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两化融合渐入佳境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上海,两化融合,信息化,经济
  • 发布时间:2012-02-13 13:33
  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也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早的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两化深度融合为这个国际大都会增添了新的活力。

  “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后,上海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战略部署,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在日前举办的“两化融合深度行上海站”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肖贵玉自豪地说。

  近年来,上海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两化融合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上海市工业企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来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这就要求上海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

  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2.3,具备向深度融合继续推进的基础,而上海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提高到85。这一目标推动了上海对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构成了上海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使上海在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两化融合的特征愈加明显。

  长期探索

  打牢两化融合基础

  2008年,上海成为全国首批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从此全面启动了两化融合的探索实践。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连续3年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据肖贵玉介绍,此后上海市政府又在2009年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顶层设计和专项引导,着力发挥企业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实施两化融合“1010工程”,聚焦航空、钢铁、石化、汽车、船舶、重大装备等10个重点产业门类,推进工业软件、节能控制、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等10大重点工程,树立了一批典型企业标杆和应用案例,并形成了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园区信息化标准规范等。3年来,累计支持了200多个企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支持资金近5亿元,带动企业投资超过120亿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按照“点上抓企业典型、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聚集、面上抓环境优化”的思路,全方位地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渗透。目前,两化融合已融入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四个中心”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全局,并实现信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的对接。

  “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国内外许多新因素和竞争方式变化的影响,所以无论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还是工业走向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都需要把两化融合工作进一步推进、做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随着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对两化融合推动力度的加大、措施不断完善和深化,很多地方都提出了契合本地实际工作的规划、政策,将专项与本地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不少地方把推进两化融合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工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在资金、人才和发展环境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

  上海市在两化融合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完善两化融合的综合支撑体系,聚焦市区联动机制。在浦东、松江、宝山、杨浦、闸北等5个区县推进“两化融合”实践区建设,并根据区县产业特点明确重点实践任务,浦东新区还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并认定了“大型客机供应商研制符合性管理”等30个项目为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项目,认定临港产业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浦东软件园、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等为首批“数字园区”。

  “闸北区在两化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升和转型是闸北的显著成果。”上海市闸北区科信委副主任邱允生表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上海市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就建立在闸北。为了做好信息化规划,闸北区科信委通过3个多月的企业走访、园区走访、行业走访和定位,推出了闸北区两化融合整体推进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闸北区两化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和一年工作计划。邱允生将闸北区的两化融合心得概括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产业发展、GDP突飞猛进”,两化融合不仅建立了闸北区两化融合联席会议制度,还出台了相关专项资金,锁定项目、集聚企业,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等。

  放眼全局

  攻关重点行业

  “两化融合的战略重点,一个是重点行业、一个是关键装备、一个是核心技术。”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表示,两化深度融合就是要从研发、产品、生产、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和组织再造等方面全面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管理或者一两级生产环节取得突破。

  实际上,经过过去10年的信息化发展,大多数中国的骨干企业已经打下了很好的信息化基础。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商飞”)2008年5月在上海成立,是我国实施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的主体,也是统筹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发展、实现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化的主要载体。

  “虽然商飞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成立之初商飞就把信息化战略作为公司四大核心战略之一。”商飞发展规划部王琛表示,商飞的两化融合聚焦于三个重点。一是协同设计,商飞在国内有9家供应商、5个试航中心和几千名工程师,而飞机设计还需要更多全球协作完成;二是先进制造,利用嵌入式软件等数字化设备提升制造水平;三是客户服务,让飞机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快捷服务。

  在王琛看来,两化深度融合的“深度”体现在“创新”,而这种创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化基础使原有的业务发生了变化,为客户提供全新的服务;另一方面是战略的深化,对原有的业务流程、管理都要创新。“两化融合始终要围绕创新,只有在创新的驱动下,我们在未来的转型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对此,周宏仁表示,两化深度融合就是要把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度。在接下来的5.10年,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必须以重点行业、关键装备、核心技术为引领,突出战略重点,争取在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制造业水平方面有所突破。“中国制造业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些方面必须要个个击破。”

  立足企业

  发展新兴技术产业

  2010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发展迅速,全市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532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25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时期末增长了176.2%和161.9%;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应用的技术研发、试点推广和产业布局。

  上海市经信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经济转型的成效正在显现。2011年前11个月,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领域)实现产值699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4%,同比提高了0.4%;其中,新能源、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增速超过20%。

  此外,上海市还通过重点支持“五类项目”——骨干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应用项目、产业园区信息化示范应用项目、新兴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节能减排信息化试点应用项目——着力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流通服务网络化,有效缩短了企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周期,促进了产业链上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加快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壮大。

  而作为两化融合的供应商,上海电信一直贯彻国家关于两化融合的战略。此前,中国电信提出了由传统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三者”概念,即作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信息内容的参与者。

  “在上海市经信委的领导下,上海电信从2006年就开始两化融合的工作,首先面向商飞、宝钢、烟草、上海电力等大型企业,因为大型企业是信息化的制高端。”中国电信公司资深经理柯蝶娟表示。上海电信会组织专业团队参与这些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提供信息化服务。如今,上海电信已经为70多家上海大型企业提供服务。而在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上海电信也做了两项重点工作,一是打造中小企业的商务环境,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上海电信已经提供了40多种云平台服务,包括云计算、云桌面、云存储等。“未来我们也想为更多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因为中国电信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化产业高端的企业,在技术、资源上有一定的天时地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本报记者 王臻

  评论

  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为王

  根据美国IHS公司报告,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1.955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9.8%;而同年美国制造业的产值达到1.952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9.4%。就制造业产值而言,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该报告也同时指出,制造业的人均产值中国只有美国的1/8。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行业,而美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行业;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仍然同美国有着很大差距。”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表示,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最重要的差距在于创新能力”。

  所谓先进制造业,它的核心在于不断地、迅速地利用各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产品和生产过程、业务模式、管理流程进行改造和优化。其中,信息科学与技术目前毫无疑问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从先进制造业的角度来观察我国制造业现状,不难发现,无论是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改造和优化,或是流程和管理的改造和优化,我们都处于“跟随”先进国家的状态,还不具备自己的不断地、快速地采用各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改造制造业的能力。

  “与其说先进制造业是一种技术状态,还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利用最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优化制造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我们讲的创新能力。所以跟发达大工业国家相比,中国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比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要更大、更难解决。”周宏仁表示,这也是两化深度融合不能仅着眼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要着眼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原因所在。

  “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是关键。”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友也表示,通过创新提高研发价值,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从分散的管理到集成管控,是两化融合驱动企业创新和绿色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可见,要使我国制造业在未来10年中从“望其项背”走向“并驾齐驱”,并最终“引领潮流”,就需要有前瞻性地、有计划地把信息科学和技术前沿的最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制造业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改造和优化的能力。这恰恰印证了,提升创新能力才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基本全国两化融合深度行上海站现场目标。(文/王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