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军第一舰“太平”号覆灭记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台湾,海军,太平号,覆灭
  • 发布时间:2011-06-28 13:29
  源自美国赠送

  抗战结束后,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百废待兴的国民党海军赠送了8艘战舰,其中两艘火力凶猛的1450吨级护航驱逐舰成为蒋介石的最爱,他亲自为它们取名“太康”和“太平”,属于一级舰编制,其中“太平”号原为美军“戴卡”号 (DE47),配备76毫米炮3门、40毫米炮及20毫米炮多门,最高航速20 节。“太平”号在内战中为国民党军出力不少,相继参与了解围锦州、封锁长江口、海南岛大撤退等行动。

  对于“太平”号,蒋介石一向引以为荣,其人员配置也在国民党海军中堪称“豪华”。自服役以来,来该舰服役的军官前后共51人,其中39人毕业于民国早期最高海军学府——黄埔海军学校和马尾海军学校,17人留学美国及英国,像“太平”号沉没时的副舰长宋季晃、轮机长周学潜、航海长张才储等都曾在美国圣迭戈基地学习过。“太平”号驱逐舰的福利也比其他战舰高出一等,宋炯回忆说,无论官兵伙食供给,还是日常维护经费,“太平”号都能得到当局的“另眼看待”,而宋炯后来转任同属一级舰的“美颂”号坦克登陆舰舰长时,则不得不为被克扣的军饷四处奔走。

  宋炯还转述当年同僚江长黎中校的话说,国民党还在大陆掌权时,“太平”号就深受蒋介石偏爱,被内定为海军“旗舰”(尤其在1949年英国援助的巡洋舰“重庆”号起义后),每逢外宾(如前美国第7舰队司令约翰·M·伯德等)来访,担任接待的大多是“太平”号。事实上,从“太平”号所执行的各项任务中也能看出,它遂行的往往是风险小、风头足的工作,其中最风光的莫过于1946年国民党出动“威远支队”收回南沙群岛主权,当时“太平”号就作为支队旗舰,至今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太平岛就是以“太平”号舰名命名的。

  即便在国民党逃台后,“太平”号也一向以“海军中的74师”自居,要知道整编74师曾是当年蒋介石最看重的“御林军”,战斗力极强,但在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被解放军全歼。

  山头林立的牺牲品

  20世纪50年代初的台湾岛上,惊魂未定的国民党内部山头林立,即使是一代鸿儒或青年才俊,不依附于某种势力或派系,想要出人头地都难于上青天。但“太平”号的官兵却有些独树一帜,凭着蒋介石眼中“红人”的身份,再加上历任舰长均系正规海军官校毕业且有留学经历,他们一向以职业军人自居,对派系之争颇为不屑。

  但中国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蒋总裁对“太平”号的过分垂青,对该舰来说未必全是福气。1954年,包括驱逐舰支队长叶德纯在内的台海军高层视“太平”号为“异己”,在“太平”号孤立出巡之际不闻不问。而就在“太平”号被击沉前,该舰曾在浙东大陈岛水域驻防,其顶头上司,“大陈防卫司令”刘廉一与时任“太平”号舰长的唐廷襄关系也不融洽。当时,陆军出身的刘廉一的想法是将军舰变成陆军的“移动炮台”,遂命令“太平”号一定要定点巡逻,防止解放军偷渡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对此,唐延襄一开始就表示反对,认为定点巡航很容易使解放军摸清台军舰艇的航线和出没规律,而新组建的中共海军一向善用游击战术,会用几艘鱼雷艇藏在必经之地守株待兔,势必使己方频繁陷入反突袭作战中。唐廷襄的担忧不无道理,从1950年1月到1954年11月“太平”号被击沉,中共海军先后伏击台军10多次,先后击沉台军巡逻舰“洞庭”号和“宝应”号,最后轮到“太平”号,若不是美国第7舰队后来全力协助台军从大陈岛撤退,台海军那点家底恐怕全都要报销在大陈海底了。但对于唐廷襄的建议,刘廉一却不以为然,认为海军“一向缩头避战,深不可靠”,“外军战术未必符合中国国情”。为此,唐廷襄曾先后写信给台“海军总部署长”梁序昭及“海军总司令”马纪壮,却都石沉大海。

