实力,老冤家德州仪器也开始推出频率达1.5GHz的OMAP 4440处理器,以确保自己也能跻身ARM架构处理器的GHz时代。OMAP 4440处理器采用ARM Cortex-A9结构,基于45nm工艺制造,包含两个Cortex-M3实时核心,PowerVR SGX540图形核心,支持1080p的高清视频、3D视频,并可接受从1200万像素摄像头获取到的3D图像,在这样的强悍配置下,其图形性能有了25%的提升,网页载人时间可减少30%,1080p视频播放性能提升一倍。此外,OMAP4440支持HDMI 1.4接口3D高清视频输出,支持1080p 60fDs高清解码,支持最高1200万像素双摄像头,集成IVA 3硬件加速视频解码器。
指导消费观点
功能集成化极高的iPhone、iPad产品搭配封闭的lOS系统,让苹果在平板电脑市场占据了先机。如今,苹果产品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将使其牢牢占据市场的领先地位。
2 Google姜饼、蜂巢,还是冰激凌?
除了iOS主导的iPad阵营,谷歌旗下的Android系统是被最广为采用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严格来说,Android在用户体验上,尤其作为一款平板电脑操作系统而言,与iOS还有所差距。但安迪鲁宾(AndvRubin)和他的团队非常了解业界的发展方向,他们凭借不断改进的姿态和免费开放的优势正在不断完善。如今,Androjd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移动操作系统,而且事实上已经在增长速度和用户数量上超过了iOS,成为苹果最大、且近在眼前的敌人,在And roid 3.0之前,已经有三星GaIaxy Tab等多款Android系统平板电脑面世,但效果类似放大版的手机并未做特别优化。首款搭载平板电脑Android3.0系统——“蜂巢”的产品是摩托罗拉Xoom平板电脑。后将有一系列搭载这款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面世,包括宏达电Scr,be、东芝平板、华硕Eee Pad Transformer等。GoogIe CEO埃里克,施密特在MWC2011移动通信世界大上已经证实下一个And roid系统版本甜点代号将会以“i”开头,并将会是一个2.3姜饼与3.0蜂巢系统的整合版,现在关于新版Android系统的更多消息已经出现。虽然Android还远没有达到发展的终点,但Google却已另有将版图画得更大的武器。这款被称作Google Chrome OS的操作系统是一款基于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虽然整个概念随上网本(Netbook)一同兴起,可同样适合平板设备。Chrome OS系统有三大重点要素,那就是速度、简洁、安全,后动和运行速度都会很快,谷歌曾在上网本(Aspire One)进行过示范,从按下电源到登入画面费时不到3秒,Chrome OS完全贴合时髦的云概念,抛弃本地应用与存储,系统将直接集成谷歌Chrome浏览器,提供流畅的网络体验,运行诸如Google Docs、Photoshop,com之类的网络应用,数据也全部存储于网络服务器端。谷歌的网络取代桌面的战略思想将再一次得到践行。
指导消费观点
众人划船千帆进,作为诸多平板电脑首选的系统——Android无疑将是2011年最吸引我们眼球且发展最为迅速的操作系统。多方硬件、软件商的支持、强大的开放平台和云概念的引入,将是Androld更具看点。
3、微软,凤凰涅槃
其实作为业界大佬的微软,是最早提出平板电脑概念的厂商,当时他还推出了对应的WindOWS XP TabletPC Edition。但很遗憾,由于决策和资源支持的不足,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TabletPC概念最终破产,微软被这样的结果和他那句“平板电脑十年内将取代传统笔记本电脑”钉成了当年的业界笑谈。
在2010年的平板电脑爆发初期,微软的响应相当迟缓,他既没有做出一个业界先锋应有的响应积极跟进寻求机会反超,也没有重拾旧日河山重开Tablet PC计划,而是祭出优秀但笨重的台式机系统Windows 7应付了是。即使拥有在应用数量,支持格式等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现在的Windows 7也算不上一个适合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早在去年七月,微软CEO鲍尔默仍然在华盛顿举办的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强调Windows7将是微软的平板电脑主打产品,让人不由得为微软捏了一把汗。作为平板电脑最早的鼓吹者,却在10年前败走麦城,十年之后,聊以应付的产品配置要求高,表现却很差,微软巨人处境相当尴尬。
好在今年年初我们看到了微软的华丽转身。在今年的CES大会上,微软除了演示了运行于Intel平台的Windows 8之外,还展示了跑在ARM芯片组上的WindOWS 8,硬件供应商为Nvidja,Oualcomm以及德州仪器。Windows 8平板电脑将会具备一个全新的触摸界面,微软演示了其图形硬件加速以及媒体播放;硬件加速的最新版IE浏览器,USB支持。除此之外,最重量级的消息莫过于全功能Office套件将运行在ARM平台上。目前戴尔正在开发一款运行Windows 8的平板,开发代号“Peju”;三星也将会推出WindOWS 7/8平板电脑,尺寸和形状都与苹果ipad类似,只是没有ipad那么轻薄。与此同时,三星平板电脑还将会具备一个滑出式的键盘,当用户滑出键盘的时候将呈现一个横向模式的分层界面,售价也将和And roid平板电脑的价格类似。
在这场掌上软硬件厂商的角逐中,一个新的、基于平板电脑市场的战国时代已经初具雏形。硬件的性能、尺寸、价格和能耗,软件的跨设备性、应用体验正在彼此攀升,最终定格一个时代的主流需求。在当下这种合作、争夺关系交织的局势下,各厂商都希望能完善产品并占领市场。从传统ARM的绝对领导,到x86贵族的曲线救国,再到英特尔AMD的SoCs转型:从微软的败走麦城,到苹果的一家独大,再到今天可以预测的百家争鸣,这个市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从中受益的,除了赚足眼球和钞票的软硬件之外,最大的赢家还要数真正获得了选择权的消费者。
指导消费观点
作为老牌的操作系统厂商,微软有着众多的软件资源可以利用。Windows8新系统的推出,将使得微软可以更好地进入平板电脑市场,并与苹果的IOSI,Google的Android媲美。
3D是块香饽饽
“时势造英雄”,即便没有孙权、刘备、曹操,也会有其他乱世枭雄并立于三国。同样,即便没有《阿凡达》的诞生,3D影像革命也是迟早的事情。对利润日趋微薄的消费电子公司而言,高清已早不能吸引普通消费者眼球,他们急需一项全新的视觉革命来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而3D技术则无疑是最好的突破口。
1、从体验到普及
或许很多朋友很早前就有过3D的体验,但是受到当时的技术局限,3D依然有着种种不成熟的因素,因此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小“热”一把。但从2008年酝酿,于2010年爆发的3D热潮则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所强调的是让观众身处其中的沉浸式体验,而非让人感到突兀或刻意的立体特效镜头,效果的提升、技术的改进(尤其是芯片处理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使3D具备了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今年的CES上,展出3D电视的厂商门前都大排长龙。索尼、松下、东芝、三菱、夏普、三星、LG和飞利浦等大牌厂商都将自己的3D电视及其感官体验打造得无与伦比,希望能让人相信这就是电视的未来,并愿意为之掏钱。耐心等待的人们则体验到超大屏幕、艺术级的音响系统和无比高清且立体生动的图像,并为之激动不已。
众多厂商的蜂拥而至表明硬件并不是难点,3D主流化真正的矣键在于产业链的整体成熟度和内容上的支持。目前,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观赏3D电视除了价格稍显昂贵和佩戴眼镜有所不适外,最大的瓶颈还在于片源,这跟高清电视普及时的“无片可看”相类似,目前虽然也有电视宣称可以“2D转3D”,但更多只是个噱头,受限于3D成像原理,实际上,目前还未有哪家厂商可以完美实现转换。因此,一些要求较高的人并不推崇这种技术,LG负责高级技术的高级副总裁NandhuNandhakumar表示在看过真正的3D内容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转换的漏洞,因此LG在内容上坚持完全3D。梦工厂著名的3D技术首领菲尔,“3D队长”,麦克纳利(Phil“Captain 3D”McNally)也表示从2D转换到3D非常困难,他从没看过效果足够好的转换版本。不过,随着各大电影公司的相继进入拍摄3D化以及广播设备的升级换代后,片源问题应该不难得到解决。
2、电影开路,3D井喷式成长
如果说,对于消费电子公司来说,3D只是全新的利益增长点,那反观电影产业,3D足以称得上“救命稻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随着盗版和网络的冲击,很多制作精良口碑不差的电影往往票房“差强人意”,不必分辩,你我或许多少都有过观看盗版的经历,而3D电影在视觉体验上完全有别于2D电影的特性,为抑制盗版的策略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而2010年年初各大拥有3D荧幕的电影院面前一票难求就是其最好的佐证,估计连旁边等候倒票的“黄牛”都欣喜不已,是啊,这样群众自发性排队买票看电影、且票价不菲的情况,有多少年没见了?同时,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顺利买到票,买不到票的情侣或是朋友们多半不肯白来一趟影院,则会把目光转向其他种类的电影,这对繁荣整体的电影票房市场又做出了多少贡献?来看国内市场,3D电影在国内大范围上映实际始于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近在咫尺的细微生物、呼啸而过的珍奇异兽、过山车般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100元的高昂票价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让该片在有限的80块3D银幕放映27周,票房达6700万元,平均每块银幕票房80万元。以票房3.2亿元的《赤壁》(上)为例,它在3600块银幕放映合每块银幕票房8万多元。比较两部影片,3D电影平均银幕票房数是普通影片的10倍!“卖一部电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设备的投入”,堪称奇迹。一系列引进的3D大片掀起了3D热潮,国内众多院线纷纷扩建、更新放映设备,力推3D电影。2008年中国的3D银幕数量还只有86块,到《阿凡达》上映之时,中国的3D银幕数量将突破600块,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3D电影市场。短短一年半时间,3D银幕数翻了近五番,而且这一增速还在持续。到今天来看,几乎所有的大小电影都想跟3D沾亲带故,要么把3D当成票房的救命稻草,要么让3D帮助成就电影工业上的新高峰。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边学边做,因为他们不想被时代淘汰。如果没有3D,《死神来了4》很可能只是狗尾续貂之作,但是3D版的《死神来了4》咸鱼翻身了,大热大卖:如果没有3D,或许大家对《玉蒲团》仍旧嗤之以鼻,觉得它不过是部低劣艳情之作;如果没有,电影历史上的票房神话也难以被复制或超越。或许在3D技术面前,很多电影镜头要被重新改写,编剧的思维将被重新定位,老导演亦可焕发新生,而碟友的收藏之中,BIueray的标志后也会加上3D的印记。
3、普及身临其境的体验,从体育开启
2020年1月32日,英超强队曼联做客首长球场挑战宿敌阿森纳。疯狂的球迷坐满现场的69000个座位,场外挤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球迷更不计其数。不同以往,这一次有很多场外球迷通过电视“进入”球场,因为英国卫星电视服务提供商天空广播公司(Sky Broadcasting)旗下的天空电视台(Sky TV)在英国视进行了全球首场3D直播。为了让观看3D直播的观众有更好的体验,天空电视台为这场比赛同时传输两组信号,一组提供给传统用户,另一组专供3D用户,分别由两套不同的解说团队、摄制团队和制作团队来完成同一场比赛的转播。天空体育运营总监达伦,朗(Da rren Long)将3D技术称为电视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是从黑白到彩色之后的又一次跨越。在美国,迪士尼旗下的体育频道ESPN已开设3D体育频道,在夏天世界杯时让无数球迷痴狂:索尼与DiscoveryCommunications和IMAX成立了合资公司,在2021年将开设利用其众多电影和电视节目内容的全天候3D频道。Discovery参与的合资公司和ESPN已开始和美国主流电视网商谈合作,这两家公司都曾是高清电视的推动者。而在国内,国家广电总局相关司局正在组织研究制定我国的3D电视标准,计划明年开始3D电视试播。从节目类型上看,目前电视台播出的3D节目源和蓝光3D节目并不相同,利用现有的2D机顶盒就可以,无需消费者和电视运营商购买额外的3D机顶盒。而通过3D节目源播放的一些盛大晚会、体育盛事、综艺节目将刷新我们对电视台固有节目的认识,把我们从网络再次拉回电视机前,而显然,这一切是广告商所乐意看到的。
