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学生“半工半读”的隐忧及反思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澳门,学生,半工半读,隐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9-01 14:43
背景與現狀——
在讀大學生“一人一份工”
在澳門大街小巷,各類店舖,以至餐廳酒吧等場所,都隨處可見年輕學生的面孔。絕大多數澳門青年都不是獨生子女,從小的生長環境也決定了他們日後大多選擇自食其力來減輕家庭的負擔。家境的並不富裕,是澳門本地在校學生打工現象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澳門社會福利較高,過於安逸的生活使得社會競爭不強,也直接導致了澳門學生幾乎沒有任何學業壓力。其學習任務和難度較之香港和內地簡直是微不足道,這也使得他們把過盛的精力轉移到兼職工作上去。不少工種如文員、補習班導師、雜工、侍應都獲得澳門中、大學生青睞。
總而言之,在社會大環境的允許、市場需求的推助、同齡風氣的帶動、加之學校與家庭應有引導的缺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現今澳門學生“一人一份工”的現象。
問題與衝突——
工作學習無法兼顧
學生們的”不務正業”也讓校方和教授頭疼——長此以往,如何能夠培養出真正有素質有文化的人才?當金錢社會的現實把本該單純的學生從內而外地物質化,澳門學生普遍又任“兼職勞工”的現象的確應該敲響警鐘。事實上,在澳門高等學府中,全日制在讀高校本地學生中很難找出一個沒有兼職、或者不曾因兼職缺席過任何一節課的範例來。已經有不止一位大学老師又生氣又無奈地說過:“有些學生,我只有在期末考試的時候,才第一次知道他長什麼樣子!交上來的論文報告和考試水準完全差著十萬八千里,明顯報告是抄來的!平時上課的時候,人哪里去了?”其實這樣擲地有聲的問責,答案每個學生都心照不宣——捨棄課程,兼職去了。
幾乎每個兼職學生都遇到過“工時撞課時”的問題。但在權衡利弊和優先選擇上,幾乎所有學生都偏向“重兼職、輕課業”的錯誤做法。按照大學規定,單門課程缺席多餘6堂課的學生將沒有資格參加期末考試,沒有期末考試成績的學生將不獲准畢業。但是這些措施實際上說易行難,如果真正要鐵面無私地應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規定的尺規去量度學生出席率是否合乎標準,那整個學校可能會面臨癱瘓。用“癱瘓”這樣嚴重的詞語去形容僅是遵規行事的後果,很明顯是規定下不符合要求的受眾太多。個案的發生不是為了殺一儆百,作為教育機構首先要考慮的是公平,反之,如果嚴格地秉規照矩,那有多少學生該收警告信、課程重修、限制考試資格甚至被勸退,這是一個我們不敢想像的龐大數字。這個數字龐大並驚人到足以讓學校正常的秩序崩潰。所以,面對“全職勞工”的“兼職學生”現象,不是學校不作為,而是為了大局不得不把規章制度高高掛在牆上,但也只是掛在牆上而已。
對於這個事件的核心主體——學生本身而言,他們的態度和立場比學校和社會都更加簡單和實際——兼職有錢賺,所以兼職重要。雖然相比起早些年,澳門學生高中畢業就不願再讀書、冲著賭場“一萬三”的月薪而直接當莊荷的眼淺觀念來,今天的學生大多都選擇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已經是社會的一個進步。“上大學不就是為了混一張文憑回來!”這樣實際得不加遮掩的“宣言”就是今天大多數學生眼中讀大學的意義。不掛科、不重修、不延畢就是本應努力在學業上攀登高峰的學生的底線,從而導致沒目標、沒計划、沒有競爭力,也已成為澳門“兼職勞工”學生身上貼著的貶義辨識標籤。一位目前在新濠天地兼職的本科二年級學生告訴筆者,“從大一下半學期開始,我就沒怎麼去過學校了。有一次一位朋友和我開玩笑,說某位教授喜歡在期末考試選擇題的第一題出這樣的題目:‘XXX課程的任課老師是下列哪一位?’然後給出四張相片。我一聽慌了,趕緊回去把每一節課挨個兒上了一遍,認了認老師的模樣。”