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此话既嘲笑廖化无能,也说明蜀国后期人才凋零,举步维艰。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既无才能,又无威信,这样的皇帝充其量只是个摆设,可有可无,军政大权实际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而造成这种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国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蜀国鼎盛时期,人才济济,文臣有诸葛亮、庞统,武将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战将如云,威镇四方。桃园结义,三顾茅庐,都是刘备实施人才战略的具体表现。刘备爱才如命,求贤若渴,广开门路吸引人才,才开创了蜀国的大好局面。可诸葛亮是如何对待人才的呢?
五虎上将都是刘备想方设法挖来的,跟诸葛亮没有多大关系。好不容易出了个魏延,带着战功主动前来投奔,诸葛亮不问青红皂白,竟要斩他:“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患。”祸患倒是杜绝了,只是从此以后谁还敢投奔蜀国?若按诸葛亮的做法,好人也要被逼反,幸亏被刘备及时制止。
再说庞统,诸葛亮虽然给庞统写过推荐信,但是庞统投靠蜀国后,并未获得合适的发展空间,最后又死得莫名其妙,令人生疑。“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且不论诸葛亮是否有小人之心,但庞统死后,最大的受益者的确是他,从此再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
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这样勤政负责的领导确实很难得,让人敬佩,但也说明他对别人缺乏信任。由于他管得过多过细,年轻人长期得不到锻炼,无法上位,老将死后,青黄不接,终于后继无人。
诸葛亮不愿锻炼新人,也不及早培养接班人,既有性格方面的缺陷,也有战略上的短视。更严重的是,他有私心。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常有,诸葛亮聪明过人,这种不安全感始终挥之不去。在他有生之年,当然不愿看到身边出现一个可以完全替代自己的人。到了晚年,他终于意识到该找个接班人了,于是找到了姜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直到此时,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学问失传,而不是为国求贤。
一个胸怀大局、目光长远的领导,理应努力培养新人,完善制度,并逐步减弱个人影响力,有一天当自己离开了,团队照样运转自如。诸葛亮显然在朝相反的方向努力,不给新人机会,大事小事一把抓,大搞个人崇拜,开展造神运动。他终于成功地变成了神,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蜀国越来越离不开他,即使在他死后,还要靠他的雕像退敌,按他的遗嘱治国。
诸葛亮的忠诚不容置疑,蜀国强大,统一中原,是他毕生的梦想。他鞠躬尽瘁,尽心尽责,无疑是近乎完美的办事者,却不是好领导。他的气度不够,格局太小,与他的才气和地位不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身居高位,却只成就了自己一人。他的个人才华得到了充分表演,而对于蜀国却是悲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倘若诸葛亮地下有知,亲眼目睹蜀国轰然倒塌,会作何感想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