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撑起通信一片天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10-29 17:10
从顺应时势到再造格局,华为所代表的本土通信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更低的通信成本、更大的国际舞台,还有一个掌握主动权的未来。
本刊记者张静
去过北京故宫的人,也许会对一个叫皇家电话局的地方感到好奇。1910年,紫禁城内部安装了10门用户交换机,在后宫建福宫、储秀宫和长春宫设专线电话6部,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皇家电话局。在储秀宫供人参观的照片里,有一张记录着上世纪初中国官员从瑞典爱立信公司引进电信设备的场景——对于那个时代,这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从1871年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以来,中国通信业蹒跚而执着地前进。民国时期,全国发展了26万电话用户,电话的普及率为0.05%。但谁能想到,60多年后中国仅移动电话用户就达到7.03亿,并酝酿着超出想象的应用。在这场戏剧性的大发展中,本土通信设备企业的贡献不可缺少,其中,最富传奇色彩和最有代表性的非华为莫属。
时势出英雄
华为的诞生赶上了好时候。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通信业是保党政通信。当时的电话是要级别够的干部才能装,老百姓是没有的。”曾任邮电部、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回忆到,他把新中国通信历史分成两个时期,从1949年到1978年为第一个时期,1978年以后是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国家用于通信建设的投资仅为60亿元人民币,1978年全国电话交换容量仅368万门,普及率仅为0.38%,也就是说,每百人拥有电话不到半部。而1978年至1988年,通信行业仍处于转变观念、政策调整的复苏和酝酿期。直到1988年,中国通信业真正的春天才到来。初装费政策以及利用外资加速折旧等给行业注入充足的资金,让大大小小通信设备商都看到了机会。就在这一年,华为以交换机代理商的身份默默无闻地诞生于深圳南山。
当时,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上正盛行“七国八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和法国的阿尔卡特,七个国家、八种制式垄断了这个市场。它们既割据而战,又形成铜墙铁壁,让同样充满渴望的本土设备商一时无处下手。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为等本土企业开始发挥本土优势,从农村市场找到了突破口。
C&C08A型机是华为公司1993年自主开发的第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较小,适用于C5农话局,而农村市场正是那些洋巨头们忽略的薄弱环节。由于定位明确,该产品迅速赢得市场,奠定了华为突围的第一步。在拉开“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的序幕后,华为又于1995年推出了C&C08C型万门机,向国际品牌再进一步。在随之而来的接入网革命中,华为、中兴等本土企业把握了新标准所带来的机遇,让国产机型占到当时中国新增程控交换机市场的80%,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并正式从农村进军城市。当GSM开始取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时,华为又不失时机地把握了运营商迫切需要而国际厂商又普遍不重视的边际网市场,实现了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突破。
灵敏的嗅觉和快速的反应让华为在一次次突围中赢得国内市场。1999年华为第一次进入全国电子百强的前十名。时势出英雄,华为成长的环境和机遇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的。
把成本降下来
“1988年卖一线设备是200到220美元,到1990年代末期已经降到16到20美元一线。”历任摩托罗拉、北电、诺基亚西门子中国区高管的何庆源回想起当年华为、中兴等企业给固网业务带来的竞争压力。他发现,“中国通信市场的特质是,一旦国内厂商进来,成本和价格就下降的特别快,而国外公司大部分是上市公司,对利润率有要求。”当时国外厂商的采购、生产和研发大多不在中国进行,在成本上无法与本土企业竞争。
曾被“七国八制”垄断的中国通信服务以其高昂的资费和门槛成为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权。但当像华为这样的本土狼潜入时,通信服务用户发生了变化,农村市场、西部边缘市场开始被挖掘,而其所向披靡的低价策略带来整体通信资费的下降空间,并使用户数出现高速增长。在本土企业引导的接入网革命下,1998年中国的电话用户数达到1亿户;而当他们发力GSM市场后,1999年底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了4300万。
吴基传曾讲过一个“市长请接线员吃饭”的故事。某澳大利亚公司的CEO想要投资大连,但因为无法及时给自己的老板打通国际长途,耽误了这个计划。当时大连市长为此专门到北京请负责国际长途的话务员和接线员吃饭,请他们多多支持大连发展。而在今天,这样的故事不会再演,普通人打国际长途也早已不是奢望。
让通信产品放下身段成为寻常物,这也许是华为等本土企业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礼物。
世界舞台
2008年,华为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
