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纽约的疗伤药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百老汇,纽约,疗伤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5-05 14:39
祸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让全世界跟着感冒,可当我在纽约行走时却未见预想中的萧条。是什么让这座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被叫做大都会的城市肌体强健?原来纽约还有百老汇撑腰。当华尔街阴云密布,百老汇依然艳阳高照,因为这里除了能收获快乐,还有信心。在危机时代,没有什么比信心重要。
传奇从百老汇大街开始
有这样一个急转弯问题。在美国,哪条大街名称使用次数最多?答案是第二大街。因为通常第一大街都被改成百老汇大街(Broadway Street)了。仅在纽约,百老汇大街就有5条(五个城区各有一条)。但若以名气论之,非属曼哈顿这条最为声名煊赫。
曼哈顿的百老汇大街最初只是美国内陆与大西洋入海口之间车马暄腾的商路,在缺乏城市规划的前纽约时代,这条无拘无束的宽广大道从西北一直伸到东南,斜着身子穿越整个曼哈顿岛。后来荷兰人来了,又被英国人赶跑,这块海外飞地的名称也与时俱进地从新阿姆斯特丹改为新约克。而向以条理秩序著称的英国人,自然不会放任纽约街道的七扭八拐,于是棋盘格一样横平竖直的纽约城毫无创意地成为日后美国城市的呆板模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条比城市还古老的百老汇大街,就这样被原封不动保留下来。
百老汇大街的名气除了来自斜得不合章法,还在于纽约近乎一半风景都能在这条街上找到。华尔街旁的金牛(按照当前经济形势,可以暂时考虑换成金熊)、楔子形状的熨斗楼、纽约市政厅,还有那被称作世界十字路口的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本是百老汇大街和第七大道交汇而成的X形路口,只是X上下两个V的尖角被磨平,成为一个长方形露天区域,正是在这里,每个新年夜会有超过50万人在瑟瑟冷风中,等待水晶球降落时相拥相吻的瞬间。
虽然川流攘往的人流车流从没让时代广场感到寂寞,但显然他们都不是这场流动影像的真正主角。是以时代广场为核心的纽约剧院区给这条美国最古老的街道以崭新定义。是的,现在人们提到百老汇首先想到的关键词,一定是音乐剧。
还记得《甜蜜蜜》中李翘和黎小军在纽约时代广场擦身而过的画面吗?镜头上摇,我们看到站在广场正中的乔治·柯汉先生的青铜雕像。关于百老汇的传说,柯先生应该最有权发言。
柯先生出生在19世纪末的纽约。那时美国经济已经超越没落的大不列颠成为新世界中心。经济发展让人们的文化生活充满更多可能,而彼时电视、电影还没出生,从欧洲舶来的音乐剧成为娱乐生活主流。柯先生出生在文艺世家,父母、姐姐都是出色的音乐剧演员,从小耳濡目染让他伴随音乐剧在美国在纽约一起长大成人。20岁时的柯先生,已成为音乐剧领域的全能冠军,由他自己写词、谱曲、演唱、并亲自设计舞台背景的音乐剧《州长的儿子》大获成功。他的开创性功勋还在于通过轻松愉快的演唱形式为沉闷的传统舞台注入崭新活力。也正是从这个关键节点开始,美国音乐剧彻底摆脱欧洲那种自命清高的演出模式,而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美悦耳的演唱方式取而代之。这也是为何百老汇天才不胜枚举,但只有柯先生可以笑傲时代广场看尽风云变幻的原因。
