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带动文化体制改革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信息化,文化体制,经济
  • 发布时间:2011-12-20 16:57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影响力却远不能相匹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1/4,而中国去年是2.75%。因此,刚刚结束的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实,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离不开与信息产业的融合。信息产业体现的是形式,文化产业才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精髓。但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双向融合中,文化产业是被动、弱势的,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出版业、信息化和数字出版业在“十二五”时期,应该如何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要完善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家信息化论坛上,发改委提出要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库,把它和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定位为“十二五”时期要建设的五大信息资源库。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也提出,重点发展现代化教育教学、数字文化、数字医疗等,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在部委信息化发展重点中,有五大核心——一是所有的部委都把信息资源放在重要位置;二是电子政务和智慧政府;三是公共服务;四是推进行业信息化;五是标准体系建设。

  其中,在信息资源方面,截至去年,文化部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总量已达到105TB,有8.9亿人次享受到。而国家数字出版工程,虽然在今年6月份的资源达到560TB,但仍没有建成一个统一的信息资源库。

  在行业信息化领域,无论是云计算、互联网还是其他新技术,都要把新闻出版领域目前还不能攻克的、核心的、关键的问题纳入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大型文化产品体系,构建城乡文化网络。

  目前,出版行业面临三大困难。一是“诸侯割据”,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出版、发行集团;二是版权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国家基础版权数据中心和国家版权公共服务平台,为权利人和企业提供版权登记交易等服务;三是标准化,“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新闻出版信息化标准体系,涵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等领域。

  综上所述,我们迫切希望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得到社会支持,促进新闻出版尽快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互联网出版监测中心)副主任 刘成勇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确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