从1996年试水香港,到瞄准俄罗斯和拉美,再到今天攻克北美,遍布全球,华为早在冬天来临前,就开始了海外征程。据华为方面统计,截至2008年,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36家。2008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其中75%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目前,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
与踏遍天涯的销售团队一起作战的还有研发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4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通过一张互相配合的协作网,使得“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而员工本地化也是华为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全球29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帮助华为更好地适应各国风土,融入新兴市场。
华为的全球化战略开始获得回报。美国市场调查公司Dell’Oro最新数据显示,华为今年第二季度在全球移动网络设备市场上继续保持第三:爱立信以32%的市场份额继续排名第一,诺基亚西门子以20%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二,下降一个百分点,华为以1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而华为的市场份额比2008年同期翻了近乎一倍,比1季度也高了2个百分点,为业界最高增长。美国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曾称,华为已经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资质,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如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而据瑞士信贷集团股份公司分析师KulbinderGarcha表示,华为“可能在3到5年内,将成为通信设备市场里第二大厂商”。
“将来电信设备市场将会三分天下,西门子、阿尔卡特和华为。”15年前任正非的断言看上去正在变成现实,尽管和华为平起平坐的人也许已经不同。思科总裁钱伯斯曾经在知识产权纠纷案后表示“华为是一家值得尊重的企业”,而现在,对华为表示“尊重”的也不仅仅是思科。
打响国际的民族品牌,这是华为带给我们的第二个礼物。今年年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华为成为2008年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时,《商业周刊》慷慨送上溢美之词:“它的成功是因为其为客户提供了最顶级质量、最优性价比的产品。”事实上,华为10%的研发投入和全球第一的专利申请数量是一个永远受人关注的话题,而在今天,这些数字不仅用来证明民族品牌的自尊心,更能揭示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创新,领先,从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华为的未来之路会对很多IT企业有所启示。这也是它带给人们的第三个礼物。
……
本刊记者张静
去过北京故宫的人,也许会对一个叫皇家电话局的地方感到好奇。1910年,紫禁城内部安装了10门用户交换机,在后宫建福宫、储秀宫和长春宫设专线电话6部,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皇家电话局。在储秀宫供人参观的照片里,有一张记录着上世纪初中国官员从瑞典爱立信公司引进电信设备的场景——对于那个时代,这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从1871年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以来,中国通信业蹒跚而执着地前进。民国时期,全国发展了26万电话用户,电话的普及率为0.05%。但谁能想到,60多年后中国仅移动电话用户就达到7.03亿,并酝酿着超出想象的应用。在这场戏剧性的大发展中,本土通信设备企业的贡献不可缺少,其中,最富传奇色彩和最有代表性的非华为莫属。
时势出英雄
华为的诞生赶上了好时候。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通信业是保党政通信。当时的电话是要级别够的干部才能装,老百姓是没有的。”曾任邮电部、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回忆到,他把新中国通信历史分成两个时期,从1949年到1978年为第一个时期,1978年以后是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国家用于通信建设的投资仅为60亿元人民币,1978年全国电话交换容量仅368万门,普及率仅为0.38%,也就是说,每百人拥有电话不到半部。而1978年至1988年,通信行业仍处于转变观念、政策调整的复苏和酝酿期。直到1988年,中国通信业真正的春天才到来。初装费政策以及利用外资加速折旧等给行业注入充足的资金,让大大小小通信设备商都看到了机会。就在这一年,华为以交换机代理商的身份默默无闻地诞生于深圳南山。
当时,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上正盛行“七国八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和法国的阿尔卡特,七个国家、八种制式垄断了这个市场。它们既割据而战,又形成铜墙铁壁,让同样充满渴望的本土设备商一时无处下手。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为等本土企业开始发挥本土优势,从农村市场找到了突破口。