宽带运营商、视频网站和广电的在线点播之争
2011年1月23日凌晨时分,一则寥寥数字的微博却仿佛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七年的心血和积累,说关就要关,说停就要停。没有人能甘心,但也早料到这一刻会突然到来”,源于VeryCD创始人黄一孟的个人空间,一时之间引得无数网友转贴和评论。有知情人士指出,VeryCD下载服务关闭甚至面临关停命运则与未取得视听牌照有关。实际上,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VeryCD已多次遭遇劫难。而早在2009年9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视频网站无证播出坚决关闭,众多影视BT类下载网站的相继关闭,似乎也为众多网友缓缓关闭上了下载的大门。BT网站关停被一些从业人员认为是早已预料到的,也被分析人士认为是打击盗版视频的重要举措。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网络上看电影或电视剧就会得到终止,相反,随着各大宽带运营商、视频网站、广电等点播系统的相继出炉并由原来的标清步入高清时代,而各地的宽带速度也得到相应提高,传统的下载后观看模式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向点播观看过渡,而P2P类网站的相继关闭反倒给了此类“在线点播平台”以进一步发展空间,无论是PPSTREAM还是优酷、土豆等网站的同时在线人数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分析来看,目前视频在线点播三大巨头各有优劣:宽带运营商由于是在本网内点播,因此速度要快很多,缓冲时间短,而且视频品质高,几乎跟下载观看没什么太大区别。缺点则是受本网内片源局限,不可能做到想看什么就有什么:视频网站则跟宽带运营商相反,内容应有尽有,只是虽然其也有高清模式可供选择,但是其视频画质还是无法与宽带运营商相媲美,不过,能够自由分享和上传,却有着前者难以匹敌的优势,这使得UCG(用户提供内容)成为可能,也是WEB2.0时代的显著标志:广电系统的在线点播有点类似于IPTV,基于三网融合的基础下,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互动点播业务,主要包括电视回看和点播,还融入增加电视游戏、卡拉ok、互动电视购物等服务一可以进一步满足用户对于高清和交互内容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且由于直接在电视上观看,因此对于年纪稍大一些的朋友来说,更有吸引力。其最大的劣势或许在于相对前两种方式而言是收费模式,且在资源方面仍然受到版权约束,很多最新的国外剧集则不能播放。
究竟三家之争的火拼会呈现何种格局,或许仍然要回到视频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来。从2006年开始,在竞争对手众多、各家市场份额都一般的时候,大家都在拼成长,使得整个行业开始快速扩张,用户增多,广告主认可度提高,蛋糕变大。这样的环境催化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产生。从资金、技术的起点开始,到用户和品牌的壁垒,再到营销渠道的壁垒,比如对以同样价格买一集内容的视频网站来说,强者产生的流量大,收入大,对内容的增幅更强,这就使得在三个壁垒的压力之下,弱者生存愈艰。根据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网络视频在中国网民中的使用率为62.1%,而搜索引擎则以81.9%排名第一。对以视频为互联网基础服务的三种模式而言,其下一步势必是要让它的使用率再往上提升,并在更广泛的用户基数上,加速引燃网络视频的商业价值,毕竟,这个世上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
指导消费观点
当免费下载即将成为过去,在线点播将是消费者体验高清的主要方式。因此,各大点播平台从书房走向客厅的革命已悄然展开。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点播平台主要分4种,广电系统的点播渠道、宽带运营商的点播频道、电视厂商的点播平台和网络点播平台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低价点播、边看点播边看广告或包月等形式是点播平台与消费者拉近距离的重要途径。
城市走向农村长虹、TCL和创维领跑
在彩电市场业界,价格战的厮杀几乎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液晶面板价格上涨不断蚕食下游平板电视生产厂家的利润,导致平板电视盈利能力也在下降,现阶段,一台液晶电视的实际利润已经降至很低,若想进一步提高销售业绩只有依靠销售量的上升来达成,因此,越来越多的电视厂商把目光瞄准了广袤的农村,特别在家电下乡的政策中,外资彩电企业大多坚持高端路线,对彩电下乡采取暂时观望的态度,因此进入彩电下乡行列的外资彩电品牌非常少,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也极小。虽然许多外资品牌有技术实力,并且在一、二级市场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农村市场,许多外资品牌在服务和渠道建设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国产品牌。而相对本土作战的国产电视而言,显然更有优势。
目前在国内市场,创维、长虹、海信、海尔、TCL和康佳六个品牌在所有中标的家电下乡企业中,销量占据九成以上,而其中又以长虹、TCL和创维表现尤其抢眼。它们以专项任务、专项研发、专门团队负责的方式,将最出色的产品送达农村各地。广大农村消费者亦可以通过买家电下乡产品,获得国家财政13%价格补贴,大大激发了农民朋友选购新家电、彩电的积极性。不妨算笔账,目前全国有13亿多人口一农村占有66%,所以在农村人口中对任何家电的普及率提高1%,都将会带来将近240万的销量。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各大厂商都开始着重发力农村市场,比如创维就针对农村市场分别推出五下乡工程:服务下乡、技术下乡、产品下乡、文化下乡、公益下乡:而2010年“家电下乡”中标结果中,在彩电产品中,TCL投标的50款液晶电视均获中标。在连续四次家电下乡产品招标中,TCL彩电实现投标中标率100%,累计中标型号高达110款,在所有彩电企业中首屈一指,全面领跑家电下乡。并且除了引入最新的互联网电视,TCL还针对农村气候条件复杂、电压不稳定及信号不好等问题,依托雄厚技术实力,开发出了三防(防雷、防潮、防尘)、两超(超宽电压和超强信号接收)、节电、地面波接收功能等一系列专利技术:而作为传统老牌厂商的长虹公司,拥有超过1亿的老客户,品牌认知度相当高,通过下乡补贴以及以旧换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吸引着很多农村家庭中彩电的更新换代。
跟我们一般所熟知的不同,在目前的中国农村,虽然对传统低价格产品依然拥有一定的需求,但是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在追求和城里人平等分享科技进步成果的理想。在政策支持下,液晶电视在农村得到推广和普及,消费者用不多的钱就能购买到物美价廉、节能环保、功能齐全、质量先进的液晶产品,满足了农村消费者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农村庞大的消费群体成了“赢家”。同时,通过对农村液晶市场的优化和整合,不仅促进了整个市场的规范与发展,还扩大了内需,带动了经济增长,并且对产业结构、行业持续发展产生了有利影响,最终形成优秀企业、消费者和市场的“多赢”格局。
全新的2011年,国内彩电市场的竞争的主战场就在三四级市场和农村市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外资品牌已经开始放下身段,去考虑并重视这部分市场的需求,也从国产品牌手中分走了一部分份额。但这一块仍是国产品牌的传统优势领域,它们比外资品牌更了解这部分市场,也掌握更多的资源,国产品牌可以也应当守住这块优势领域,这场三国之争互惠互利,也是国产品牌的全新增长点之所在。
指导消费观点
国产品牌凭借强大、悠久、覆盖面极广的销售渠道,平板电视从城市走向农村,将有助于国产品牌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意义非凡。
中、日、韩平板电视之争纷乱
相比去年国内各大品牌彩电依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内需”政策的红红火火,2011年的平板电视市场局势则要冷峻很多。虽然中国在2010年底提前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但放眼整个全球大环境,液晶电视市场似乎从此前的高速公路拐入了慢车道,有数据指,近两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的增速已经从37%下降至15%,2011年还将继续下降至10%左右。在中国市场同样是这样的走势,从2009年三位数的增长,到去年的28%t业界预计今年的增速不超过15%,市场调查机构DispIay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包括三星、LG、索尼等行业前6名厂商,以及TCL、创维等6家中国本土品牌在内的总共16家液晶电视品牌制造商已经调整了液晶电视的生产计划,预测其生产总量将从2010年11月份的1830万台降到2011年3月份的1540万台,2011年一季度4630万台的生产总量也将环比2010年四季度减少12%。
就目前来看,国内高世代面板线有三大关键难题仍待解决,一是面板工厂依附性太强,液晶面板制造所需的专利、材料和设备仍然需要进口:第二,目前全球来看做大尺寸面板的企业不超过10家,排在前5名之后者很难有竞争优势:第三,面对全产业链的竞争企业,在规模还不够大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发展规律和操作特点值得考虑。
反观日韩厂商,夏普的10代线早已量产,三星等面板巨头都开始筹备更高世代的面板项目。更高世代面板项目就意味着有更经济的切割和更大的市场空间,截至目前,无论正在建的、还是规划中的高世代项目,关键技术几乎无一不是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而即使在5代、6代项目上,除了京东方借助早期并购外加多年积累有所沉淀外,其他如原上广电NEC、龙腾光电,核心技术均属转移而来。此外,中国在面板上游材料如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领域的布局也仅是刚刚起步,而驱动IT、背光板、偏光板等相关环节还没有真正发出声音。相反,在上述领域,日本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80%,控制着主要关键零部件与生产制造技术。而上游关键材料环节,占据着整个产业链的30%以上。
而国内的彩电大佬们显然不会等闲视之,TCL投资的华星光电8.5代线、京东方的北京8.5代线以及由昆山市政府为控股方的龙飞光电8.5代线正在加班加点的赶工建设,2011年1月27日,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就忍不住在自己微博上透露,全球第二大玻璃基板生产商日本旭硝子在深圳投资建设8.5代液晶面板玻璃基板项目正式签约,第一期将投资近3亿美元。李东生在微博中写道:“玻璃基板是华星光电最重要也是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配套项目。旭硝子落户深土,是深圳市打造平板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也标志着产业合作伙伴对华星光电项目的高度认同。”李东生的兴奋显然“事出有因”,因为这意味着华星光电8代线量产时间有可能超前于LG、三星和友达在大陆的高世代项目,而这也为TCL抢点市场提供了“时间窗口”。而TCL集团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梁后春也表示:TCL投资的华星光电从资金、技术和人员方面都没有什么障碍,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期待8月试投产,TCL8.5代线项目始于2009年11月,当时TCL集团与深超科技宣布合资成立深圳华星光电公司,决定上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45亿元,注册资本金100亿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今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2012年12月达到满产,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预计将实现产能月加工玻璃基板12万张,年产26英寸至32英寸、46英寸以及55英寸液晶电视模组约1750万块,大部分产能将由TCL自行消化。