  不仅是山头林立,当时台军内部也混乱不堪,甚至不少重要部门已被中共地下党渗透。宋炯声称,在1952年3月的一次巡逻中,“太平”号曾在大陈岛南方约20海里处截住三艘可疑渔船,时任舰长桂宗炎令宋炯(时任“太平”号代理大副)带领一队水兵去检查,他们搜遍全船,未发现武器及电信器材,但船上并无渔网,也无捕捞上来的鱼虾。桂宗炎遂命令将渔民悉数押上军舰。审讯过程中,宋炯注意到其中一个渔民的头发四周有明显戴帽子的压痕,而其余渔民全都惟此人马首是瞻。舰长桂宗炎听取汇报后,认为此人是共产党干部的可能性极大,遂将这些渔民交给大陈岛上的防卫司令部,自己继续率舰出航巡逻。但等他们巡逻五天期满回到大陈岛后,居然收到防卫司令部的一纸公文,纠正海军不可干扰大陆沿海渔船,并称已将三艘在押渔船释放。宋炯至今仍认定,大陈岛防卫司令部中有重要官员是地下党卧底,正是他们放走了“太平”号截获的“中共侦察兵”。

  其实,在1954年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大陈解放战役前夕,有关“太平”号等常驻大陈岛的台军军舰的情报早就在解放军的掌控之中。对于新组建的人民海军来说,各方面性能均较先进的“太平”号无疑是其首先歼灭的目标,为此人民海军早在1954年3月就制定了以鱼雷艇伏击为主的“‘太平’歼灭战”计划,并先后进行了两次模拟演练。事实上,“太平”号的末日就在解放军紧锣密鼓的准备与台军的内斗中来临了。

  瞒天过海

  1954年10月31日夜,像往常一样,大陈岛雷达站里的台军士兵对东海当面海区进行着例行公事般的侦察。对这些观察通讯人员来说,缺少隐蔽的大陆军舰似乎没有秘密可言。21时30分许,台军雷达站的值班员在荧光屏上发现一个个小亮点,起初他们认为这些目标应是从韩国南下菲律宾的美军运输船队,后经情况通报,得知美军船队早就经巴士海峡开远了。台军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遂加强对这批不明目标的监视。观察了两个小时后,大陈岛雷达站发现的这群小亮点逐渐逼近大陈岛外围的高岛海区。台军“大陈防卫司令”刘廉一在请示了“国防部”后,下令全军立刻进入一级战斗部署。令台军琢磨不透的是,11月1日0时许,这批不明目标在围着高岛锚地绕了圈后便全数原路返回。

  虚惊一场的台军松了口气,雷达兵根据经验判定,这应是大陆海军一支护卫舰编队的例行巡航。但事实上,大陆海军在这一常规巡航里深藏玄机——在这支舰队巡航的过程中,每艘护卫舰的舷侧都拖带着一条鱼雷艇,由于护卫舰的体积大大超过鱼雷艇,而编队航向正好垂直于大陈岛雷达站,因此台军雷达只能发现一个个小白点,并错误地认为只是一艘艘护卫舰,并没有注意到暗渡陈仓的解放军鱼雷艇。而解放军舰队则利用高岛地形的遮蔽,在围着高岛转圈时,像母鸡下蛋一样迅速将一条条鱼雷艇放下后,藏在高岛的隐蔽地方。尔后,护卫舰队按照原路返航,在台军雷达看来,似乎所有舰只都已返回基地,而这支隐蔽的鱼雷艇特攻小组则在高岛海区潜伏下来,一呆就是半个月之久。

  渔山列岛海战

  11月13日,大陈岛的台军再次对大陆沿海进行袭扰。当天0时,“太平”号奉特遣舰队司令部指示,夜赴渔山列岛执行掩护任务。一如惯例,“太平”号以战斗警戒巡逻的部署向渔山列岛进发——所有炮位全部装弹,人员进入一级战备,值更官更是由舰上三副兼通信官马顺义亲自担任。在“太平”号经过解放军鱼雷艇埋伏的高岛海区之前,台军“美萍”号登陆舰已从高岛附近11海里处经过,并未发现异常。

