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 随互联网转型

  产业要升级必须理念先变:一是产业理念转变,二是企业领导的思考方式和对企业未来长期发展策略的转变。这需要一种超前思维、一种引领文化,而不再是“跟进”。

  孙定:今年“IT两会”的主题是“转型升级、引领复苏”。一直以来,复苏的问题都被关注,中国是否会首先复苏、怎样复苏,整个工业和经济如何转型,对此你有何看法?

  杨叙:的确,今年没有哪次参会我不谈经济问题。我认为,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是理念转型。

  英特尔CEO欧德宁曾大胆预测:“我们的产业已经触底反弹了。”从中国政府最近一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农村、产业升级、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我认为,未来信息产业领域会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而这些潜在的空间可能会使信息产业产生结构性变化。

  在中国,没有创收就没有内需,而要创收就需要发展经济,这是中国较为独特的地方。因此,产业要升级必须理念先变:一是产业理念转变,二是企业领导的思考方式和对企业未来长期占有策略的转变。这都需要一种超前思维,一种引领文化,而不再是“跟进”。

  此外,转变以后,企业领导人能否看得长远,企业能否制定更长远的战略部署,能否坚定不移地长期推行?虽然这样有很大风险,但我相信这是中国信息产业从未做过的事,但英特尔一直在做。

  孙定:的确,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要提高,产业从大到强升级;一是转向内需。拉动内需之后,中国老百姓的用户体验会变得更为重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于中国和全球市场,英特尔有何判断?

  杨叙:您的宏观判断我完全认同。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甚至伴随新业务模式的创新。中国的服务业还不到整个产业的10%,而美国已经占到60%~70%,因此中国还有很多重大机会。

  以前,英特尔中国每年都制定发展计划,关注政府和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关注市场本身的演变,例如技术和应用的演变。金融危机之后,很多状况变得更明朗了。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行动非常及时、强有力和明朗。英特尔总部的人曾问我,中国的国策在向哪个方向使劲?在这点上,国家一直谈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发展、基础设施投入,都可以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所以,到处都是机会。

  潜在需求将引领市场

  用潜在的需求引导市场,要自己摸索着往前走,而不是跟随。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弱。孙定: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信息化需求巨大,但供给不足。我们现在的产业能力还不够,满足不了也不适应客户的巨大需求,这可能也是产业升级或产业做强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杨叙:我完全同意。中国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信息产业界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今后的10年、20年、30年,是进一步跟随?还是关注一些前瞻性、潮流性的方向?我认为应该是自己往前走,而不是跟随。

  美国人能够放开,能够去接住下一个机会。其实这种方向和思维方式,很多中国企业都在逐渐明确和领悟,但很难真正做到。因为其中牵涉到方方面面,比如,各个企业的文化、研发实力、对市场未来趋势性的捕捉能力、胆量魄力和冒险精神,都是中国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以前相比,这个思维方式几乎是180度转弯。以前是投资看得见的、有把握的产品,今后是要投资看不见的、引领未来的应用、市场和产品。

  iPhone就是很好的例子。苹果为什么敢于做iPhone?这个模式没有任何人证明过,要么具有风险、市场根本不接受,要么就是变成了文化潮流。但是,正是有了这样的超前意识,有乔布斯这个人,苹果就敢于去冒险。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文化还比较弱。

  孙定:例如中国移动的OPhone,虽然很酷,可惜应用还很少。3G的应用也不如预期。你认为,市场和需求的差别,是否有待于新样式的产品出现?例如更节能的产品或上网本,会不会是一个切入点?

  杨叙:我相信一定是。iPhone在手机上的应用,完全可能衍生到上网本。

  3G时代很少有人换手机,因为3G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东西,就是人们会不会接受新的应用模式。对于手机,有限的体验,个人信息服务“短平快”是它的优势,这与电脑上网,不同屏幕上搭建起来的应用和体验效果不一样。消费者需要怎样的应用,愿意为怎样的应用买单,是由市场决定的,我们就要充分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孙定:有这样一种观点,3G发牌前后是两个时代。3G发牌前,是由联想、戴尔等PC厂商引导IT发展的时代;3G发牌后,是由运营商主导IT发展的时代。我们看到,运营商在做上网本,定制智能手机,也做应用商店,都在试图把台式设备和掌上设备打通。你认为,在未来几年,中国引领IT发展和推动的主要力量,是否会转移到运营商?

  杨叙:我相信产业结构一定会发生变化。但我认为,不仅是运营商,广电系统也有可能。OEM、ODM、运营商、电视台向内容服务商转变,都是产业链条的结构性变化,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

  之前,我们一直讲手机、电脑和电视3个屏幕的关系。今后,应该是4个屏幕,还有嵌入式的屏幕。这些都与互联网的扩展有很大关系。这几个屏幕的设备、内容、服务、软件,甚至产业链的延伸领域,任何一个链条只要发生了一点创新的增值,效果就会很明显。关键的问题是应用。

  英特尔随互联网延伸

  孙定:你谈到4个屏幕要融合,以互联网为一条线进行产业扩大。一直以来,英特尔的传统业务都在电脑上,现在随着产业链的扩大和融合,英特尔在产业上的作用有何变化和调整?