说到变化,时代广场附近的剧院几经兴衰,从早期的几家发展到一战之后的近百家,上演剧目将近300台。在全盛时期的1928年竟有2000万人观看了百老汇演出,这个数字放到今天都是天文。后来电影电视业的发展让百老汇不得不尴尬以对,上演剧目锐减,许多历史悠久的剧院甚至被拆掉改建成摩天大楼。最经典案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在时代广场旁修建超五星的万豪酒店,竟不得不拆除5家历史悠久的百老汇剧院。这时纽约市民才发现生活中不能没有百老汇,不能没有音乐剧,当时老超人扮演者里弗亲自写信给纽约市长,希望阻止这种破坏文化传承的愚蠢行为,可一切都已为时过晚。
既然别人的愚蠢不能修正,那自身的喜好总可以尝试性地改变——或者恢复。从那时起,纽约人重新爱上音乐剧,并且发现那种歌舞结合还能通过掌声与演员互动的表演形式多么弥足珍贵,连新万豪也将功补过地把整个三层变成一间超豪华剧院。于是百老汇获得涅槃的崭新机遇:老剧常演常新,有的甚至连演几千场,《猫》《歌剧魅影》《狮子王》已成为与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大都会博物馆并称的音乐风景。而新剧也层出不穷,让百老汇剧院区成为纽约最具活力的创意产业园区,如果到纽约不去看一场百老汇音乐剧,那你的行程一定不算完美。
看到今天的繁盛风景,柯先生应该是高兴的吧。难怪当我仰头看到高高在上的他时,发现他的嘴角边竟有一道微微向上的细纹。
看秀,这是最好的时代
49街的Ambassador剧院。8点整,舞台与观众席的灯光瞬间转换。鸦雀无声,是暴雨将至的前奏。随着指挥一个由静到动的手势,音乐刹那响起。而比音乐更响亮的,是观众席上的掌声轰鸣。各位主演在掌声中微笑着走上舞台,站好自己的位置,随即笑容陡然收敛,是已进入各自角色,正式开始今晚的音乐旅程。
她是希望改变平淡生活的酒吧歌女,却因为杀人事件而成为阶下囚。他是神通广大的律师,处理与女人有关的案件色利全收。还有他们和她们,是狱卒是明星是记者是经纪人。或者是追光灯下的独角戏,或者是载歌载舞的群戏,《芝加哥》的繁华与悲凉就这样一幕幕忧欢上演。
在纽约8天,平均两天一场戏的高密度让我对百老汇音乐剧有了更多感性体验,也渐渐明白这种传统演出形式何以长盛不衰地占据着世界经济心脏的中央舞台。
虽然变化持续不断,但有一种精神始终不变,这就是每出音乐剧中所自然流露的自信与乐观。每当看到舞台上的演员面露微笑,就会感觉被阳光照耀。每当演出谢幕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心情也会格外的好。
一台成功音乐剧究竟需要哪些要素支撑?在我看来,表演、主题、音乐、灯光、舞台布景及高潮段落一样都不能少。
表演。这是整场演出核心。曾经一直坚定认为一边旅行一边赚钱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可看到舞台上那些演员脸上光芒四射的时候,我的坚定打了折扣。是的,这些每天在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之间穿梭往来的音乐精灵,不仅能体验绝不雷同的人生还能在演出结束后回归自己并且收获观众最诚挚的掌声,还有什么比这更完美?但真正站在舞台中央的毕竟凤毛麟角,是实力与运气让他们在金字塔顶端笑傲。实力当然是要具备唱歌、跳舞、演戏的全面能力,但这只是门槛,若想登堂入室,还必须有个人特色,这才是区分曹操和刘备的关键。而运气就在制片人的闪念之间。不过由此也可反证所有能在百老汇叱咤风云的明星都绝非等闲。
主题。音乐剧主题由于卖票看戏的商业模式而约定俗成地一定要快乐、光明、大团圆。说白了,观众花钱进场是来找乐的。这就像有人乐意买票去德云社听郭德纲,却没人乐意花钱去八宝山看火葬。所以在这种潜规则约束下,爱情与励志成为音乐剧创作者最拿手的两大主题。但也不是整场演出都花开向上其乐融融,聪明的编剧不会让进场观众审美疲劳哈嚏连天,而一定会在情节中放进曲折、波澜和胡椒面。或者加入一个反角(《狮子王》),或者让主角之间冲突不断(《美女与野兽》),或者让主人公有一个太不愉快的童年(《跳出我天地》),但结尾一定是正义战胜邪恶,矛盾圆满化解以及梦想最终实现。