指导消费观点
早期的CRT电视显像管一直依赖进口,产能不足、价格和外资品牌拉不开差距,其市场份额也不大。但在CRT显像管实现国产化后,长虹、TCL、康佳、海信、创维等一大批国产电视企业开始腾飞,直至占据全世界近80%以上的生产份额。这也充分告诉我们,只有掌握核心竞争力,才是中国电视企业腾飞的关键所在。
2011影像创作消费潮流
虽然数码相机市场的成熟,很多人开始怀疑其未来,但是数码影像技术的扩展应用为它们带来了广阔的空间。2011年,我们能看到数码产品的低端化市场细分将变得越来越多——此类产品的硬件配置不断得到简化,很多甚至连镜头都只是一个摄像头。但这类产品的普及推广已经不是个别厂商的市场行为,而是几乎所有所有数码影像品牌的共同趋势。或许我们不应该将它简单地称作“低端”,而应该看作是大众化的普及应用,因为这其中不仅有产品价格的低廉化,更有拍摄应用的简单化,时尚和精致也与之相随,更能体现随时随地拍摄的魅力。
1 趋势打铁,迎接微单的春天
“微单”一词诞生于索尼。而在索尼推出“微单相机”之前。奥林巴斯、松下、三星等消费电子巨头已经推出了相尖产品。与索尼命名“微单”不同。奥林巴斯、松下、三星等把这类相机称之为“单电相机”。尽管叫法有所区别,但索尼公司表示。“微单”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决定的名字,可以涵盖微型和单反两层含义:相机微型、小巧、便携。还可以像单反相机一样更换镜头,并提供和单反相机同样的画质。这类相机的特点是采用了和单反相机一样大小的传感器。并且由于取消了反光镜结构,使得相机法兰距变得更短,机身以及相应的镜头提及得到进一步缩小。但是在画质上却保持了和单反相机一样的水准。早在两年前。当世界上第一款微单相机松下G1问世的时候。凭借卡片机的身段。不亚于单反的画质。吸引了诸多关注。其可换镜头的革命性设计,也让无数影像玩家为之鼓掌欢庆。从2008年到2010年。微单家族已经枝繁叶茂,从最初奥林巴斯、松下孤军作战,到目前五大品牌十多款产品,已经形成一股力量。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相机市场的格局。或许,微单相机之所以能够在大批新品中脱颖而出。关键是更懂用户。在各方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同时。由于微单的光学结构变简单。使得原来一些缺乏传统相机制造工艺的数码相机厂商也有机会进入到EVIL阵营中,强攻之势已成定局。
在国内市场。根据权威部门的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微单相机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吞噬入门单反相机和旗舰DC的市场,关注比例从2010的0.7%升至2011年的5%,根据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市场规模还将翻倍,销量有望达到千万规模。大有挤压单反相机的趋势。或许当微单相机诞生之初还以“摄影师最佳备用机”的角度切入市场,然而随着去年到今年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加入色彩元素,厂商正在将微单相机快速塑造成“专业机中最时尚、时尚机中最专业”的形象。受到市场的追捧,尤其在索尼推出NEX系列机型之后。市场整体销量出现一派纷呈之景,让众多厂商都喜上眉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趁热打铁一贯是影像厂商的特点。这也无怪乎各大厂商都不会在微单市场掉以轻心,随着卡片机的普及。微单将会成为普通消费者更新换代的最好产品。
2 微单普及的里程碑
虽然微单并非新鲜事物,但是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数索尼旗下的“奶昔”(NEX)系列,其中在中国国内上市的NEX,5C,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以及良好的媒体口碑下,刚一发售便取得了不俗的销量。且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甚至涨价的现象。为了降低NEX系列的使用门槛,索尼对操控进行了全面改进。界面简洁,能以傻瓜化操控实现。而作为日系老牌影像厂商的奥林巴斯也着实从中尝到了甜头,接连推出的E-P1、E-P2、E-PL1、E-PL2以玲珑的身段、丰富的色彩、不俗的画质成为了很多时尚一族的新宠。韩系厂商三星在微单时代自然也不甘示弱。去年三月发售的自家首款微单相机NX10则是全球首款APS-C画幅的微单相机。在2010年底则针对前作进一步精简。第二代产品NX100不仅精致小巧,设计成熟,且时尚感强烈,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除此之外。三星还将智能i-Function概念引入到镜头中。算是创新之举。2011年度。这三家公司的新品想必也早已酝酿成熟。除此以外,作为首款微单发布的松下公司也不可小觑。之前GH2、G2、GF2三款实力产品接连发布。就像三颗炸弹。对整个微单市场影响巨大。至于佳能和尼康这两大传统的影像巨头的目前趋势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有点是可以肯定的。面对愈炒愈热的微单市场。任何一家厂商都不会坐而视之。放眼2011年。市场竞争必定会更加激烈。单反的旧有格局会不会改变,传统影像巨头的位置会否交替,今年年底,想必会初见端倪。
EF 指导消费观点
数码产品的低端化市场细分将变得越来越多——此类产品的硬件配置不断得到简化,很多甚至连镜头都只是一个摄像头。或许我们不应该将它简单地称作“低端”,而应该看作是大众化的普及应用,因为这其中不仅有产品价格的低廉化,更有拍摄应用的简单化。时尚和精致也与之相随,更能体现随时随地拍摄的魅力。
细分高清摄像的未来
相比数码相机市场的一片繁荣,卡片相机的种类繁多,微单的异军突起,单反价格的日趋平民化,摄像机市场则显得多少有点萧条。特别是很多2000元左右的卡片相机亦可拍摄出1080p FULL HD全高清或是720p高清视频时,数码摄像机的日子则更显得不太好过。除了在防抖性能、广角端、存储容量上多做文章,其他方面则多少有些迟缓。存储格式早已步入闪存和双模,记录格式也转为AVCHD,核心元件向背照式CMOS全面进军,接下来要做的又该是哪些呢?
1 打造寻常百姓的3D电影
从3D相机、摄像机到3D游戏再到3D电视。3D正在如火如荼的改变着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2D视觉生活。将我们带入全新的3D视觉空间。作为眼球技术革命的3D影像如果可以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出来再用3D液晶电视播放,让普通人也可以看到3D影片中的自己,这种技术化的革命才是数码摄像机所要追求的,而这。也是数码相机在一段时间内所不能企及的a而这个场景。像极了当年普及高清电视时。当高清影像还未够普及高清摄像机先上一步的情况。所以说。历史是个轮回。随着2010年松下在影像上全面3D化,其推出3D摄像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我们便在去年8月份见证了首款家用便携3D数码摄像机TMT750这款机型的诞生。有着3块1/4.1英寸3MOS感光元件成像系统打底。具备1080/60p的拍摄能力,同时内置32GB存储空间。更拥有12倍光学变焦。当我们将镜头更换为3D镜头时。奇迹就这样诞生了。无独有偶,一向作为领跑数码摄像机市场的索尼公司在2011年CES上便呈现出自家公司带给影像发烧友的“尤物”——HDR-TD10,这是索尼公司的第一款3D摄像机,并且是世界上第一款“双全高清”的3D摄像机。虽然我们只看到两款3D数码摄像机产品。且还都没有正式量产。可以说3D技术已经在慢慢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了。当然我们可能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戴3D眼镜、长时间观看晕眩等等情况,但整体方向一旦确定,各大厂商都会朝着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3D技术毕竟是大势所趋。可以看得出,在未来的DV市场。3D将会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并渐渐成为主流。相信在以后的发展路程中,我们可以拿着手持家用摄像机。拍出自己的3D电影,用3D显示设备观看自己的影片,真正迈入3D影像时代。
2 多功能,数码影像的个性化发展
虽然在2010年的CES展上我们也见到过一些投影的数码摄像机产品,但是不知道是因为厂商限于自身实力推广不得当的原因。还是因为产品本身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未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因此。这些产品也就如同流星一般,转瞬即逝,并没有在2010年引起过多人的关注。而2011年的CES展上。数码界巨头的索尼公司居然非常看好数码摄像机的投影功能。一口气接连推出了内嵌投影功能的三款PJ系列摄像机。索尼将微投影模块内嵌在摄像机的翻转屏幕上,可以投影约60英寸左右的图像。此外。明基的S11数码摄像机也具有此项功能,这将给普通DV用户日常使用和分享影片的过程,带来全新感受和乐趣。不论是和恋人或家人外出郊游。还是参加同学或朋友聚会。以往在用DV拍摄完视频后没办法及时分享。必须回家连上电脑,先导出视频。再通过刻录光盘或上传到网络等方式与别人分享。费时费力不说,参与者看到视频时的感觉。恐怕与当初拍摄时的那股兴奋劲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即拍即看。不用等待。随时与大家分享。这也是影像魅力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真谛。究竟在2011年之际,投影技术能否在数码摄像机上形成一股小风潮。这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量。
3 多功能,数码影像的个性化发展
2008年,佳能的5D MARKII给了数码摄像机厂商以全新的后示。原本作为主力全幅机的单反。未料因为有着1080p的全高清摄像功能。EOS Movie这一全新的数码视频格式一时之间在发烧友之间风靡。但是由于受其压缩格式、单个文件长度、电池、操作方式以及采音限制的影响。对于原有习惯于数码摄像机操作方式的朋友而言,多少有些不便。既然大部分人都看中了其漂亮的景深,那是否可以在传统的旗舰级数码摄像机上加以改良。使其可以安装上镜头来进行拍摄呢?想必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很多独立影像人的期望。对此。走在影像业潮流先锋的索尼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作为一直都是不断超越自身的索尼多少也嗅出了其中的商机,在2010年5月份发布的首款可换镜头便携数码相机(EVIL。索尼称为数码微单)NEX-5C之后的两个月。索尼再次推出基于相同画幅感光元件、相同镜头卡口的数码摄像机产品NEX-VG10。而这也是全球首款消费级可换镜头高清摄像机。与单反相机视频拍摄不同。NEX-VG10不仅调节各项视频参数专业顺手,收音方面更由四组麦克风组成的阵列式降噪立体声麦克风系统。2010年。NEX-VG10的傲然现立,让一直想向大荧幕进军的独立影像人终于找到了最顺手的“武器”。而在在推出VG10之后,索尼再接再厉,更推出了PMW-F3。这是一款以电影、电视制作为目标市场的高端可换镜头专业摄影机。采用了Exmor Super35 CMOS的高性能图像传感器。可以拍摄1920×1080解析度的HD影片。影片的压缩采用MPEG-2 Long GOP格式,储存格式会跟XDCAM EX系列通用。并且可以支持DVCAM格式。另外。PMW-F3也支持慢动作、快动作拍摄。鉴于这块市场大有作为,松下公司自然也积极跟进。在2010年发布了其可换镜头专业级DV AG-AF100。它采用Micro 4/3卡口。支持全部Micro4/3镜头群。搭载2/3英寸的影像传感器,具备高画质Full HD录影能力。采用AVCHD/H.264编码,效果也是相当不错。
EF 指导消费观点
差异化竞争!这将是数码摄像机的不二选择,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其竞争力势必会削弱。无论是摄像机还是数码相机的高清视频拍摄功能还是已经不在是概念的3D拍摄,将会为我们的2011年的影像生活带来丰富的乐趣。
……
舞步飞旋,踏破冬的沉默
任心中浓浓暖意带着深情的问候,
凭润物细雨解封昨日冰霜严寒
时尚数码用温暖的目光迎接我,
感知消费的潮流亦是心中欢乐的奔腾。
对于她的明天,我们格外充满信心,
而且一切尽在把握!
