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表炒作 步步惊心!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名表,炒作,暴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6-28 16:49
不是所有名表都能暴利升值
每年的春天,在去瑞士琉森(Luzern)观光的游客中,混杂着一批来自巴塞尔(Basel)钟表展的中国私人买家,他们不是去看当地的最高峰铁力士雪山,也不是去往玛瑙般的琉森湖,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到这个8万人口的瑞士小城,购买全球最便宜的瑞士钟表。
这座瑞士小城每天大约接待500名中国人,按人均钟表消费3000瑞郎和一年300天有效消费时间计算,中国人每年给琉森地区至少贡献4.5亿瑞郎(约合31亿元人民币)。“浪琴和天梭,在这里变成了土豆白菜。”上海晶品廊钟表珠宝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国俊表示,中国私人买家喜欢到这座小城买表,是因为这里并非商业城,人口稀少,消费税极低,因此,这里成了瑞士乃至全球售价最低的钟表购买地。
但相反的是,各瑞士钟表品牌商却并不热衷于琉森。面对4.5亿瑞郎的琉森市场,一方面没有一家能做到完全垄断,另一方面即使占得鳌头,抢到30%以上的市场,也根本养不起公司。他们的注意力仍在中国,他们宁肯花巨资在中国投入广告,告诉中国私人买家,他们的品牌如何历史久远、如何有传承价值。
“钱多、人精”?
中国市场到底为瑞士钟表业做了多少贡献,以至于各瑞士钟表品牌如此厚爱中国市场?
根据瑞士海关统计,2011年瑞士手表的名义出口额增长19%,达192.8亿瑞郎(约合1311亿元人民币),超出2008年创下的170亿瑞郎(约合1156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最高记录。而经通胀调整后,2011年瑞士手表的实际出口额增长21%。从钟表出口增幅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大陆、泰国和韩国。“去年瑞士名表出口至中国至少超过80至100亿瑞郎(544至680亿元人民币)。”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FH)主席Jean-Daniel燩asche表示。
在分享这场盛宴的厂商中,以两大钟表集团为例,Richemont集团的亚洲(含中国)销售成长高达39.8%,而Swatch集团亚洲(含中国)也达到17.8%的成长。很显然,和琉森的区区4.5亿瑞郎相比,Richemont集团和Swatch集团似乎并不想管控在琉森地区代理商的零售低价体系,毕竟琉森地区出货量和在中国的消费市场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不过在中国市场,却正在产生巨变。由于过去各瑞士钟表品牌争先恐后地在中国投重金做市场教育,也让“钱多、人傻”的购买力转换成了“钱多、人精”。中国本土有实力的买家,不再仅仅锁定卡地亚或者江诗丹顿,他们的消费倾向出现了“个性选择”。也因此,Richemont集团的全球高层发现,如果要继续扩大他们在中国的地盘,离不开销售的最后一关:懂行的导购员。为此,Richemont集团在中国开出了其在全球的首家“零售精英学院”,采用“聘用—培训—分配”的人才模式,试图打造自己的专业导购团队。按这家公司全球人力资源总监Thomas Lindemann的话说,“这个精英学院将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学员,为其提供为期八周的严格培训,以及到相应品牌专卖店工作的机会。”据称,“零售精英学院”已有超过60人成功“毕业”,并开始了他们在Richemont集团第一份导购职业。
按照Richemont集团这一做法,其麾下包括卡地亚、积家、伯爵、江诗丹顿、万宝龙、登喜路等18个国际大牌,将通过这些训练有素的导购员,源源不断地被推销到市场,由此推动了瑞士钟表在中国进入了第二轮竞争的台阶:从普通的品牌竞争,转成高净值的品牌竞争。
市面上的瑞士品牌和款式过度放量后,中国的私人钟表买家也面临一个难题:由于钟表的核心价值在于稀缺性,现在选择余地过多后,这些从市面上轻而易举买到的名表,是否还有其真实的价值?