原來,學生不得已回去上課,只是為了“認認老師的樣子“;另一個笑話,也讓人深思:某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一日不適前去就診。到醫院後發現,掛號的、主診的、打針的、消毒的、配藥的,全是自己的同學啊!而且,這都是一些大學時候考試前突擊復習合格萬歲的人!如今把自己的健康甚至性命交到他們手裏,自己一百萬個不放心。想到這裏,這位仁兄奪門而逃,生怕做了這些該學習時不學習的人的小白鼠。聽上去且是個笑話,但是反觀我們整個社會,這種現象難道真的不存在嗎?20年後社會的中堅力量便將是今天正在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學生,但區別在於有些人是“武裝到牙齒”,真正學了一身本事將來能安身立足;但有的人卻是左右逢源、在本該全情投入的時間上拆東牆補西牆,課業一半,兼職一半,問問四年下來學到什麼了?答你一句——早忘了啦。這種無所謂的態度,才最能把人噎得說不出話來。
青春是人類的花期,有人卻在不該揮霍的時光,揮霍著錯誤與悔恨,拋到腦後的是,生命不過是上蒼借你一用的資本。要知道,“少時誠可老成,老卻再難少年”。眼光放遠一些,對人生有個起碼的規劃。如若一眼到底的清楚明白替代了對未知的迷惘,那麼現在無頭蒼蠅一樣這裏做兩天、那裏做兩天的“兼職勞工”學生會少很多。許多事業上成功的人士,在談及人生的遺憾時都不約而同地說:“再也沒有那樣的時間,讓我靜靜地、用心地翻哪怕一章書。”故而,在面對兼職與學業的態度上,有一大部份學生的觀念亟待糾正。
對比與警醒——
其他地區的處理方式
怕是很難再找出一個經濟發展水準與澳門相當,打工學生數量也與之相等的所在。澳門“兼職勞工”學生群體的龐大,與其鱗次櫛比的賭場酒店一樣蔚為壯觀,已經形成了特區社會的一大“特色”。澳門社會似乎缺少一點從長遠角度出發、為學生也為自身將來謀劃的思考和佈局。教育這一根本大計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同為特區的香港,在這一問題的處理方式上值得澳門借鑒。
在亞洲大學中排名常年穩坐10強位置的學府如赫赫有名的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甚至禁止全日制學生於學期內外出兼職的。這些名校用繽紛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得他們的學生一樣磨礪出了一個合格大學生應有的成熟和沉穩。比起“兼職勞工”學生在讀期間口袋裏的那點工資更實在、更硬氣。事實也證明,在學校、社會相對調控下而打工門檻稍高的香港大學生其個人能力比起澳門學生來佔壓倒性優勢。再且,澳門學生在“半工半讀”情況下練就的“本領”使他們臉上有了與年齡不符的世故與早熟,相反,香港大學生的朝氣、積極和紮實的專業素質無形中為他們加了許多分。
除了各界共同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得以專心致志讀書的大環境之外,總體價值觀也是導致兩個特區大學生形象相差甚遠的重要因素。以澳門在讀碩士生為了學生身份的便利盡可能地拖延畢業時間為例,一個研究生學位讀五年,或許大家心照不宣地知道這是為了利用學生身份賺錢;但在香港,看重個人素質和能力的社會價值第一考慮因素就是對其自身實力和讀研目的發出質疑。但這些顧慮在澳門社會卻被微化成不值一提的問題,所以也直接導致了澳門從學生到人才的競爭力都無法與別爭鋒。這些社會代價,怕是用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追回、彌補的損失。同時更不利於澳門形象在周遭範圍內的樹立和保持。
忽視學生應具備的專業水準、為短期經濟利益放棄課業,這樣的錯誤觀念嚴重起來可以毀了一整代人,毀了這一代正在蓬勃茁壯的年輕人!上至社會、學校,下至用人單位、學生自身,一手造成澳門學生“兼職勞工”現象如此普遍的責任者,是時候需要再次聯手調控並糾正這種不能再拖的錯誤現象。這對於澳門社會未來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文/符愔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