2011移动通信消费潮流
之所以移动通信市场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手机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电子设备(没有之一)。以中国市场为例,截至201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4亿左右,手机用户则已经突破8亿。越来越多的用户不止拥有一台手机,但另一方面,手机的应用潜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全没有被利用,典型的代表就是不少拥有iPhone的人却连一个苹果ID都没有。不过,即便是这样,厂商和运营商对于移动通信应用依然充满了热情。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块正在不断自行生长的大饼,现在的问题就是自己能吃到多大一块。
公历新年已经过去两个月,农历正月却刚刚结束。从双核手机的出现、TD-LTE的全球猛进、运营商大打价格战、投资商纷纷看好移动互联网应用,再到诺基亚甩开英特尔投奔微软、传言乔布斯只剩6周生命……2011年的移动通信市场想不热闹都难。
1 手机硬件或将超过PC
虽然2011年刚刚过去两个月,但是移动通信每年年初的两次重要展会都已经胜利闭幕,一是美国的CES2011,这是消费电子行业的盛会,但是今年最出风头的无疑是各色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二是西班牙的MWC 2011,这个被戏称为“没完成(Mei Wan Cheng)”的大会相当于把CES2011的移动通信厂商重新组织了一遍。Android是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各个展会的热点,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事实。而不管是Android原生界面,还是基于Android开发的第三方UI界面,总体看起来都是大同小异。因此,厂商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厂商的赚钱理由就转移到了硬件。
从年初的两个展会来看,2011年必定将成为流行的硬件配置将是更快的CPU和更有特色的显示设备,而除了尺寸方面存在先天的劣势之外,手机的配置将会很快接近甚至超过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PC机。以CPU为例一用了数年时间才在电脑上普及开的双核CPU或许将在2011年成为所有主流品牌的高端选择。高通、德州仪器、三星以及Nvidia都已经开始出货双核CPU产品,主频均在1GHz以上。以德州仪器的OMAP4440双核芯片为例,相比此前的处理器来说,它能够提升智能手机50%的性能,并且能让浏览网页的速度再提高30%。在双核技术的支持下,手机将能承载更多的应用和服务,包括更流畅的视频播放、更高端的游戏服务以及更加迅速的上网和日常工作处理速度。
由CPU带来的手机性能的改变对于不少普通用户来说可能不那么容易体会得到,但是显示技术的进步却是每个人的眼睛都能感受得到的。jPhone 4使用的Retina(视网膜)液晶屏曾经让所有使用过的用户惊为天人,而随后一度传言iPhone 5将使用更大的1148×640分辨的Retina显示屏。事实上,在不到4英寸大小的屏幕上实现960×640的分辨率时,手机的显示效果确实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PC和笔记本电脑。另外,在MWC2011上,LG展出了全球首款裸眼3D智能手机Optimus 3D,使用的技术很可能是此前已经在LG平板电脑Optimus Pad(G-Slate)上出现过的视差屏障3D效果,除了可以实现裸眼3D效果,还能利用其装备的2个摄像头拍摄3D画面。
双核CPU、更大分辨率更高的显示屏、裸眼3D……这一系列功能如果出现在PC机或是笔记本电脑上,对于电源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当它们降临手机,在现有的电池技术水平下,电力的消耗将会惊人——iPhone 4的用户经常会抱怨需要另外购置一个外接电源,就是这个原因。让我们感到伤心的是,厂商们似乎对于电池的技术发展有些心不在焉。还好,乔布斯又站了出来,2011年2月18日披露的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一份申请文件显示,苹果正在开发一种新型充电技术,可在不增大充电锂电池体积的前提下,提高电池容量。当然,这一技术的实现和真正投入使用,恐怕要等到iPhone 5或者iPhone 6了。
EF指导消费观点
期望手机硬件一日千里当然不是什么现实的想法,不过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非最贵的产品一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高性能、硬件强悍的手机产品在刚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必然不是一般用户能接受的,如果真的能做到一上市就被疯抢,那就可以被称为“苹果杀手”了。理智选择手机配置,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 网络离我们越来越近
iPhone 3GS那块来自Broadcom的Wi-Fi/FM/Bluetooth芯片成本价5.95美元、联发科提供的GPS芯片组成本价大概在1美元左右、模拟电视手机芯片厂商Newport的模拟电视芯片价格也接近1美元……正是因为这些无线芯片的大幅度降价,使得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加入这些原本属于高端手机才具有的互联网功能。
以GPS为例,我们在淘宝上查了了一,最便宜的GPS手机甚至不到400元!这恐怕是大多数用户始料未及的事情。当然,400元的GPS手机使用效果恐怕是比不上2000元以上的高端GPS手机,甚至连400元的导航仪单品也比不上,但毕竟是有胜于无。而Wi-Fi无疑已经是成熟的技术,特别是随着数据业务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单靠速度较慢、用户增长又在加快的移动通信网络,有时候很难满足用户的数据需求,Wi-Fi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需求,而且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而Wi-Fi的普及又反过来促进了Wi-Fi在手机上的普及,再加上原本由国内某些部门为Wi-Fi手机入市人为设置的障碍已经被市场的车轮碾碎,中高端手机纷纷开始增加了Wi-Fi功能。
作为一个随身终端一手机应该可以随时满足用户对于各种数据连接的需求,2011年的手机产品毫无疑问将可以更好地实现这样的需求,换句话说,只要开着手机,数据连接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EF 指导消费观点
事实上,现在绝大部分中高端手机都已经将Wi-Fi、蓝牙和GPS作为了基础配置。而低端手机因为价格原因则只配备了蓝牙。对于以语音和短信为主要使用需求的用户来说,Wi-Fi并非必要技术,如果对数据业务使用较多,那么选择一款具有Wi-FI功能的手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现在Wi-Fi接入点已经越来越丰富了。
3 移动支付的多条通路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趋势预测2010~2013》数据,预计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比2010年增长60.9%,整体规模将达到2.2亿户。看到这个数字,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服务商恐怕都已经开始盘算,2011年自己盘子里能吃到多少肉。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手机支付分为大额支付和小额支付,目前运营商主打的都是小额支付,通过在手机里嵌入芯片,或是直接从运营商在用户话费帐号中设立的“手机钱包”帐号来实现支付,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这种小额支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新鲜一时的小把戏,限于运营商对金融业务的准入门槛,手机支付注定将不可能由运营商一家主导。
说得更直接一点,运营商的态度其实什么都决定不了:既无法掌握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也没有让用户充分信任并已经习惯使用的第三方平台,运营商现有的能力或许也就能做个小额支付或者公交刷卡支付,起码到现在为止,没有谁会真的用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来进行较大金额的支付。试想一下,你会不会用存在手机里的2000元话费去买一件衣服?且不说有多少人会保持手机里存着2000元话费,光是这样的举动,听起来就很滑稽。更何况,运营商大部分还没有运营金融业务的牌照。
但是对于中国银联和类似于支付宝这样的互联网第三方使用者来说,他们的优势已经得天独厚,特别是中国银联,更容易在银行间构建互联互通的支付管道,在用户规模和消费信任度方面也都具有优势。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电信运营商已就手机支付标准达成共识,将共同发展基于13.56MHz的NFC手机支付技术标准,这一技术以中国银联为主导,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城市公交一卡通也多采用此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主推的2.4G标准基本上已经没有希望用于手机物理刷卡。
而对于以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起家的支付宝,则采用了和手机产业链联合绕开运营商的模式。2010年10月19日,支付宝举办“支付与移动互联网峰会”联合60多家厂商成立“无线安全支付产业联盟”,联盟成员包括全球芯片巨头高通、MTK、手机巨头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手机系统及硬件商、以及UCWEB、创新工场、掌上明珠等主流手机应用提供商等60余家厂商。开发者只要签约支付宝,在应用中接入支付宝接口一手机用户就可以通过支付宝账号在手机上完成该软件的所有付费操作,这样的操作流程对于已经习惯使用支付宝的网购人群来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EF指导消费观点
最近一段时间,运营商一直在积极推动手机支付。而经过笔者的试用,淘宝和支付宝在移动端的使用体验还不是很完善,银联的物理刷卡也还远远没有进入普通消费领域,所以,目前的手机支付主要还是应用在小额支付上,渠道建设将是手机支付平台建设在2011年的重中之重。
4 运营商继续争抢各阶段用户
随着3G网络的建设逐步成熟,运营商对于3G用户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2011年,或许将成为真正的3G普及元年。除了常规的资费降价手段之外,2011年运营商将会用更多的新业务吸引中高端用户转投3G怀抱。
3G的优势在于数据应用,数据应用的使用可以大幅度提高运营商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因此,对于使用数据应用较多的用户,运营商的服务倾斜力度很大。如笔者近期办理了一张中国联通3G的卡号,原出发点是考虑到中国联通3G长话、市话和漫游费三合一,因此选择的套餐也是以上网流量为主的A计划。在笔者第一次使用这张手机卡之后,中国联通当地分公司就为笔者配备了一名专职客服代表,并表示在数据业务以及iPhone、iPad业务方面有任何需求可以随时联系客服代表并优先办理。而在以往,月均消费50元左右并以语音业务为主的客户在当地不可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除了在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客户维护方面不遗余力,运营商也开始大力推广自身的Wi-Fi布点。从2010年底到2011年初,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相继后动了WLAN免费体验活动。目前,中国移动在全国已有热点12万个,中国电信的WiFi热点超过了10万个,中国联通在全国布局的Wi-Fi热点目前还只有3万~5万个。
EF 指导消费观点
在竞争的压力下,品牌和操作系统的界限越来越交错,原本死绑Symbian的诺基亚都愿意做出改变,那还有什么是不可实现的呢7说不定有一天,苹果也会开放自己的操作系统,而Web OS或许也能成为继iOS2后第二个成功的封闭系统产业链。
5 合纵连横竞自由
随着诺基亚宣布与微软结盟、英特尔决心继续力推MeeGo,以及HTC、戴尔等品牌全面倒向Android,2011年的手机终端市场还将上演一场合纵连横的精彩大戏。
苹果的iOS就像风清扬,武功虽高,但是既不参与别人的联盟,也不跟人主动结盟,只在需要的时候出手:GoogIe的And roid就像令狐冲治下的恒山派,管你原来是干嘛的,对我有帮助又非奸佞之辈都可以加入:诺基亚和微软就好比任我行和向问天,任你之前武功盖世,落魄的时候还得有人搭救,关键的是,被搭救的和前来搭救的都几乎已经成了光杆司令。在《笑傲江湖》里,向问天和任我行借助令狐冲之力反扑东方不败成功,而在手机江湖里,诺基亚就算和微软合作不成,依然可以与Android再次结盟。
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其实一点都不关心厂商之间的利益同盟,他们只想用到更好的手机。所以是诺基亚牌Windows Phone 7手机也好,是诺基亚牌Android手机也罢,只要让他们用的爽,那就所有都OK,甚至,更奇怪更不可思议的组合,他们也可以接受。苦了的只有英特尔,和诺基亚折腾了半天,搞出一个Meeqo,就在快要修成正果的时候,诺基亚转身跟别人跑了。光有芯片没有终端,MeeGo相当于又要从头开始寻找铁杆的终端制造商,这让英特尔情何以堪啊!
