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蓝帆:“小个子”的野心

  尽管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石油化工行业信息化服务的绝对领先者、并且是宁波市最大的软件公司,宁波东海蓝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海蓝帆)总经理姜建生仍然把东海蓝帆比做“小个子”:营收规模尚未过亿,员工数量也只有200人。

  然而,“小个子”却有着大野心,“成为石化行业最强、最大的服务外包商,成为中国的IBM。”从石化行业的暴利时代到金融危机的寒冬,这始终是姜建生执着追求的目标,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过。

  “对于强者来说,时时都有机遇,枯季也不例外。枯荣之境无枯荣,对于弱者来说,时时都是危机,荣季也不例外。”这是东海蓝帆2009年1月内部通讯刊物的卷首语,用来与客户共勉。

  持续蔓延的金融危机、风云变化的石化行业,将把东海蓝帆引入“枯季”还是“荣季”?

  严冬下的IT生机

  从2008年开始,一路高唱凯歌的石化行业就已经遭遇“严冬”。从去年9月开始,持续10年一直处于上升的景气周期的石化行业首次进入下行轨道。前3个季度,全行业总产值5万亿元,增长32%。但9月份增速明显放缓,增幅为25.1%,比8月大幅回落9.8个百分点,为2008年最低增幅。到了2009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低速增长依然在持续。

  行业低迷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投入。IDC数据显示,从2006年~2008年,石化行业信息化投入分别达到77亿元、88亿元和95.4亿元,增幅均超过10%。然而今年投资却出现急刹车,增幅骤然跌至6%左右。

  为了抵御金融危机,迅速长大,石化行业开始出现并购风潮。首先是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化企业掀起的海外并购,2008年12月,中石化对加拿大石油公司Tanganyika的收购已获有关部门批准;中石油也积极参与竞购加拿大上市公司Verenex Energy的资产,交易金额最高可能达到3亿美元。

  国有企业在积极拓展海外版图的同时,也没忘记“大鱼吃小鱼”,并购民营石化企业。2009年2月,中海油全资收购浙江舟山和邦化学有限公司,2008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曾导致和邦亏损几十亿元,经营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中石油对长三角知名石油企业中球冠的并购也已经提上日程。

  而在姜建生看来,危机就是机遇,尽管信息化投资总额增幅下降,投资比例却保持不变甚至略有上升。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将进入新一轮的IT投资热潮。

  从国有企业来看,尽管不断陷入金融危机的深渊,年初石化行业产业振兴规划及细则的推出,却为其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上海、宁波、南京3个3000万吨的超大型炼油基地,已列入发改委能源局的规划。东海蓝帆的重要客户——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以下简称镇海炼化)的改扩建项目,也已列入能源局未来三年的油气规划中,原油加工能力将向每年3000万吨突破。

  大型炼油项目的集中上马,无疑为占据宁波地区绝对优势的东海蓝帆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这些国有石化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进入理性建设时期,自动化和数字化都具有较高水平。姜建生认为,每一个项目的上马,都将带动一波IT投资热潮,而全流程外包地为镇海炼化提供信息服务的东海蓝帆,已经攒足了服务大型国企的经验。

  尽管振兴规划没有为民营石化企业带来更多咸鱼翻身的机会,他们却敏感地追逐着政策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姜建生最近发现,主动上门找他的民营企业老板越来越多,姜建生与他们的沟通也从以前“为什么要建信息化”直接转化到“怎么建信息化”。

  原来,经历了暴利时代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在金融危机中冷静下来。“当一个企业只要生产就能获得利润的时候,它对成本是不关注的。而当行业竞争加剧时,企业必然会改变投资结构,以精细管理降低成本。信息化就是实现精细管理的必要手段。”姜建生说,从上升时期到困难时期,民营企业越来越了解信息化的必要性。

  此外,被并购狂潮裹挟的民营企业,也将面临着信息化“一次到位”的挑战。大型国有企业强调信息化总体规划,对信息化的高要求勿庸质疑。在这种自上而下的纵向推进中,能否快速建立起与母公司匹配的信息化系统,能否快速适应行业流程管理,都将是民营企业面临的抉择。“这已经不是上与不上的选择题,而是如何上好的必答题。并购潮将迅速拉动一批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这些都是我们的机会。”姜建生说。

  正如东海蓝帆所坚信的,强者时时有机遇,弱者时时有危机。严冬下的IT生机已然显现,如何化解危机,把握机遇,将是东海蓝帆的必答题。

  应用催生流程外包

  在石化行业,东海蓝帆是一家比较“另类”的公司,一是体制特殊,它脱胎于国有企业的计算机中心;二是模式特殊,它以BPO(业务流程外包)为核心经营模式,实现了外包企业从ITO(软件外包)到BPO的跨越。

  2003年8月,镇海炼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信息化全部外包。计算机中心从镇海炼化整体剥离,由镇海炼化与东海商业软件公司各出资50%,成立东海蓝帆科技有限公司。姜建生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算机中心主任变成东海蓝帆总经理,有着30年工龄的他成了中心第一个被解职的人。

  在当时看来,计算机中心整体剥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留住人才。计算机中心在镇海炼化只能算是一个边缘部门,池子太小,留不住人。但是信息化却越来越成为镇海炼化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姜建生想到把计算机中心独立出去,自负盈亏。

  其实,国有大型企业剥离信息中心的例子并不罕见。2000年,上海汽车集团投资1亿元,把原来的信息中心改制为上海汽车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全面负责整个集团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而即使在石化行业,东海蓝帆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2002年,中石化和电讯盈科合资成立了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持有55%和45%的股份,将原有的信息中心彻底剥离了出去。