  11月14日4时许,“太平”号第一次抵达高岛海区,在距高岛21海里,距渔山列岛15海里处时,“太平”号的雷达突然出现4个固定目标,分列渔山岛南端两侧。由于不能确定目标是否为大陆渔船,加之此前防卫司令部曾严令“不许干扰大陆渔船”,值更官马顺义只能命令炮位进入战斗准备,而不能开炮示警。当目标接近2000码时,“太平”号嘹望兵已看清向自己驶来的解放军快艇划出的发亮尾迹。值更官马顺义接到报告后,当即连续发出两次战备警报。舰长唐廷襄在第一次战备铃刚完时就冲到舰桥上,马顺义则赶赴作战情报中心(CIC),接手副指挥的职责。与此同时,舰上的枪炮长周官英已在指挥各炮轰击进击的解放军快艇,但始终没能直接命中。

  至凌晨5时35分30秒,解放军一组两艘鱼雷艇在距“太平”号约200米的地方发射4条鱼雷后,然后施放烟雾、打开消音器,以35节的航速撤出战斗。另一组鱼雷艇也于5时34分50秒在距“太平”号100米的距离上发射两条鱼雷,然后施放烟雾,高速撤离战斗。“太平”号在避开第一组鱼雷艇发射的4条鱼雷后,猛然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紧接着就是一阵剧烈震动,前机舱与舰内通信室首先被击中,汽油燃烧的高温同时引爆后半舱内的弹药,火焰及浓烟高冒,在舰艇上空形成一朵蘑菇云,犹如原子弹爆炸般。

  眼见战舰中弹,唐廷襄马上命令,不论其中人员死活,立即将中弹的舱室封闭,同时全速倒车向大陈岛东口撤退。当“太平”号在晨曦中接近大陈岛东口时,看到自己人的“太和”、“永昌”等舰已经出港接应。“太平”号抵达大陈岛东口约5海里处时停车,准备接带由“太和”号递出的钢缆进行拖缆。至此,“太平”号本可安全进港,谁料就在拖带时,“太平”号的后机舱突然大范围进水,导致全舰总浮力大减,整个船身向右前方迅速下沉,至7时24分,“太平”号沉人大海。

  预料中的结局

  由于“太平”号是在大陈岛港口处突然沉没的,除了被封在船舱中不知死活的十几名官兵以及炮战中阵亡的16人外,舰上多数人均有机会逃生。

  最终,包括舰长唐廷襄在内的“太平”号大部分官兵(台当局统计的最终逃生人数为145名,阵亡29人)都被成功救起,并被暂时安顿在高雄的左营港内,由台“海军总司令”及“海军总政战部主任”亲自主持战斗检讨会。会上,“政战部主任”曾提出唐廷襄未曾与舰共存亡,结果唐廷襄从此在军中再也抬不起头,始终没能指挥过一艘主力舰。而舰上逃生的众多船员中,命运也大多坎坷异常,其中颇令人同情的是海战中阵亡的“太平”号副舰长宋季晃的妻子,她在1961年一次骑自行车去南梓上班途中,竟遭一名海军陆战队司机的“恶作剧”——“吃豆腐”,故意用卡车逼其摔倒,结果被生生碾死,而此事竟被台“国防部”以“责任事故”处理。这激起曾在“太平”号上服役的官兵的愤怒,酿成一度轰动全台湾岛的“南梓事件”。

  言归正传,当台当局首脑得知“太平”号被击沉的消息后,接连两次举行紧急会议,发出紧急指示,严令舰队各艘军舰待港整顿,严防大陆军方再次袭击。而一向视“太平”号为“心头肉”的蒋介石在得知消息后“半晌无语,凝望北方”,后来不久便因身体不适住院治疗。

  紧接着,以蒋经国为首,在岛内民间发起“建舰复仇”运动,号召青年学生参加海军。至此,大批学历高的生源进入台湾海军官校。直到不久后美台签署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第7舰队固定巡逻台湾海峡,遂成“偏安之势”。

  (陈建奇荐自《上海译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