C&C08A型机是华为公司1993年自主开发的第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较小,适用于C5农话局,而农村市场正是那些洋巨头们忽略的薄弱环节。由于定位明确,该产品迅速赢得市场,奠定了华为突围的第一步。在拉开“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的序幕后,华为又于1995年推出了C&C08C型万门机,向国际品牌再进一步。在随之而来的接入网革命中,华为、中兴等本土企业把握了新标准所带来的机遇,让国产机型占到当时中国新增程控交换机市场的80%,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并正式从农村进军城市。当GSM开始取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时,华为又不失时机地把握了运营商迫切需要而国际厂商又普遍不重视的边际网市场,实现了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突破。
灵敏的嗅觉和快速的反应让华为在一次次突围中赢得国内市场。1999年华为第一次进入全国电子百强的前十名。时势出英雄,华为成长的环境和机遇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的。
把成本降下来
“1988年卖一线设备是200到220美元,到1990年代末期已经降到16到20美元一线。”历任摩托罗拉、北电、诺基亚西门子中国区高管的何庆源回想起当年华为、中兴等企业给固网业务带来的竞争压力。他发现,“中国通信市场的特质是,一旦国内厂商进来,成本和价格就下降的特别快,而国外公司大部分是上市公司,对利润率有要求。”当时国外厂商的采购、生产和研发大多不在中国进行,在成本上无法与本土企业竞争。
曾被“七国八制”垄断的中国通信服务以其高昂的资费和门槛成为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权。但当像华为这样的本土狼潜入时,通信服务用户发生了变化,农村市场、西部边缘市场开始被挖掘,而其所向披靡的低价策略带来整体通信资费的下降空间,并使用户数出现高速增长。在本土企业引导的接入网革命下,1998年中国的电话用户数达到1亿户;而当他们发力GSM市场后,1999年底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了4300万。
吴基传曾讲过一个“市长请接线员吃饭”的故事。某澳大利亚公司的CEO想要投资大连,但因为无法及时给自己的老板打通国际长途,耽误了这个计划。当时大连市长为此专门到北京请负责国际长途的话务员和接线员吃饭,请他们多多支持大连发展。而在今天,这样的故事不会再演,普通人打国际长途也早已不是奢望。
让通信产品放下身段成为寻常物,这也许是华为等本土企业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礼物。
世界舞台
2008年,华为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
从1996年试水香港,到瞄准俄罗斯和拉美,再到今天攻克北美,遍布全球,华为早在冬天来临前,就开始了海外征程。据华为方面统计,截至2008年,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36家。2008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其中75%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目前,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
与踏遍天涯的销售团队一起作战的还有研发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4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通过一张互相配合的协作网,使得“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而员工本地化也是华为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全球29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帮助华为更好地适应各国风土,融入新兴市场。
华为的全球化战略开始获得回报。美国市场调查公司Dell’Oro最新数据显示,华为今年第二季度在全球移动网络设备市场上继续保持第三:爱立信以32%的市场份额继续排名第一,诺基亚西门子以20%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二,下降一个百分点,华为以1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而华为的市场份额比2008年同期翻了近乎一倍,比1季度也高了2个百分点,为业界最高增长。美国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曾称,华为已经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资质,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如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而据瑞士信贷集团股份公司分析师KulbinderGarcha表示,华为“可能在3到5年内,将成为通信设备市场里第二大厂商”。
“将来电信设备市场将会三分天下,西门子、阿尔卡特和华为。”15年前任正非的断言看上去正在变成现实,尽管和华为平起平坐的人也许已经不同。思科总裁钱伯斯曾经在知识产权纠纷案后表示“华为是一家值得尊重的企业”,而现在,对华为表示“尊重”的也不仅仅是思科。
打响国际的民族品牌,这是华为带给我们的第二个礼物。今年年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华为成为2008年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时,《商业周刊》慷慨送上溢美之词:“它的成功是因为其为客户提供了最顶级质量、最优性价比的产品。”事实上,华为10%的研发投入和全球第一的专利申请数量是一个永远受人关注的话题,而在今天,这些数字不仅用来证明民族品牌的自尊心,更能揭示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创新,领先,从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华为的未来之路会对很多IT企业有所启示。这也是它带给人们的第三个礼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