音乐。所谓经典音乐剧,它的成功不在于当晚演出收获多大掌声,而在于事隔经年,当观众早已忘记情节、演员和舞台设计,却能在不经意间哼起其中一段旋律。这要属《音乐之声》中的《雪绒花》和《都来咪》最为经典,当然还有《歌剧魅影》的同名歌曲以及《猫》里面的《Memory》。除了这些经典旋律,现场音乐伴奏也能让观众收获惊喜。不论是钢琴独奏(《裸体男孩在唱歌》),四人乐队(《祭坛男孩》),抑或搬出整个交响乐团(《芝加哥》),现场感十足的变奏与舞台演员丰富表情的配合总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灯光。在我看来,音乐剧中灯光师的作用与电影中的摄影师功能类似。前者通过追光、全景灯的灵活运用达到后者光圈变化的效果。你看,当追光投射到主角身上时,观众的视线也会自然追踪到那里。
舞台布景。这也是创意的舞台。通过对有限空间的无限利用,让演员的表演更加立体丰满。直到现在仍被粉丝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场景是《西贡小姐》的最后段落,舞台上竟然真的出现一架直升飞机。
高潮段落。惯常的处理手法是这样:舞台灯变暗,一束追光打在一个角落处的演员身上,演员先独白,然后开始小声歌唱,慢慢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舞台灯也次第点亮,同时会有更多伴舞伴唱出现在背景之中,随后观众情绪被充分调动,随着最后一个高音的弦停音止,以及演员最后一个颇具爆发力的定格手势,全场起立鼓掌。
明天看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是在时代广场2号餐厅(TwoTime Square)巨幅宽体落地窗前,这里有摄影师最爱的角度——可以将整个广场纳入镜头。虽然2号的美食融合欧洲风情和纽约特色,值得另写文章特别推荐,但是美景当道,至于吃什么,已是次要。
入夜之后的时代广场已从世界的十字路口升级为中央舞台。左边的大屏幕正在直播CNN突发事件,公益海报上的爱因斯坦在大屏幕后一脸坏笑;右边的广告位是500强们的必争之地,哪怕位置、大小、打光这些最细末的差别也能牵动CEO们已经不太坚强的神经;而正中那块原本聚集无数买票人群的广场空地在临近8点时也发生了一些此消彼长的变化——售票窗口从8个变成4个,又从4个变成两个,当最后一位观众犹豫了一下仍旧刷卡之后,窗口“刷”地一声关上了今夜所有通向百老汇的大门。刚才还密集如蚁的人群此时已如潮水般退去,但也没走多远,分别消失在纽约城中上百家大小剧院之中。
有几个简单数字可以概括百老汇和纽约的关系:超过一半的游客到纽约只为了看一场音乐剧演出,除了门票,由此连带产生的餐馆酒店商场收入每年高达百亿。
百老汇音乐剧作为一门已经诞生超过一个世纪的传统艺术,何以长胜不败?经过几天的音乐剧旅程,我已找到答案。
首先她在100多年中持续变化着。其中一种变化显而易见,比如舞台背景、灯光总被最新科技武装。还有一种变化潜滋暗长,这包括演出剧目的内容与形式。音乐剧的表演形式虽然传统,却贴紧流行,毕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生活状态、喜好、情趣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发生改变,当老剧上座率不断下滑时,敏感的剧院老板就要开始琢磨新剧创作。现在每年都会有30部左右新剧在百老汇上演,这也让百老汇的产业划分从娱乐变成创意产业。
虽然变化持续不断,但有一种精神始终不变,这就是每出音乐剧中所自然流露的自信与乐观。每当看到舞台上的演员面露微笑,就会感觉被阳光照耀。每当演出谢幕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心情也会格外的好。这在经济萧条的当下显得尤其重要。