“水很深”
和股票一样,对于名表的投资,也有“买进、持有、抛出”等三个价值转换阶段,但什么时候买进、买什么、持有多久、什么时候抛出,虽貌似股票炒作,但操作过程“水很深”。
在钟表界深耕10多年的侯国俊,告诉《经理人》,当名表被视为投资保值标的后,不健康与畸形的钟表生态也就出现,如今已形成了两极效应。简单说,就是“对”与“不对”两种不同的结果。所谓“对”,指的是符合市场期待与需求的表款,共通性是品牌知名度高、有特色、功能性强,最好是搭载自制机芯,符合这些条件的表款通常是一表难求。而所谓“不对”指的是所购钟表在二手市场变现后,是否能快速被承接,或具可接受的折旧程度。
“市面上大多能买到的名表,其实有90%以上属于‘不对’。”侯国俊揭示了一个多数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在侯国俊看来,名表通过每年15%至25%市场调价后,那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很容易陷入认识误区,以为自己购买某款名表后,就可以像“捂股票”那样,隔3、5年后可以身价陡增,然后通过抛出来赚取暴利。“不排除有些名表,的确出现了增值,但市场上90%的名表要变现,只有通过二手交易评估后,才能真正确定价值,但遗憾的是,很多你能在柜台上见到的表,并不属于此列。”侯国俊表示,诱引消费者误以为所有名表是一个“必涨”的投资品,还有另一个错误信息,就是来自拍卖行的成交价格。
其实,无论是苏富比钟表拍卖,还是安帝古伦钟表拍卖,严格说,“蓝筹股”仍是“2P”与“1R”的天下。所谓“2P”是指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与沛纳海(Panerai),“1R”当然是劳力士(Rolex)。除此,朗格(A.Lange & Sohne)、卡地亚(Cartier)的特殊表款或宝玑(Breguet)的古董钟表也经常作为“黑马股”出现,但不会是常态。
“拍卖的结果,当然会左右新表的销售,也可藉此一窥各品牌在玩家心目中的地位,若要说钟表拍卖公司的成交结果会影响目前的钟表市场,也不为过。”侯国俊表示,“买进、持有、抛出”等三个价值转换阶段,并非所有钟表粉丝都能掌控。如同做股票一样,如果自己对表不专业、不懂行,那么还是将自己定位在普通消费者为宜,因为如果抱着增值炒作的心态,即使花上万元或者几十万元,有可能到后来不但没有实现增值,而且可能在二手市场变现中被告知,要按发票价的6~8折给付。这对于花了大价钱,对企图炒作的人来说, 好比炒股割肉一样痛苦。
当然,如果是专业级的投资型粉丝的话,或有不同。侯国俊表示,自己的生意主要是回购私人卖家“抛出”的名表。以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的“5100款”为例,目前的二手价是当初新表定价的两倍。不过,侯国俊提醒,即使专业级的投资型私人买家,也无法保证自己每一笔钟表投资就一定能赢。类似股票一样,钟表投资中,也有一种“技术分析”,但这种分析的定位不是在价格分析上,而是“纯技术分析”,这是因为真正有价值的钟表必然属于机械表类,这类表在历史技术传承中,产生了很多复杂的技术工艺,比如陀飞轮、月相、万年历、飞返计时、动力存储、两地时间显示等等。但是时至今天,这些技术或多或少被绝大多数钟表厂家所掌握,为了博取眼球和利益,有些厂家也会推出几款限量版的复杂技术工艺的手表。这让部分私人买家在“投资”决策上,容易产生“低价买入,然后预期逢高抛出”的投机冲动。看来的确如此:全球限量,且又是复杂工艺,价格又不高。但事实却很可能相反。
以陀飞轮技术类表为例,侯国俊认为这类表,如今在市面上极其泛滥,有些厂家明明是走时尚路线的,却也推出了这种复杂工艺的表,说是全球限量,但却在每个专卖店都能买到,这样的表,如果拿到他的店中来进行抛售,起码也是腰斩的命运。“我只要打开这些表的后盖,不用看陀飞轮机芯,只看零件的打磨程度就知道这些表该值多少钱。”侯国俊表示,对于初涉钟表投资的人来说,要了解钟表的专业技术和品牌价值其实很困难,但有一个捷径可以速成,就是准备2至5万美元,找像劳力士、沛纳海等在拍卖行表现活跃的限量表下手。
以沛纳海Angelus不锈钢表为例,这款表在2005年推出时订价约为2万美金,目前的行情暴涨到10万美元,它在所有的不锈钢表款中的增值性名列第一,理由很简单,其稀有性高,还有拍卖会的成交纪录为它背书,而成为全球表坛的“钢王”。另外,劳力士“绿玻璃”同样也因其稀缺性,从推出时的价格约7000美元,现已增值到2~3万美元。
由于环球经济不明朗,欧洲消费市场停滞不前,而中国人对于钟表消费释放出旺盛需求,因此多数瑞士表将不遗余力地利用先限量、后量产的策略,掏取中国人的口袋,中国钟表私人买家必须快速培育自己的钟表“世界观”,以免误入投资陷阱。
■ 文/ 沈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