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鸥(Larus relictus Lonnberg)因是20世纪20年代才被人类发现和认识的一个鸥种鸟类而得名,全球现存数量不足一万只,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贝加尔湖、蒙古和我国内蒙古、陕西北部少数几个荒漠与半荒漠湖泊地带。属极度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与陕西榆林和内蒙古交界的红碱淖湿地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草原的交错处,属风沙草滩区。湖泊四周有木独石梨河、柒卜素河、拖河、蟒盖兔河、尔林兔河等7条季节性内陆小河注水。是陕西省最大的天然内陆淡水湖泊,湖面海拔高程1,200米,湿地面积11,260公顷,其中:湖水面积5,515公顷,草本沼泽面积1,080公顷,固定半固定沙地面积4,665公顷。其水质良好,水生物丰富,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等淡水经济鱼类。红碱淖及周边环境是荒漠——半荒漠生态环境下稳定性较高的湿地生境,湖面四周有草本沼泽湿地2,500公顷;东侧有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尔林兔草原,西侧有面积达70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牧场,南北两侧沙丘滩地上有柳树、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带,滩地上有以沙柳、红柳为主的灌木林带,湖心岛屿分布较广。水草丰盛,浮游生物资源丰富,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地。
遗鸥为中型水禽,以小鱼、昆虫、水生脊椎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每年4月初飞来红碱淖繁殖,5月初开始营巢,5月中旬产卵孵化,每窝产卵多为2~3枚,孵化期为24天左右,成群营巢繁殖,9月初携幼鸟南迁越冬。
遗鸥在红碱淖湖的分布发现于2000年,榆林野生动物管理站站长王中强等一行五人在红碱淖考察鸟类资源情况,发现有两只带环志的死鸟,经国家环志中心鉴别此鸟为遗鸥。之后,省、市、县林业部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红碱淖的遗鸥繁殖进行了重点观察。2005年3月份开始,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一行5人对红碱淖湿地遗鸥等水禽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研究。通过当地政府的保护和近几年的观察,红碱淖湿地的遗鸥繁殖孵化率达95%,雏鸟成活率达90%,孵化地点、食物资源等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经有关专家论证,红碱淖湿地可以确认为遗鸥的重要繁殖地,是目前世界已知遗鸥繁殖的最大种群。
据有关专家介绍,遗鸥繁殖的必要条件是湖心岛。据当地群众讲,20世纪60年代,红碱淖内最大的湖心岛红石岛有大量的遗鸥在此繁殖。当时群众生活困难,经常拿上筐子去岛上捡鸟蛋。70年代之后因水位下降红石岛与岸边相连形成半岛,遗鸥就不在此繁殖,飞往别处去了。近年来,由于水位陆续下降在红石岛附近又形成了3个小湖心岛,面积约0.8公顷,又引来了大量的遗鸥在此繁殖。
由于生态的恶化和人为的破坏,遗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距红碱淖不足100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泊尔江海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地,由于水面逐年下降,湖心岛消失,生态环境恶化,根据环志回收情况得知,从2003年开始泊尔江海的水禽大部分飞往红碱淖繁殖。
红碱淖的水源来自周边的7条河流,其中有4条河流为季节性河流,仅有3条河流常年流水,但它们都在内蒙境内。近年来内蒙古开发水电,均在这3条河流修建梯级电站和水库,截流严重,最大的入住河流扎萨克河因修水库而致彻底断流,一滴水也不会流入下游了。仅只靠老天下雨来补充水源。因此,红碱淖的水位也在不断下降,原有的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据观测,水位每年下降大约60厘米,目前,红碱淖最深的水位仅为3~5米,湖水面积由10年前的7000公顷减少到4000公顷。水质变差,PH由7.4~7.8上升为9.0~9.2。
如果水位持续下降,湖水含碱量升高,将使湖区生物链内的动植物受到威胁,按照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几年,红碱淖湖面将消失,看来这遗鸥最后的繁殖地也难以持久。遗鸥啊——你最后最后的家在那里呢?
撰文/雍严格、王中强摄影/雍严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