我的视线又聚焦在时代广场中央的乔治柯汉先生身上。此时的他已在夜色中变得有些模糊,他把全部光亮重新交给舞台。当我把视线收回,看到无数巨幅音乐剧海报。究竟明晚看什么?《妈妈咪呀》,《歌剧魅影》,还是《西区故事》?这是需要在明晚之前解决的问题。
撰文、摄影/张金鹏
……
传奇从百老汇大街开始
有这样一个急转弯问题。在美国,哪条大街名称使用次数最多?答案是第二大街。因为通常第一大街都被改成百老汇大街(Broadway Street)了。仅在纽约,百老汇大街就有5条(五个城区各有一条)。但若以名气论之,非属曼哈顿这条最为声名煊赫。
曼哈顿的百老汇大街最初只是美国内陆与大西洋入海口之间车马暄腾的商路,在缺乏城市规划的前纽约时代,这条无拘无束的宽广大道从西北一直伸到东南,斜着身子穿越整个曼哈顿岛。后来荷兰人来了,又被英国人赶跑,这块海外飞地的名称也与时俱进地从新阿姆斯特丹改为新约克。而向以条理秩序著称的英国人,自然不会放任纽约街道的七扭八拐,于是棋盘格一样横平竖直的纽约城毫无创意地成为日后美国城市的呆板模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条比城市还古老的百老汇大街,就这样被原封不动保留下来。
百老汇大街的名气除了来自斜得不合章法,还在于纽约近乎一半风景都能在这条街上找到。华尔街旁的金牛(按照当前经济形势,可以暂时考虑换成金熊)、楔子形状的熨斗楼、纽约市政厅,还有那被称作世界十字路口的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本是百老汇大街和第七大道交汇而成的X形路口,只是X上下两个V的尖角被磨平,成为一个长方形露天区域,正是在这里,每个新年夜会有超过50万人在瑟瑟冷风中,等待水晶球降落时相拥相吻的瞬间。
虽然川流攘往的人流车流从没让时代广场感到寂寞,但显然他们都不是这场流动影像的真正主角。是以时代广场为核心的纽约剧院区给这条美国最古老的街道以崭新定义。是的,现在人们提到百老汇首先想到的关键词,一定是音乐剧。
还记得《甜蜜蜜》中李翘和黎小军在纽约时代广场擦身而过的画面吗?镜头上摇,我们看到站在广场正中的乔治·柯汉先生的青铜雕像。关于百老汇的传说,柯先生应该最有权发言。
柯先生出生在19世纪末的纽约。那时美国经济已经超越没落的大不列颠成为新世界中心。经济发展让人们的文化生活充满更多可能,而彼时电视、电影还没出生,从欧洲舶来的音乐剧成为娱乐生活主流。柯先生出生在文艺世家,父母、姐姐都是出色的音乐剧演员,从小耳濡目染让他伴随音乐剧在美国在纽约一起长大成人。20岁时的柯先生,已成为音乐剧领域的全能冠军,由他自己写词、谱曲、演唱、并亲自设计舞台背景的音乐剧《州长的儿子》大获成功。他的开创性功勋还在于通过轻松愉快的演唱形式为沉闷的传统舞台注入崭新活力。也正是从这个关键节点开始,美国音乐剧彻底摆脱欧洲那种自命清高的演出模式,而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美悦耳的演唱方式取而代之。这也是为何百老汇天才不胜枚举,但只有柯先生可以笑傲时代广场看尽风云变幻的原因。
说到变化,时代广场附近的剧院几经兴衰,从早期的几家发展到一战之后的近百家,上演剧目将近300台。在全盛时期的1928年竟有2000万人观看了百老汇演出,这个数字放到今天都是天文。后来电影电视业的发展让百老汇不得不尴尬以对,上演剧目锐减,许多历史悠久的剧院甚至被拆掉改建成摩天大楼。最经典案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在时代广场旁修建超五星的万豪酒店,竟不得不拆除5家历史悠久的百老汇剧院。这时纽约市民才发现生活中不能没有百老汇,不能没有音乐剧,当时老超人扮演者里弗亲自写信给纽约市长,希望阻止这种破坏文化传承的愚蠢行为,可一切都已为时过晚。
