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股市暴跌,欧债危机正造成消费信贷的资金枯竭,全球市场对美国经济二次衰退和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的担忧日益加剧。对比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足见消费信贷的风险管控对于经济的重要程度。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将消费信贷的危机降至最低,来保证资金的健康流转呢?在技术层面上,IT人员可以给出答案。
发卡太多,危险
近几年来,中国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无论是本土央企还是外资银行纷纷开疆辟土,都将开拓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作为一大业务重点。
“2007年,中国银监会主要为银行做一些IPO的准备,当时银行主要考虑如何促进业务发展,并且有足够的准备金。在早期,我们看到很多银行重点是放在争取新的客户、发放更多的信用卡上。”经济学家、马克·格林博士(MarkGreene)曾经先后任职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IBM,目前,他是一家金融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费埃哲(FICO)的CEO,这家公司已为国内包括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在内的10多家银行提供信贷审批决策系统、信用评分模型等多方面的解决方案。
马克告诉记者,当费埃哲在2007年进入中国时,世界上信用卡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中国。时至今日,中国持有银行卡的人一共有5亿,这些人几乎每人都有两张以上的银行卡。
与此相对应的事实令人担忧,中国有2.3亿张信用卡正处在睡眠状态,这对于银行来说,管理代价高昂。信用卡中庞杂繁琐的数据给银行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有待开启的巨大商业价值。
要平衡消费信贷业务增长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银行自身的IT系统着手,运用技术手段科学地规避风险。
“最近几年这些银行开始从一味地争取新客户,转向了维护早前建立好的客户关系。另外银行也开始看重它们的催收以及反欺诈工作。客户关系管理、催收、反欺诈,是信用卡客户管理目前的主要工作。”马克介绍。
控制关键环节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的银行对于消费信贷的审批明显严格起来。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欧美很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大幅提高了评分标准。然而,信用评分系统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光大银行的零售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内第一个整合了分析技术和决策引擎的大规模智能化、自动化的零售风险管理系统,具有示范意义。
过去,光大银行的信贷审批主要依靠人工,信贷风险管理无法实现自动化,如何提高效率、促进零售信贷业务的大力发展是光大银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光大银行引入一整套的风险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从决策、评分、资金管理和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为安全信贷把关。
在审批环节,决策加速器(CDA)用于新增账户的信贷审批,光大银行可以自己设计并且灵活地修改决策。而且,对于已经制定的规则和决策,CDA可以简单地完成复用功能,从而避免重复开发,减少了IT资源的维护投入。
在信用评分环节,系统中的信用评分可以实现对贷款申请的量化风险管理,光大银行在对申请者进行评分时会考虑综合因素,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主观判断。同时,信用评分模型还充分利用了统计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其他科学方法来实现评分的准确性。这大大节省了信贷审批的时间和人力,降低了信贷审批流程中的不一致性。
在贷款管理环节,系统可以对信贷申请工作队列进行有效管理。该系统自动将每一步任务进行路由分配,让操作人员能够使用电子化工作流程来工作。它通过实现流程和参数的灵活配置进行业务变更,实现客户经理现场预审批,增强了光大银行根据单个借款人的还款概率对信贷申请进行更准确评估的能力,此外还以更科学、经济的方式来进行贷后管理和早期预警。
在数据分析环节,光大银行建立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等级体系,可以对多种业务绩效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中国银行也已经开始利用IT技术来进行风险管控。借助中央决策管理平台,中国银行开发出新的消费信贷审批系统,有效地提高了业务决策效率。
链接
提倡健康信贷文化
在美国,个人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约为70%;而在中国,个人消费只占30%。也就是说,中国大部分国内消费由公共消费拉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个人消费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拥有庞大的个人消费群体之后,成熟消费信贷文化的建立和完善也就指日可待了。相关专家指出,中国想建立健全这样的消费信贷文化,需要把握好四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信贷评分。在很多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信贷评分是银行用来发放信用卡或者审批贷款时所使用的重要决策依据和基础。在中国,今年年初才开始出现信贷评分,目前并未大规模使用。
第二个要素是特征,即持卡人或者申请者的特征。银行需要知道信用卡可以发给谁,这就需要先跟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掌握客户特征。
第三个要素是还贷能力。也就是银行对持卡人的现状、收入、财务状况要有所了解,清楚持卡人有没有偿还贷款、按揭的能力。
第四个要素是抵押物情况。银行需要了解,在持卡人无力偿还的时候,银行可以收回多少抵押物。这样在发放贷款之前,银行可以规定相应的贷款额度。
中国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还没有强大的以数据为基础、做出信贷审批和发放贷款决策的能力。银行要想严格把控这四个要素,单靠人力查询、记录、分析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消费信贷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会看到更多的银行加入利用IT手段进行风险管控的队伍。
本报记者 别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