EF 指导消费观点
运营商的争夺让用户受益,这是毫无疑问的,从2010年开始,各大运营商都陆续启动了各项优惠活动,希望能够借此吸引到更多的新用户。同时,中国联通还屡屡打出高端产品牌,抢夺中国移动的中高端用户。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态势下,用户的选择范围也大了很多。
平板电脑划出芯阵营
从架构角度上来说,这些点缀我们生活的智能消费类电子设备的硬件架构主要分为x86和ARM两类。前者我们几乎无需赘述,其主要代表为Intel的Atom;后者在平板电脑领域的地位相当于x86架构之于PC市场,拥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其占所有32位嵌入式处理器75%以上的市场份额。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划分,我们得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来探究这些为平板电脑的崛起提供强劲心跳的硬派势力。
1、ARM联姻微软
ARM不仅代表架构本身,同时也是ARM公司的名字。ARM总部位于英国剑桥,作为架构鼻祖的ARM公司并不自己制造ARM处理器销售,而是以销售授权的方式盈利,授权价格非常低廉,再加上产品本身非常成熟,所以广受嵌入式系统硬件厂商的青睐。在今年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有100多种平板电脑亮相,ARM首席财务官蒂姆,斯科尔(TimSCOre)在今天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绝大多数上市的平板电脑都基于ARM技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目前上市的未上市的绝大多数厂商推出的平板电脑都采用ARM处理器架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ARM架构处理器更加适合平板电脑这种产品。就连x86的幕后推手微软也已开始看好ARM,并在本周宣布计划推出支持ARM架构的WindOWS操作系统。
指导消费观点
平板电脑在2011年要做到普及,其定价策略备受关注。作为核心部件之一,ARM芯片低成本的特点对于平板电脑的普及有着强烈的推进作用。
2、苹果从A4+到A5
关于iPad 2的芯片采用情况,业界传闻一直有两个版本,一种是说苹果公司即将推出的iPad 2平板电脑将会采用A4增强版本的处理器,而苹果iPhone 5及后续平板电脑则或将采用A5处理器;另一派则坚信iPad2和下一代iPhone都将备由苹果自己设计的下一代移动芯片——代号为A5的芯片。其设计开发是由苹果前期收购的Intrinsitv和P.A. Semi这两家芯片厂商来完成。比较一下现在iPad与iPhone 4所配置的A4处理器(Cortex-A8和PowerVR SGX535),A5处理器架构采用了双核心的Cortex-A9搭配双颗PowerVR SGX543,这个GPU架构传闻也是PSP2的配置。传闻新的内核将包含新的SG×543图像处理核心,通过使用OpenGL的硬件加速,大大提高了渲染速度。再加上双核配上全新的芯片架构,让其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四倍。
指导消费观点
玩过iPhone游戏《卓越之剑》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其强大的3D效果表现让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款手机游戏。得益于芯片的强大处理功能,苹果的产品将在游戏娱乐上大展拳脚。
3、NVIDIA携超人归来
除了iPad之外,目前平板电脑领域另一款明星级ARM处理器就是NVIDIA Tegra 2,NVIDIA是全球实力最为强大的图形处理器制造商,2008年NVIDIA宣布第一代Tegra处理器诞生,标志着其正式进入了CPU领域。众所周知,下一代的移动四核心处理器一直是NVIDIA的秘密武器。终于,在MWC 2011移动通信世界大会现场,这枚核弹头得以曝光。在这次小型的媒体演示会上,NVIDIA使用一个And roid工程平板电脑和多款软件为大家展示了这枚即将首款上市的四核移动处理器。Tegra 2常常被媒体称为超级芯片,所以NVIDIA为以后的处理器也起了代号。以Tegra2的性能作为基准,KaI-El(超人)也就是Tegra 3。其仍然基于授权而来的ARM Cortex-A9,只是核心数量由两个增加至四个,并提升了频率(具体不详),但共享的二级缓存容量还是1MB。集成的内存控制器也继续是单个32-bit LPDDR2 t只是做了简单增强并提升了频率。值得一提的是,Tegra 3的每个核心都将增加支持ARM MPE媒体处理引擎和NEON媒体与信号处理技术。图形核心部分,Tegra 3将使用更大、更快的ULPGeForce GPU,着色器数量从8个增加到12个。基于这些提升它可以提供5倍于Tegra 2的性能并将会在今年8月出现在And roid手机上。为弥补Tegra2视频解码方面的缺憾,Kal-EITegra 3支持稳定码率40MbDs、峰值码率60Mbps、分辨率2560x1440的高清H,264视频解码,并且还现场进行了展示:解码一段50MbDs 1440pH、264视频,并同步传输到分辨率为2560x1600的30英寸台式机显示器和1366×768分辨率平板机屏幕上。至于功耗,Kal,El Tegra 3在同等负载下将不会高于Tegra 2,当然如果开动全部四个核心,电池续航时间必然会受到一些影响。
指导消费观点
以生产显卡起家的NVIDlA在图形显示上的深厚底蕴,让我们看到了Tegra 2在便携多媒体娱乐的乐观前景。用手机看高清电影、玩画质优秀的3D游戏将不再是梦想。
4、高通VS德州仪器
业界元老高通(Qualcomm)针对2011新兴的平板市场也推出了采用45nm制程方案的双核心移动处理器MSM8x60,运行频率可达1.2GHz,这款代号为MSM8×60的移动处理器仍然采用ARM架构双核心设计,包含了两颗Scorpion处理核心和1颗Ad reno 220图形核心,主要面向低功耗、便携式移动设备。据称MSM8×60处理器拥有能完胜NVIDIA Teara 2芯片的强大实力。老冤家德州仪器也开始推出频率达1.5GHz的OMAP 4440处理器,以确保自己也能跻身ARM架构处理器的GHz时代。OMAP 4440处理器采用ARM Cortex-A9结构,基于45nm工艺制造,包含两个Cortex-M3实时核心,PowerVR SG×540图形核心,支持1080p的高清视频、3D视频,并可接受从1200万像素摄像头获取到的3D图像,在这样的强悍配置下,其图形性能有了25%的提升,网页载人时间可减少30%,1080p视频播放性能提升一倍。此外,OMAP4440支持HDMI 1.4接口3D高清视频输出,支持1080p 60fps高清解码,支持最高1200万像素双摄像头,集成IVA 3硬件加速视频解码器。
指导消费观点
高通的芯片注重产品的功耗,这将很大程度地缓解便携产品的功耗与性能之间的矛盾,适合那些在差旅途中有着长时间使用的朋友。而德州仪器的芯片更注重性能的平衡和功能的扩展,一机多用的理念让消费者得益匪浅。
5、X85阵营之AMD的契机
与竞争对手兼行业领跑者英特尔一样,AM D也不愿意放过平板电脑这片能让其份额增长乃至排名翻身的大好山河,为了满足平板电脑的需求,AMD推出了C-350(1GHz)双核心“Ontario”APU(acceIeratedprocessing unit)。其对产品的参数进行限制,比如采用了不同的输入/输出功能操作方式,减少了内存模块的支持等,使之功耗最低可降至5W。不过即使功耗只有5W,但是这一数字对于平板电脑来说还是有些偏高,因此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使用会产生过热现象。目前采用这款产品的也只有宏基5745G(定位为平板电脑和上网本的混合产品)。AMD要想真正发力,恐怕还要等到2012专门针对平板电脑推出的特别版APUWichita问世。当然,同英特尔一样,否能够通过推出超低功耗×86SoCs并迅速进入这个市场将会成为成功的关键。
指导消费观点
解决了功耗与教热的问题,AMD在移动平台上也走入我们的眼帘,让这个市场百花齐放。
6、X86阵营之Intel王者的尴尬
Intel CEO保罗,欧德林曾表示:“就像数十年来在传统计算领域所做的那样,我们会在这些新的(移动)领域内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硅晶体管技术,带来这个星球上最低功耗、最高性能和最低成本的产品。”喜欢较真的笔者非常赞同其能提供最先进、最高性能和最低成本的产品,但唯独对最低功耗持保留态度,超低功耗一贯是ARM架构的优势,也是x86架构进军移动便携设备的最大门槛。由于架构本身的限制x86处理器完全可以看作电老虎,功耗几乎是ARM处理器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针对平板电脑市场,英特尔最那得出手的仍然是基于×86架构的Atom平台。虽然Atom处理器已经在能耗方面有非常大的改观,但仍然无法与ARM处理器匹敌。这也是x86架构芯片不适合嵌入式以及移动设备的原因。好在英特尔已经凭借Atom处理器占据了上网本处理器的大量市场份额,品牌和辐射效应可以帮助Atom及其后来者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配套的操作系统也基本都是WindOWS XP与WindOWS 7以及未来的WindOWS8,无缝的转换和丰富的应用是其天然的优势。当然,除了传统X86架构,英特尔还将会在年底推出新的Medfield SoC整合处理器,采用32nm新工艺,必将是InteI对抗ARM的终极武器。
指导消费观点
老牌芯片厂商Intel以上网本Atom为基础迈进平板电脑的舞台。凭借Windows成熟的系统平台和诸多软件的支持,在市场上也将有一席之地。
软实力巧实力
1 苹果iOS和她的孩子们
若要将平板电脑划分类别,最好的区分便是操作系统的各异。这种区分,在传统PC世界里是几乎不可想象的,因为在那里,Wlndows是当之无愧的统治者和绝对的领跑者。而由于ARM芯片领域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历史成因,平板电脑拥有相对开放的操作系统体系。这些优秀而各具特色的操作系统主导了平板电脑产业的风云变幻,其对业界的重要性,一点儿也不亚于那些通过设计芯片来制定游戏规则的硬件厂牌。
业界元老高通(Qualcomm)针对2011新兴的平板市场也推出了采用45nm制程方案的双核心移动处理器MSM8×60,运行频率可达1.2GHz。这款代号为MSM8x60的移动处理器仍然采用ARM架构双核心设计,包含了2颗Scorpion处理核心和1颗Adreno 220图形核心,主要面向低功耗、便携式移动设备。据称MSM8x60处理器拥有能完胜NVIDIA Tegra 2芯片的强大实力,老冤家德州仪器也开始推出频率达1.5GHz的OMAP 4440处理器,以确保自己也能跻身ARM架构处理器的GHz时代。OMAP 4440处理器采用ARM Cortex-A9结构,基于45nm工艺制造,包含两个Cortex-M3实时核心,PowerVR SGX540图形核心,支持1080p的高清视频、3D视频,并可接受从1200万像素摄像头获取到的3D图像,在这样的强悍配置下,其图形性能有了25%的提升,网页载人时间可减少30%,1080p视频播放性能提升一倍。此外,OMAP4440支持HDMI 1.4接口3D高清视频输出,支持1080p 60fDs高清解码,支持最高1200万像素双摄像头,集成IVA 3硬件加速视频解码器。
指导消费观点
功能集成化极高的iPhone、iPad产品搭配封闭的lOS系统,让苹果在平板电脑市场占据了先机。如今,苹果产品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将使其牢牢占据市场的领先地位。