  然而,在改制的路上,却不是每一家都能走得像东海蓝帆这么远。尽管石化盈科规模数倍于东海蓝帆,客户却比较单一,主要以股东中石化为主;而镇海炼化只占东海蓝帆所有业务50%不到,这种比例还在不断降低。这主要是在股份分配上,石化盈科的母公司中石化占有55%的绝对控股权,从而决定了石化盈科市场化的探索比东海蓝帆艰难。缺乏市场化运作,公司长大就会遇到瓶颈。

  突破了体制束缚,东海蓝帆在模式上也做出了执着于BPO(业务流程外包)的大胆决定。纵观整个石化行业,信息化服务商数目众多,实力分散,难以形成寡头垄断。大部分以提供产品为主,做外包服务的方案商也多以ITO(信息技术外包)为主,像东海蓝帆这样定位在BPO的厂商屈指可数。

  “ITO的技术门槛比较低,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很难撑下去;流程外包虽然对企业提出很高的要求,却能够造就核心技术,这样的公司才能够长久。”姜建生说。

  为什么流程外包能在石化行业走得通?在姜建生看来,实现业务流程外包至少需要3个条件。一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信息系统直接进入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与业务紧密结合;二是企业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迫于竞争,企业需要利用信息化做许多优化,如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等;三是周边的经济条件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人工成本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简言之,信息化并不是企业主营业务,但却不可或缺,企业还要为信息系统付出高昂的维护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外包是一条成本又低又可靠的出路。

  相对于其他行业,石化行业信息化起步早、连续性强,信息化在生产优化和管理方面都比较突出。金融危机的出现,更加促使石化企业利用IT手段加强风险管理,实施企业内控。而振兴规划中圈定的上海、宁波和南京3个超大型炼油基地,无疑会带来产业聚集的兴旺。这些都为流程外包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应用催生服务,从诞生之日起,姜建生就把公司定位牢牢锁定在流程外包,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流程机制。金融危机下,考虑以外包信息化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石化企业越来越多,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流程外包都呈现上升趋势。东海蓝帆也因此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一季度就实现了合同额50%的逆市增长。

  机会已经来到,“小个子”东海蓝帆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快速长大呢?

  双维度快速长大

  姜建生总是说自己是一个有些笨的人,认准了一条路就一定要走到底。

  2003年,当新成立的东海蓝帆只有700万营业额的时候,姜建生就激情澎湃地对员工说:“我们要成为石化行业最强、最大的服务外包商。”2009年,东海蓝帆营业规模即将突破一个亿,姜建生做出了更大胆决定,将流程外包继续上移,成为像IBM那样的发包商。

  如何快速长大?姜建生认为,只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继续深耕流程外包服务,就能够不断壮大实力,最终实现理想。

  2009年1月1日,有着中国塞班斯法之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即将实施,这将是对所有国内上市公司企业管控能力的一次考验。作为行业信息化的“领头羊”,利用IT加强风险管理早已经成为石化企业的主要趋势。

  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迫使企业除了学会向管理要效益,也学会了向销售要效益。在石化行业的暴利时代,只要有生产就会有利润,实现生产自动化和数字化一度成为企业最关注的焦点。现在行业持续低迷,市场销售压力增大,分销系统的完善迫在眉睫。

  除此以外,绿色也成为石化企业不能回避的焦点。改善产品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已经清晰地列入石化行业产业振兴规划。

  在姜建生看来,这些行业的新热点都为流程外包提供了好机会——信息化已经深入企业肌体,不可分割。信息化投入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考验企业的专业能力。已经外包一部分信息化的企业正在考虑将外包范围继续扩大,把信息化业务外包出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对此,东海蓝帆特地对部门结构做了调整,于年初新增了智能与环保事业部。姜建生预计,3年以后,这块业务将成为东海蓝帆的主营业务。

  除了企业所有信息系统可以外包外,姜建生还发现,在石化行业还可以外包更多的东西。

  2008年,东海蓝帆与和邦化学有限公司签订了一项350万元的“大单”,和邦化学将企业所有的仪表维护全部外包给东海蓝帆,东海蓝帆也为此特地成立了30多人的仪表维护团队。

  “等我们深入做下去,发现仪表维护竟然比IT系统外包更厉害。”姜建生说,仪表维护是企业非常头疼的一块业务,维护成本高不算,更为关键的是找不着合适的人才。而镇海炼化原计算机中心的47人团队中,有15人是仪表工艺的工程师。为此,东海蓝帆将流程外包的范围扩大到IT以外的仪表,成立仪表与控制事业部。

  “BPO可以有更多的突破,只要你有灵活的脑子。”姜建生说。

  这种灵活的“脑子”还被应用到了行业的扩展上。原因有二:一是如果将服务只锁定在石化行业,风险很大;二是来自同行业的竞争。BPO的模式取得成功后,有不少厂商快速复制这种模式,早在前几年,东海蓝帆就已经感觉到对手咄咄逼人的气势。

  “BPO是一种服务方式,应该适用于任何行业,如果能在其他行业也取得不错的业绩,就能成为石化主营业务的有力支撑。”姜建生说。在东海蓝帆的公司网站上,系统集成与IT外包服务的典型客户已经从石化企业扩展到宁波市港务局、宁波市政府,政府机关将是东海蓝帆继石化行业后着力扩展的第二个重点。

  2008年下半年,东海蓝帆正式成为IBM的下包服务商。从那时候起,就不断有公司骨干进入IBM学习,学习IBM的管理思想和服务经验。这一次学习让不少员工重新“洗脑”,更加明确了公司的发展方向。

  “IBM是全球最大的服务外包商,制定服务标准、定位服务模式,占据服务的最高端——这就是东海蓝帆的努力方向,”姜建生的野心是,3~5年内,实现在国内A股上市,并达到营业额10亿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