  互联网内容出现在其他屏幕上,实际上是PC平台延伸的结果,英特尔则正在随着互联网的延伸而延伸,不断调整业务模式和合作伙伴策略。

  杨叙: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英特尔关心趋势,但绝不炒作概念。英特尔也正在随着互联网的延伸而延伸。今天,互联网最好的应用仍然是在英特尔占有的PC上。随着屏幕的变化,互联网内容也出现在其他屏幕上,但实际上也是PC平台的延伸。一年以后,电脑可能做到像iPhone的大小,是因为在功耗不断下降的同时,性能在不断提高。

  另外,PC平台架构的内容可以兼容,而对于手机架构的内容还不能够全兼容。互联网就是在电脑层面开发的,互联网一旦延伸,电脑这个平台的计算能力和兼容性就要随之延伸。这对功耗的要求很大。所以,只要看清楚互联网延伸的趋势和相关屏幕及其背后的设备,就能把核心芯片做到功能适当。现在,英特尔也在强调市场细分和应用细分的产品策略,所以,才会推出凌动(Atom)这样的芯片。

  孙定:那么,英特尔在业务模式和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是否也有调整?

  杨叙:这是必然的,因为产业链延伸、拓展了。以前,如果说更多的合作伙伴是做电脑产品的,那现在则更多的是做上网本等新的客户群体。英特尔和运营商一直有着长期的战略合作,因为未来他们的业务模式都可能搭建在这样的平台上。同时,随着产品的体积更小,下一代的智能手机、MID及其他演变中的产品,我相信最终一定能做到像iPhone大小的全功能PC。到这个时候,我相信能够合作的设备商、服务商和内容商会更加不同。

  孙定:既然英特尔的战略重心会更向互联网倾斜,那么,在中国是否有特殊做法?中国的分量有什么变化?

  杨叙:最大的变化,就是技术趋势和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尽管刚才谈到的都是全球性战略,但在中国,今年是英特尔20多年来第一次把中国的资源全方面整合,也是希望能更好地调动所有资源向未来前进。

  跨国企业面临转型

  如今,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从最初的“空投部队”,来中国建立一个办事处卖产品,到独立运作公司的战略策略、寻找上下游合作伙伴。杨叙认为,跨国企业正在寻求一个新方向,就是“如何和中国国策接轨,如何和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接轨”。

  跨国企业以往在中国的管理模式都处于初期发展业务阶段,以香港为跳板,更多的是启用中国的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的职业经理人。“这在十几年前还行得通,因为那时‘海归’的数量少,经验不足。”杨叙说,现在,跨国公司必须敢于听中国人的意见,只有中国人能够深入透彻地了解中国市场。“英特尔前董事长贝瑞特曾说过,中国的问题一定要中国人自己解决。”

  “最近,英特尔经历了一系列组织结构变化,目的是想办法将资源随时准备和调动起来,更有灵活性地制定出未来英特尔在中国发展所需要的战略策略。”杨叙说,这些战略策略一定和国策是吻合的,今后短期、中期内,IT产业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杨叙认为,信息产业一定要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研究国家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寻求自身的发展,是英特尔目前在中国最大的改变。”(文/王臻)

  “我的强项是沟通”

  都说“赢中国,赢世界”,许多跨国公司不断提升本土人才在中国公司的地位。一直以来,中国CEO与跨国公司总部沟通起来都特别困难,但是对于杨叙来说,这好像从来不是问题。

  “沟通是我的一个强项。可能因为我走的路和别人不太一样。”杨叙在美国上大学时,一直半工半读,毕业时就已经在英特尔工作了两年半。14年前他到英特尔中国任职时,已经在英特尔工作了9年半。

  对于杨叙,沟通有两个关键。第一是文化。“要真正去了解和融入,而不是接受。”杨叙在英特尔多年,很多人说他有时候是60%的中国人+40%的美国人,有时则是60%的美国人+40%的中国人。“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公司Party我总是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又喜欢喝点啤酒,很多人说我比美国人还像美国人。”杨叙说,他最大程度上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融入了美国,“时间长了,别人自然不把你再当外国人,沟通起来得心应手。”

  第二是企业文化的融入。充分发现公司企业文化的实质、核心和精髓,从心理上认同、了解后,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后,语言根本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信任。”尽管杨叙现在的英文并没有十几年前好,但哪怕他在美国说中文,也能够沟通。

  在无数个英特尔中国区面临转型的关口,是杨叙的“沟通”帮助英特尔在中国一次次扎根得更深,走得更远。“如果我不能清楚地将中国的宏观发展传达回总部,英特尔自然无法找到相吻合的发展方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