既然别人的愚蠢不能修正,那自身的喜好总可以尝试性地改变——或者恢复。从那时起,纽约人重新爱上音乐剧,并且发现那种歌舞结合还能通过掌声与演员互动的表演形式多么弥足珍贵,连新万豪也将功补过地把整个三层变成一间超豪华剧院。于是百老汇获得涅槃的崭新机遇:老剧常演常新,有的甚至连演几千场,《猫》《歌剧魅影》《狮子王》已成为与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大都会博物馆并称的音乐风景。而新剧也层出不穷,让百老汇剧院区成为纽约最具活力的创意产业园区,如果到纽约不去看一场百老汇音乐剧,那你的行程一定不算完美。
看到今天的繁盛风景,柯先生应该是高兴的吧。难怪当我仰头看到高高在上的他时,发现他的嘴角边竟有一道微微向上的细纹。
看秀,这是最好的时代
49街的Ambassador剧院。8点整,舞台与观众席的灯光瞬间转换。鸦雀无声,是暴雨将至的前奏。随着指挥一个由静到动的手势,音乐刹那响起。而比音乐更响亮的,是观众席上的掌声轰鸣。各位主演在掌声中微笑着走上舞台,站好自己的位置,随即笑容陡然收敛,是已进入各自角色,正式开始今晚的音乐旅程。
她是希望改变平淡生活的酒吧歌女,却因为杀人事件而成为阶下囚。他是神通广大的律师,处理与女人有关的案件色利全收。还有他们和她们,是狱卒是明星是记者是经纪人。或者是追光灯下的独角戏,或者是载歌载舞的群戏,《芝加哥》的繁华与悲凉就这样一幕幕忧欢上演。
在纽约8天,平均两天一场戏的高密度让我对百老汇音乐剧有了更多感性体验,也渐渐明白这种传统演出形式何以长盛不衰地占据着世界经济心脏的中央舞台。
虽然变化持续不断,但有一种精神始终不变,这就是每出音乐剧中所自然流露的自信与乐观。每当看到舞台上的演员面露微笑,就会感觉被阳光照耀。每当演出谢幕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心情也会格外的好。
一台成功音乐剧究竟需要哪些要素支撑?在我看来,表演、主题、音乐、灯光、舞台布景及高潮段落一样都不能少。
表演。这是整场演出核心。曾经一直坚定认为一边旅行一边赚钱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可看到舞台上那些演员脸上光芒四射的时候,我的坚定打了折扣。是的,这些每天在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之间穿梭往来的音乐精灵,不仅能体验绝不雷同的人生还能在演出结束后回归自己并且收获观众最诚挚的掌声,还有什么比这更完美?但真正站在舞台中央的毕竟凤毛麟角,是实力与运气让他们在金字塔顶端笑傲。实力当然是要具备唱歌、跳舞、演戏的全面能力,但这只是门槛,若想登堂入室,还必须有个人特色,这才是区分曹操和刘备的关键。而运气就在制片人的闪念之间。不过由此也可反证所有能在百老汇叱咤风云的明星都绝非等闲。
主题。音乐剧主题由于卖票看戏的商业模式而约定俗成地一定要快乐、光明、大团圆。说白了,观众花钱进场是来找乐的。这就像有人乐意买票去德云社听郭德纲,却没人乐意花钱去八宝山看火葬。所以在这种潜规则约束下,爱情与励志成为音乐剧创作者最拿手的两大主题。但也不是整场演出都花开向上其乐融融,聪明的编剧不会让进场观众审美疲劳哈嚏连天,而一定会在情节中放进曲折、波澜和胡椒面。或者加入一个反角(《狮子王》),或者让主角之间冲突不断(《美女与野兽》),或者让主人公有一个太不愉快的童年(《跳出我天地》),但结尾一定是正义战胜邪恶,矛盾圆满化解以及梦想最终实现。