2 Google姜饼、蜂巢,还是冰激凌?
除了iOS主导的iPad阵营,谷歌旗下的Android系统是被最广为采用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严格来说,Android在用户体验上,尤其作为一款平板电脑操作系统而言,与iOS还有所差距。但安迪鲁宾(AndvRubin)和他的团队非常了解业界的发展方向,他们凭借不断改进的姿态和免费开放的优势正在不断完善。如今,Androjd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移动操作系统,而且事实上已经在增长速度和用户数量上超过了iOS,成为苹果最大、且近在眼前的敌人,在And roid 3.0之前,已经有三星GaIaxy Tab等多款Android系统平板电脑面世,但效果类似放大版的手机并未做特别优化。首款搭载平板电脑Android3.0系统——“蜂巢”的产品是摩托罗拉Xoom平板电脑。后将有一系列搭载这款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面世,包括宏达电Scr,be、东芝平板、华硕Eee Pad Transformer等。GoogIe CEO埃里克,施密特在MWC2011移动通信世界大上已经证实下一个And roid系统版本甜点代号将会以“i”开头,并将会是一个2.3姜饼与3.0蜂巢系统的整合版,现在关于新版Android系统的更多消息已经出现。虽然Android还远没有达到发展的终点,但Google却已另有将版图画得更大的武器。这款被称作Google Chrome OS的操作系统是一款基于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虽然整个概念随上网本(Netbook)一同兴起,可同样适合平板设备。Chrome OS系统有三大重点要素,那就是速度、简洁、安全,后动和运行速度都会很快,谷歌曾在上网本(Aspire One)进行过示范,从按下电源到登入画面费时不到3秒,Chrome OS完全贴合时髦的云概念,抛弃本地应用与存储,系统将直接集成谷歌Chrome浏览器,提供流畅的网络体验,运行诸如Google Docs、Photoshop,com之类的网络应用,数据也全部存储于网络服务器端。谷歌的网络取代桌面的战略思想将再一次得到践行。
指导消费观点
众人划船千帆进,作为诸多平板电脑首选的系统——Android无疑将是2011年最吸引我们眼球且发展最为迅速的操作系统。多方硬件、软件商的支持、强大的开放平台和云概念的引入,将是Androld更具看点。
3、微软,凤凰涅槃
其实作为业界大佬的微软,是最早提出平板电脑概念的厂商,当时他还推出了对应的WindOWS XP TabletPC Edition。但很遗憾,由于决策和资源支持的不足,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TabletPC概念最终破产,微软被这样的结果和他那句“平板电脑十年内将取代传统笔记本电脑”钉成了当年的业界笑谈。
在2010年的平板电脑爆发初期,微软的响应相当迟缓,他既没有做出一个业界先锋应有的响应积极跟进寻求机会反超,也没有重拾旧日河山重开Tablet PC计划,而是祭出优秀但笨重的台式机系统Windows 7应付了是。即使拥有在应用数量,支持格式等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现在的Windows 7也算不上一个适合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早在去年七月,微软CEO鲍尔默仍然在华盛顿举办的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强调Windows7将是微软的平板电脑主打产品,让人不由得为微软捏了一把汗。作为平板电脑最早的鼓吹者,却在10年前败走麦城,十年之后,聊以应付的产品配置要求高,表现却很差,微软巨人处境相当尴尬。
好在今年年初我们看到了微软的华丽转身。在今年的CES大会上,微软除了演示了运行于Intel平台的Windows 8之外,还展示了跑在ARM芯片组上的WindOWS 8,硬件供应商为Nvidja,Oualcomm以及德州仪器。Windows 8平板电脑将会具备一个全新的触摸界面,微软演示了其图形硬件加速以及媒体播放;硬件加速的最新版IE浏览器,USB支持。除此之外,最重量级的消息莫过于全功能Office套件将运行在ARM平台上。目前戴尔正在开发一款运行Windows 8的平板,开发代号“Peju”;三星也将会推出WindOWS 7/8平板电脑,尺寸和形状都与苹果ipad类似,只是没有ipad那么轻薄。与此同时,三星平板电脑还将会具备一个滑出式的键盘,当用户滑出键盘的时候将呈现一个横向模式的分层界面,售价也将和And roid平板电脑的价格类似。
在这场掌上软硬件厂商的角逐中,一个新的、基于平板电脑市场的战国时代已经初具雏形。硬件的性能、尺寸、价格和能耗,软件的跨设备性、应用体验正在彼此攀升,最终定格一个时代的主流需求。在当下这种合作、争夺关系交织的局势下,各厂商都希望能完善产品并占领市场。从传统ARM的绝对领导,到x86贵族的曲线救国,再到英特尔AMD的SoCs转型:从微软的败走麦城,到苹果的一家独大,再到今天可以预测的百家争鸣,这个市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从中受益的,除了赚足眼球和钞票的软硬件之外,最大的赢家还要数真正获得了选择权的消费者。
指导消费观点
作为老牌的操作系统厂商,微软有着众多的软件资源可以利用。Windows8新系统的推出,将使得微软可以更好地进入平板电脑市场,并与苹果的IOSI,Google的Android媲美。
3D是块香饽饽
“时势造英雄”,即便没有孙权、刘备、曹操,也会有其他乱世枭雄并立于三国。同样,即便没有《阿凡达》的诞生,3D影像革命也是迟早的事情。对利润日趋微薄的消费电子公司而言,高清已早不能吸引普通消费者眼球,他们急需一项全新的视觉革命来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而3D技术则无疑是最好的突破口。
1、从体验到普及
或许很多朋友很早前就有过3D的体验,但是受到当时的技术局限,3D依然有着种种不成熟的因素,因此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小“热”一把。但从2008年酝酿,于2010年爆发的3D热潮则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所强调的是让观众身处其中的沉浸式体验,而非让人感到突兀或刻意的立体特效镜头,效果的提升、技术的改进(尤其是芯片处理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使3D具备了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今年的CES上,展出3D电视的厂商门前都大排长龙。索尼、松下、东芝、三菱、夏普、三星、LG和飞利浦等大牌厂商都将自己的3D电视及其感官体验打造得无与伦比,希望能让人相信这就是电视的未来,并愿意为之掏钱。耐心等待的人们则体验到超大屏幕、艺术级的音响系统和无比高清且立体生动的图像,并为之激动不已。
众多厂商的蜂拥而至表明硬件并不是难点,3D主流化真正的矣键在于产业链的整体成熟度和内容上的支持。目前,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观赏3D电视除了价格稍显昂贵和佩戴眼镜有所不适外,最大的瓶颈还在于片源,这跟高清电视普及时的“无片可看”相类似,目前虽然也有电视宣称可以“2D转3D”,但更多只是个噱头,受限于3D成像原理,实际上,目前还未有哪家厂商可以完美实现转换。因此,一些要求较高的人并不推崇这种技术,LG负责高级技术的高级副总裁NandhuNandhakumar表示在看过真正的3D内容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转换的漏洞,因此LG在内容上坚持完全3D。梦工厂著名的3D技术首领菲尔,“3D队长”,麦克纳利(Phil“Captain 3D”McNally)也表示从2D转换到3D非常困难,他从没看过效果足够好的转换版本。不过,随着各大电影公司的相继进入拍摄3D化以及广播设备的升级换代后,片源问题应该不难得到解决。
2、电影开路,3D井喷式成长
如果说,对于消费电子公司来说,3D只是全新的利益增长点,那反观电影产业,3D足以称得上“救命稻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随着盗版和网络的冲击,很多制作精良口碑不差的电影往往票房“差强人意”,不必分辩,你我或许多少都有过观看盗版的经历,而3D电影在视觉体验上完全有别于2D电影的特性,为抑制盗版的策略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而2010年年初各大拥有3D荧幕的电影院面前一票难求就是其最好的佐证,估计连旁边等候倒票的“黄牛”都欣喜不已,是啊,这样群众自发性排队买票看电影、且票价不菲的情况,有多少年没见了?同时,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顺利买到票,买不到票的情侣或是朋友们多半不肯白来一趟影院,则会把目光转向其他种类的电影,这对繁荣整体的电影票房市场又做出了多少贡献?来看国内市场,3D电影在国内大范围上映实际始于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近在咫尺的细微生物、呼啸而过的珍奇异兽、过山车般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100元的高昂票价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让该片在有限的80块3D银幕放映27周,票房达6700万元,平均每块银幕票房80万元。以票房3.2亿元的《赤壁》(上)为例,它在3600块银幕放映合每块银幕票房8万多元。比较两部影片,3D电影平均银幕票房数是普通影片的10倍!“卖一部电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设备的投入”,堪称奇迹。一系列引进的3D大片掀起了3D热潮,国内众多院线纷纷扩建、更新放映设备,力推3D电影。2008年中国的3D银幕数量还只有86块,到《阿凡达》上映之时,中国的3D银幕数量将突破600块,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3D电影市场。短短一年半时间,3D银幕数翻了近五番,而且这一增速还在持续。到今天来看,几乎所有的大小电影都想跟3D沾亲带故,要么把3D当成票房的救命稻草,要么让3D帮助成就电影工业上的新高峰。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边学边做,因为他们不想被时代淘汰。如果没有3D,《死神来了4》很可能只是狗尾续貂之作,但是3D版的《死神来了4》咸鱼翻身了,大热大卖:如果没有3D,或许大家对《玉蒲团》仍旧嗤之以鼻,觉得它不过是部低劣艳情之作;如果没有,电影历史上的票房神话也难以被复制或超越。或许在3D技术面前,很多电影镜头要被重新改写,编剧的思维将被重新定位,老导演亦可焕发新生,而碟友的收藏之中,BIueray的标志后也会加上3D的印记。
3、普及身临其境的体验,从体育开启
2020年1月32日,英超强队曼联做客首长球场挑战宿敌阿森纳。疯狂的球迷坐满现场的69000个座位,场外挤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球迷更不计其数。不同以往,这一次有很多场外球迷通过电视“进入”球场,因为英国卫星电视服务提供商天空广播公司(Sky Broadcasting)旗下的天空电视台(Sky TV)在英国视进行了全球首场3D直播。为了让观看3D直播的观众有更好的体验,天空电视台为这场比赛同时传输两组信号,一组提供给传统用户,另一组专供3D用户,分别由两套不同的解说团队、摄制团队和制作团队来完成同一场比赛的转播。天空体育运营总监达伦,朗(Da rren Long)将3D技术称为电视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是从黑白到彩色之后的又一次跨越。在美国,迪士尼旗下的体育频道ESPN已开设3D体育频道,在夏天世界杯时让无数球迷痴狂:索尼与DiscoveryCommunications和IMAX成立了合资公司,在2021年将开设利用其众多电影和电视节目内容的全天候3D频道。Discovery参与的合资公司和ESPN已开始和美国主流电视网商谈合作,这两家公司都曾是高清电视的推动者。而在国内,国家广电总局相关司局正在组织研究制定我国的3D电视标准,计划明年开始3D电视试播。从节目类型上看,目前电视台播出的3D节目源和蓝光3D节目并不相同,利用现有的2D机顶盒就可以,无需消费者和电视运营商购买额外的3D机顶盒。而通过3D节目源播放的一些盛大晚会、体育盛事、综艺节目将刷新我们对电视台固有节目的认识,把我们从网络再次拉回电视机前,而显然,这一切是广告商所乐意看到的。
宽带运营商、视频网站和广电的在线点播之争
2011年1月23日凌晨时分,一则寥寥数字的微博却仿佛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七年的心血和积累,说关就要关,说停就要停。没有人能甘心,但也早料到这一刻会突然到来”,源于VeryCD创始人黄一孟的个人空间,一时之间引得无数网友转贴和评论。有知情人士指出,VeryCD下载服务关闭甚至面临关停命运则与未取得视听牌照有关。实际上,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VeryCD已多次遭遇劫难。而早在2009年9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视频网站无证播出坚决关闭,众多影视BT类下载网站的相继关闭,似乎也为众多网友缓缓关闭上了下载的大门。BT网站关停被一些从业人员认为是早已预料到的,也被分析人士认为是打击盗版视频的重要举措。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网络上看电影或电视剧就会得到终止,相反,随着各大宽带运营商、视频网站、广电等点播系统的相继出炉并由原来的标清步入高清时代,而各地的宽带速度也得到相应提高,传统的下载后观看模式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向点播观看过渡,而P2P类网站的相继关闭反倒给了此类“在线点播平台”以进一步发展空间,无论是PPSTREAM还是优酷、土豆等网站的同时在线人数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分析来看,目前视频在线点播三大巨头各有优劣:宽带运营商由于是在本网内点播,因此速度要快很多,缓冲时间短,而且视频品质高,几乎跟下载观看没什么太大区别。缺点则是受本网内片源局限,不可能做到想看什么就有什么:视频网站则跟宽带运营商相反,内容应有尽有,只是虽然其也有高清模式可供选择,但是其视频画质还是无法与宽带运营商相媲美,不过,能够自由分享和上传,却有着前者难以匹敌的优势,这使得UCG(用户提供内容)成为可能,也是WEB2.0时代的显著标志:广电系统的在线点播有点类似于IPTV,基于三网融合的基础下,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互动点播业务,主要包括电视回看和点播,还融入增加电视游戏、卡拉ok、互动电视购物等服务一可以进一步满足用户对于高清和交互内容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且由于直接在电视上观看,因此对于年纪稍大一些的朋友来说,更有吸引力。其最大的劣势或许在于相对前两种方式而言是收费模式,且在资源方面仍然受到版权约束,很多最新的国外剧集则不能播放。
究竟三家之争的火拼会呈现何种格局,或许仍然要回到视频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来。从2006年开始,在竞争对手众多、各家市场份额都一般的时候,大家都在拼成长,使得整个行业开始快速扩张,用户增多,广告主认可度提高,蛋糕变大。这样的环境催化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产生。从资金、技术的起点开始,到用户和品牌的壁垒,再到营销渠道的壁垒,比如对以同样价格买一集内容的视频网站来说,强者产生的流量大,收入大,对内容的增幅更强,这就使得在三个壁垒的压力之下,弱者生存愈艰。根据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网络视频在中国网民中的使用率为62.1%,而搜索引擎则以81.9%排名第一。对以视频为互联网基础服务的三种模式而言,其下一步势必是要让它的使用率再往上提升,并在更广泛的用户基数上,加速引燃网络视频的商业价值,毕竟,这个世上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
指导消费观点
当免费下载即将成为过去,在线点播将是消费者体验高清的主要方式。因此,各大点播平台从书房走向客厅的革命已悄然展开。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点播平台主要分4种,广电系统的点播渠道、宽带运营商的点播频道、电视厂商的点播平台和网络点播平台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低价点播、边看点播边看广告或包月等形式是点播平台与消费者拉近距离的重要途径。
城市走向农村长虹、TCL和创维领跑
在彩电市场业界,价格战的厮杀几乎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液晶面板价格上涨不断蚕食下游平板电视生产厂家的利润,导致平板电视盈利能力也在下降,现阶段,一台液晶电视的实际利润已经降至很低,若想进一步提高销售业绩只有依靠销售量的上升来达成,因此,越来越多的电视厂商把目光瞄准了广袤的农村,特别在家电下乡的政策中,外资彩电企业大多坚持高端路线,对彩电下乡采取暂时观望的态度,因此进入彩电下乡行列的外资彩电品牌非常少,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也极小。虽然许多外资品牌有技术实力,并且在一、二级市场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农村市场,许多外资品牌在服务和渠道建设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国产品牌。而相对本土作战的国产电视而言,显然更有优势。
目前在国内市场,创维、长虹、海信、海尔、TCL和康佳六个品牌在所有中标的家电下乡企业中,销量占据九成以上,而其中又以长虹、TCL和创维表现尤其抢眼。它们以专项任务、专项研发、专门团队负责的方式,将最出色的产品送达农村各地。广大农村消费者亦可以通过买家电下乡产品,获得国家财政13%价格补贴,大大激发了农民朋友选购新家电、彩电的积极性。不妨算笔账,目前全国有13亿多人口一农村占有66%,所以在农村人口中对任何家电的普及率提高1%,都将会带来将近240万的销量。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各大厂商都开始着重发力农村市场,比如创维就针对农村市场分别推出五下乡工程:服务下乡、技术下乡、产品下乡、文化下乡、公益下乡:而2010年“家电下乡”中标结果中,在彩电产品中,TCL投标的50款液晶电视均获中标。在连续四次家电下乡产品招标中,TCL彩电实现投标中标率100%,累计中标型号高达110款,在所有彩电企业中首屈一指,全面领跑家电下乡。并且除了引入最新的互联网电视,TCL还针对农村气候条件复杂、电压不稳定及信号不好等问题,依托雄厚技术实力,开发出了三防(防雷、防潮、防尘)、两超(超宽电压和超强信号接收)、节电、地面波接收功能等一系列专利技术:而作为传统老牌厂商的长虹公司,拥有超过1亿的老客户,品牌认知度相当高,通过下乡补贴以及以旧换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吸引着很多农村家庭中彩电的更新换代。
跟我们一般所熟知的不同,在目前的中国农村,虽然对传统低价格产品依然拥有一定的需求,但是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在追求和城里人平等分享科技进步成果的理想。在政策支持下,液晶电视在农村得到推广和普及,消费者用不多的钱就能购买到物美价廉、节能环保、功能齐全、质量先进的液晶产品,满足了农村消费者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农村庞大的消费群体成了“赢家”。同时,通过对农村液晶市场的优化和整合,不仅促进了整个市场的规范与发展,还扩大了内需,带动了经济增长,并且对产业结构、行业持续发展产生了有利影响,最终形成优秀企业、消费者和市场的“多赢”格局。
全新的2011年,国内彩电市场的竞争的主战场就在三四级市场和农村市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外资品牌已经开始放下身段,去考虑并重视这部分市场的需求,也从国产品牌手中分走了一部分份额。但这一块仍是国产品牌的传统优势领域,它们比外资品牌更了解这部分市场,也掌握更多的资源,国产品牌可以也应当守住这块优势领域,这场三国之争互惠互利,也是国产品牌的全新增长点之所在。
指导消费观点
国产品牌凭借强大、悠久、覆盖面极广的销售渠道,平板电视从城市走向农村,将有助于国产品牌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意义非凡。
中、日、韩平板电视之争纷乱
相比去年国内各大品牌彩电依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内需”政策的红红火火,2011年的平板电视市场局势则要冷峻很多。虽然中国在2010年底提前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但放眼整个全球大环境,液晶电视市场似乎从此前的高速公路拐入了慢车道,有数据指,近两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的增速已经从37%下降至15%,2011年还将继续下降至10%左右。在中国市场同样是这样的走势,从2009年三位数的增长,到去年的28%t业界预计今年的增速不超过15%,市场调查机构DispIay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包括三星、LG、索尼等行业前6名厂商,以及TCL、创维等6家中国本土品牌在内的总共16家液晶电视品牌制造商已经调整了液晶电视的生产计划,预测其生产总量将从2010年11月份的1830万台降到2011年3月份的1540万台,2011年一季度4630万台的生产总量也将环比2010年四季度减少12%。
就目前来看,国内高世代面板线有三大关键难题仍待解决,一是面板工厂依附性太强,液晶面板制造所需的专利、材料和设备仍然需要进口:第二,目前全球来看做大尺寸面板的企业不超过10家,排在前5名之后者很难有竞争优势:第三,面对全产业链的竞争企业,在规模还不够大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发展规律和操作特点值得考虑。
反观日韩厂商,夏普的10代线早已量产,三星等面板巨头都开始筹备更高世代的面板项目。更高世代面板项目就意味着有更经济的切割和更大的市场空间,截至目前,无论正在建的、还是规划中的高世代项目,关键技术几乎无一不是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而即使在5代、6代项目上,除了京东方借助早期并购外加多年积累有所沉淀外,其他如原上广电NEC、龙腾光电,核心技术均属转移而来。此外,中国在面板上游材料如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领域的布局也仅是刚刚起步,而驱动IT、背光板、偏光板等相关环节还没有真正发出声音。相反,在上述领域,日本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80%,控制着主要关键零部件与生产制造技术。而上游关键材料环节,占据着整个产业链的30%以上。
而国内的彩电大佬们显然不会等闲视之,TCL投资的华星光电8.5代线、京东方的北京8.5代线以及由昆山市政府为控股方的龙飞光电8.5代线正在加班加点的赶工建设,2011年1月27日,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就忍不住在自己微博上透露,全球第二大玻璃基板生产商日本旭硝子在深圳投资建设8.5代液晶面板玻璃基板项目正式签约,第一期将投资近3亿美元。李东生在微博中写道:“玻璃基板是华星光电最重要也是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配套项目。旭硝子落户深土,是深圳市打造平板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也标志着产业合作伙伴对华星光电项目的高度认同。”李东生的兴奋显然“事出有因”,因为这意味着华星光电8代线量产时间有可能超前于LG、三星和友达在大陆的高世代项目,而这也为TCL抢点市场提供了“时间窗口”。而TCL集团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梁后春也表示:TCL投资的华星光电从资金、技术和人员方面都没有什么障碍,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期待8月试投产,TCL8.5代线项目始于2009年11月,当时TCL集团与深超科技宣布合资成立深圳华星光电公司,决定上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45亿元,注册资本金100亿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今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2012年12月达到满产,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预计将实现产能月加工玻璃基板12万张,年产26英寸至32英寸、46英寸以及55英寸液晶电视模组约1750万块,大部分产能将由TCL自行消化。