音乐。所谓经典音乐剧,它的成功不在于当晚演出收获多大掌声,而在于事隔经年,当观众早已忘记情节、演员和舞台设计,却能在不经意间哼起其中一段旋律。这要属《音乐之声》中的《雪绒花》和《都来咪》最为经典,当然还有《歌剧魅影》的同名歌曲以及《猫》里面的《Memory》。除了这些经典旋律,现场音乐伴奏也能让观众收获惊喜。不论是钢琴独奏(《裸体男孩在唱歌》),四人乐队(《祭坛男孩》),抑或搬出整个交响乐团(《芝加哥》),现场感十足的变奏与舞台演员丰富表情的配合总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灯光。在我看来,音乐剧中灯光师的作用与电影中的摄影师功能类似。前者通过追光、全景灯的灵活运用达到后者光圈变化的效果。你看,当追光投射到主角身上时,观众的视线也会自然追踪到那里。
舞台布景。这也是创意的舞台。通过对有限空间的无限利用,让演员的表演更加立体丰满。直到现在仍被粉丝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场景是《西贡小姐》的最后段落,舞台上竟然真的出现一架直升飞机。
高潮段落。惯常的处理手法是这样:舞台灯变暗,一束追光打在一个角落处的演员身上,演员先独白,然后开始小声歌唱,慢慢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舞台灯也次第点亮,同时会有更多伴舞伴唱出现在背景之中,随后观众情绪被充分调动,随着最后一个高音的弦停音止,以及演员最后一个颇具爆发力的定格手势,全场起立鼓掌。
明天看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是在时代广场2号餐厅(TwoTime Square)巨幅宽体落地窗前,这里有摄影师最爱的角度——可以将整个广场纳入镜头。虽然2号的美食融合欧洲风情和纽约特色,值得另写文章特别推荐,但是美景当道,至于吃什么,已是次要。
入夜之后的时代广场已从世界的十字路口升级为中央舞台。左边的大屏幕正在直播CNN突发事件,公益海报上的爱因斯坦在大屏幕后一脸坏笑;右边的广告位是500强们的必争之地,哪怕位置、大小、打光这些最细末的差别也能牵动CEO们已经不太坚强的神经;而正中那块原本聚集无数买票人群的广场空地在临近8点时也发生了一些此消彼长的变化——售票窗口从8个变成4个,又从4个变成两个,当最后一位观众犹豫了一下仍旧刷卡之后,窗口“刷”地一声关上了今夜所有通向百老汇的大门。刚才还密集如蚁的人群此时已如潮水般退去,但也没走多远,分别消失在纽约城中上百家大小剧院之中。
有几个简单数字可以概括百老汇和纽约的关系:超过一半的游客到纽约只为了看一场音乐剧演出,除了门票,由此连带产生的餐馆酒店商场收入每年高达百亿。
百老汇音乐剧作为一门已经诞生超过一个世纪的传统艺术,何以长胜不败?经过几天的音乐剧旅程,我已找到答案。
首先她在100多年中持续变化着。其中一种变化显而易见,比如舞台背景、灯光总被最新科技武装。还有一种变化潜滋暗长,这包括演出剧目的内容与形式。音乐剧的表演形式虽然传统,却贴紧流行,毕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生活状态、喜好、情趣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发生改变,当老剧上座率不断下滑时,敏感的剧院老板就要开始琢磨新剧创作。现在每年都会有30部左右新剧在百老汇上演,这也让百老汇的产业划分从娱乐变成创意产业。
虽然变化持续不断,但有一种精神始终不变,这就是每出音乐剧中所自然流露的自信与乐观。每当看到舞台上的演员面露微笑,就会感觉被阳光照耀。每当演出谢幕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心情也会格外的好。这在经济萧条的当下显得尤其重要。
我的视线又聚焦在时代广场中央的乔治柯汉先生身上。此时的他已在夜色中变得有些模糊,他把全部光亮重新交给舞台。当我把视线收回,看到无数巨幅音乐剧海报。究竟明晚看什么?《妈妈咪呀》,《歌剧魅影》,还是《西区故事》?这是需要在明晚之前解决的问题。
撰文、摄影/张金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