指导消费观点
早期的CRT电视显像管一直依赖进口,产能不足、价格和外资品牌拉不开差距,其市场份额也不大。但在CRT显像管实现国产化后,长虹、TCL、康佳、海信、创维等一大批国产电视企业开始腾飞,直至占据全世界近80%以上的生产份额。这也充分告诉我们,只有掌握核心竞争力,才是中国电视企业腾飞的关键所在。
2011影像创作消费潮流
虽然数码相机市场的成熟,很多人开始怀疑其未来,但是数码影像技术的扩展应用为它们带来了广阔的空间。2011年,我们能看到数码产品的低端化市场细分将变得越来越多——此类产品的硬件配置不断得到简化,很多甚至连镜头都只是一个摄像头。但这类产品的普及推广已经不是个别厂商的市场行为,而是几乎所有所有数码影像品牌的共同趋势。或许我们不应该将它简单地称作“低端”,而应该看作是大众化的普及应用,因为这其中不仅有产品价格的低廉化,更有拍摄应用的简单化,时尚和精致也与之相随,更能体现随时随地拍摄的魅力。
1 趋势打铁,迎接微单的春天
“微单”一词诞生于索尼。而在索尼推出“微单相机”之前。奥林巴斯、松下、三星等消费电子巨头已经推出了相尖产品。与索尼命名“微单”不同。奥林巴斯、松下、三星等把这类相机称之为“单电相机”。尽管叫法有所区别,但索尼公司表示。“微单”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决定的名字,可以涵盖微型和单反两层含义:相机微型、小巧、便携。还可以像单反相机一样更换镜头,并提供和单反相机同样的画质。这类相机的特点是采用了和单反相机一样大小的传感器。并且由于取消了反光镜结构,使得相机法兰距变得更短,机身以及相应的镜头提及得到进一步缩小。但是在画质上却保持了和单反相机一样的水准。早在两年前。当世界上第一款微单相机松下G1问世的时候。凭借卡片机的身段。不亚于单反的画质。吸引了诸多关注。其可换镜头的革命性设计,也让无数影像玩家为之鼓掌欢庆。从2008年到2010年。微单家族已经枝繁叶茂,从最初奥林巴斯、松下孤军作战,到目前五大品牌十多款产品,已经形成一股力量。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相机市场的格局。或许,微单相机之所以能够在大批新品中脱颖而出。关键是更懂用户。在各方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同时。由于微单的光学结构变简单。使得原来一些缺乏传统相机制造工艺的数码相机厂商也有机会进入到EVIL阵营中,强攻之势已成定局。
在国内市场。根据权威部门的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微单相机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吞噬入门单反相机和旗舰DC的市场,关注比例从2010的0.7%升至2011年的5%,根据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市场规模还将翻倍,销量有望达到千万规模。大有挤压单反相机的趋势。或许当微单相机诞生之初还以“摄影师最佳备用机”的角度切入市场,然而随着去年到今年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加入色彩元素,厂商正在将微单相机快速塑造成“专业机中最时尚、时尚机中最专业”的形象。受到市场的追捧,尤其在索尼推出NEX系列机型之后。市场整体销量出现一派纷呈之景,让众多厂商都喜上眉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趁热打铁一贯是影像厂商的特点。这也无怪乎各大厂商都不会在微单市场掉以轻心,随着卡片机的普及。微单将会成为普通消费者更新换代的最好产品。
2 微单普及的里程碑
虽然微单并非新鲜事物,但是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数索尼旗下的“奶昔”(NEX)系列,其中在中国国内上市的NEX,5C,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以及良好的媒体口碑下,刚一发售便取得了不俗的销量。且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甚至涨价的现象。为了降低NEX系列的使用门槛,索尼对操控进行了全面改进。界面简洁,能以傻瓜化操控实现。而作为日系老牌影像厂商的奥林巴斯也着实从中尝到了甜头,接连推出的E-P1、E-P2、E-PL1、E-PL2以玲珑的身段、丰富的色彩、不俗的画质成为了很多时尚一族的新宠。韩系厂商三星在微单时代自然也不甘示弱。去年三月发售的自家首款微单相机NX10则是全球首款APS-C画幅的微单相机。在2010年底则针对前作进一步精简。第二代产品NX100不仅精致小巧,设计成熟,且时尚感强烈,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除此之外。三星还将智能i-Function概念引入到镜头中。算是创新之举。2011年度。这三家公司的新品想必也早已酝酿成熟。除此以外,作为首款微单发布的松下公司也不可小觑。之前GH2、G2、GF2三款实力产品接连发布。就像三颗炸弹。对整个微单市场影响巨大。至于佳能和尼康这两大传统的影像巨头的目前趋势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有点是可以肯定的。面对愈炒愈热的微单市场。任何一家厂商都不会坐而视之。放眼2011年。市场竞争必定会更加激烈。单反的旧有格局会不会改变,传统影像巨头的位置会否交替,今年年底,想必会初见端倪。
EF 指导消费观点
数码产品的低端化市场细分将变得越来越多——此类产品的硬件配置不断得到简化,很多甚至连镜头都只是一个摄像头。或许我们不应该将它简单地称作“低端”,而应该看作是大众化的普及应用,因为这其中不仅有产品价格的低廉化,更有拍摄应用的简单化。时尚和精致也与之相随,更能体现随时随地拍摄的魅力。
细分高清摄像的未来
相比数码相机市场的一片繁荣,卡片相机的种类繁多,微单的异军突起,单反价格的日趋平民化,摄像机市场则显得多少有点萧条。特别是很多2000元左右的卡片相机亦可拍摄出1080p FULL HD全高清或是720p高清视频时,数码摄像机的日子则更显得不太好过。除了在防抖性能、广角端、存储容量上多做文章,其他方面则多少有些迟缓。存储格式早已步入闪存和双模,记录格式也转为AVCHD,核心元件向背照式CMOS全面进军,接下来要做的又该是哪些呢?
1 打造寻常百姓的3D电影
从3D相机、摄像机到3D游戏再到3D电视。3D正在如火如荼的改变着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2D视觉生活。将我们带入全新的3D视觉空间。作为眼球技术革命的3D影像如果可以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出来再用3D液晶电视播放,让普通人也可以看到3D影片中的自己,这种技术化的革命才是数码摄像机所要追求的,而这。也是数码相机在一段时间内所不能企及的a而这个场景。像极了当年普及高清电视时。当高清影像还未够普及高清摄像机先上一步的情况。所以说。历史是个轮回。随着2010年松下在影像上全面3D化,其推出3D摄像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我们便在去年8月份见证了首款家用便携3D数码摄像机TMT750这款机型的诞生。有着3块1/4.1英寸3MOS感光元件成像系统打底。具备1080/60p的拍摄能力,同时内置32GB存储空间。更拥有12倍光学变焦。当我们将镜头更换为3D镜头时。奇迹就这样诞生了。无独有偶,一向作为领跑数码摄像机市场的索尼公司在2011年CES上便呈现出自家公司带给影像发烧友的“尤物”——HDR-TD10,这是索尼公司的第一款3D摄像机,并且是世界上第一款“双全高清”的3D摄像机。虽然我们只看到两款3D数码摄像机产品。且还都没有正式量产。可以说3D技术已经在慢慢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了。当然我们可能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戴3D眼镜、长时间观看晕眩等等情况,但整体方向一旦确定,各大厂商都会朝着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3D技术毕竟是大势所趋。可以看得出,在未来的DV市场。3D将会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并渐渐成为主流。相信在以后的发展路程中,我们可以拿着手持家用摄像机。拍出自己的3D电影,用3D显示设备观看自己的影片,真正迈入3D影像时代。
2 多功能,数码影像的个性化发展
虽然在2010年的CES展上我们也见到过一些投影的数码摄像机产品,但是不知道是因为厂商限于自身实力推广不得当的原因。还是因为产品本身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未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因此。这些产品也就如同流星一般,转瞬即逝,并没有在2010年引起过多人的关注。而2011年的CES展上。数码界巨头的索尼公司居然非常看好数码摄像机的投影功能。一口气接连推出了内嵌投影功能的三款PJ系列摄像机。索尼将微投影模块内嵌在摄像机的翻转屏幕上,可以投影约60英寸左右的图像。此外。明基的S11数码摄像机也具有此项功能,这将给普通DV用户日常使用和分享影片的过程,带来全新感受和乐趣。不论是和恋人或家人外出郊游。还是参加同学或朋友聚会。以往在用DV拍摄完视频后没办法及时分享。必须回家连上电脑,先导出视频。再通过刻录光盘或上传到网络等方式与别人分享。费时费力不说,参与者看到视频时的感觉。恐怕与当初拍摄时的那股兴奋劲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即拍即看。不用等待。随时与大家分享。这也是影像魅力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真谛。究竟在2011年之际,投影技术能否在数码摄像机上形成一股小风潮。这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量。
3 多功能,数码影像的个性化发展
2008年,佳能的5D MARKII给了数码摄像机厂商以全新的后示。原本作为主力全幅机的单反。未料因为有着1080p的全高清摄像功能。EOS Movie这一全新的数码视频格式一时之间在发烧友之间风靡。但是由于受其压缩格式、单个文件长度、电池、操作方式以及采音限制的影响。对于原有习惯于数码摄像机操作方式的朋友而言,多少有些不便。既然大部分人都看中了其漂亮的景深,那是否可以在传统的旗舰级数码摄像机上加以改良。使其可以安装上镜头来进行拍摄呢?想必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很多独立影像人的期望。对此。走在影像业潮流先锋的索尼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作为一直都是不断超越自身的索尼多少也嗅出了其中的商机,在2010年5月份发布的首款可换镜头便携数码相机(EVIL。索尼称为数码微单)NEX-5C之后的两个月。索尼再次推出基于相同画幅感光元件、相同镜头卡口的数码摄像机产品NEX-VG10。而这也是全球首款消费级可换镜头高清摄像机。与单反相机视频拍摄不同。NEX-VG10不仅调节各项视频参数专业顺手,收音方面更由四组麦克风组成的阵列式降噪立体声麦克风系统。2010年。NEX-VG10的傲然现立,让一直想向大荧幕进军的独立影像人终于找到了最顺手的“武器”。而在在推出VG10之后,索尼再接再厉,更推出了PMW-F3。这是一款以电影、电视制作为目标市场的高端可换镜头专业摄影机。采用了Exmor Super35 CMOS的高性能图像传感器。可以拍摄1920×1080解析度的HD影片。影片的压缩采用MPEG-2 Long GOP格式,储存格式会跟XDCAM EX系列通用。并且可以支持DVCAM格式。另外。PMW-F3也支持慢动作、快动作拍摄。鉴于这块市场大有作为,松下公司自然也积极跟进。在2010年发布了其可换镜头专业级DV AG-AF100。它采用Micro 4/3卡口。支持全部Micro4/3镜头群。搭载2/3英寸的影像传感器,具备高画质Full HD录影能力。采用AVCHD/H.264编码,效果也是相当不错。
EF 指导消费观点
差异化竞争!这将是数码摄像机的不二选择,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其竞争力势必会削弱。无论是摄像机还是数码相机的高清视频拍摄功能还是已经不在是概念的3D拍摄,将会为我们的2011年的影像生活带来丰富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