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李开复“创新工场”

  编者按:Google中国前总裁李开复的新公司“创新工场”在万众瞩目中开始了。因为李开复的缘故,这家新公司从诞生之初就人气不减。

  据说每天到创新工场应聘的人不计其数;据说新公司不像Google那样为大厨预留职位,自称“美食家”的李开复如今经常跟员工一起吃快餐;据说他自己也开始养成新的习惯:机票订经济舱,去美国出差住70美元一晚的快捷酒店……

  一切都是”据说“,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仅限于那位偶像一般的创始人。创新工场到底在干什么,李开复是否还是在Google时那样的万人迷,跟随记者去看看吧。

  “你到几层?”“创新工场。”记者被清华科技园的保安拦下做访客登记。“受访者填谁?”记者问道。“填李开复吧。”保安熟练地应答。李开复的名声让新公司每天都迎来无数访客,“有应聘的,有推销的,最夸张的是今天早上那个来推销UFO捕捉技术的。”创新工场的002号员工,公关、人事兼政府关系负责人王肇辉告诉记者,“还有位某名校的女博士来应聘,每天早上都来报到。今天早上8点半就到了,比我还早,吓了我一跳。”

  为此,李开复不得不在大门上贴了这样一张纸条,“鉴于公司创业早期需要大量的筹备性工作,目前我们只接受电子方式提交的简历,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谢谢!”

  这时,刚开完会的李开复抱着电脑走了进来。他皱着眉头,没有往日那种春风化雨的笑容。瞥了一眼在座的各位,马上要与美国投资人进行网络电话会议的他,径直向自己的座位走去。会议开到一半,不断出现了问题,“对不起,你再讲一遍。”李开复神情严肃,脱掉了西装外套,但他似乎并不介意摄影记者快门声的烦扰。

  近一个小时的电话会议结束后,两位Google员工来访,李开复才有了笑意。跟拍的摄影记者赶紧按下快门,他还不忘解释:“他们是来参观的,可不是来投诚的!”

  “如果是我的钱,我会不会这么花”

  李开复的深色西装搭在椅背上,头发干净整洁,有打理过的痕迹。“开始的一周我们很亢奋,我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开复只睡两三个小时。熬了一周我就不行了,倒头睡去。”穿着粉红色T恤的王肇辉说。如今李开复的睡眠时间不多,却仍保持干练的形象,足见其精力旺盛。李开复不喜欢媒体拍下他穿休闲装的样子。主持人陈鲁豫曾问他为什么那么钟情西装?李开复说:“穿西装比较显瘦。”

  不过,创新工场的开办也许会打乱李开复保持身材的计划,因为公司不会像Google那样为大厨预留职位。自称“美食家”的李开复曾说过:“不要浪费你的胃,吃那些又长胖又不好吃的东西。”“如今,他经常跟我们一起吃快餐。”捧着“吉野家”牛肉饭的王肇辉说。

  “你喝热的还是冷的?”王肇辉招呼记者喝水。他一边手忙脚乱地按着饮水机不太好使的按钮,一边说,“这台饮水机是开复从家里搬来的。”

  9月15日,创新工场当时的全部5名员工收到了老板这样一封邮件:我们要开始培养start-up的花费习惯。比如说,午餐应该定位在10~15元左右,当然偶尔打打牙祭是可以的。买东西要货比三家,出差酒店住如家。花每一分钱,都应该问自己:“如果是我的钱,我会不会这么花。”我们早点培养这个习惯,新员工来才会理解我们的文化和习惯,不会认为又加入了Google。

  李开复自己也开始养成新的习惯:机票订的是经济舱。他马上将去美国出差,预定的是70美元一晚的快捷酒店。“在美国东海岸的大城市,70美元可想而知有多偏远。”另一名员工、从Google追随而来的汪华说。

  “员工的薪水大概有多少?”记者问。

  “国内平均水平。你去敲创业园任意一家公司的门,我们不会比任何一家高。”李开复说。据说8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计划已经到账1500万美元,但签约的资金早已超过这个数字。

  清华科技园房租最低的办公室

  李开复的新公司从无到有,他坦言“没遇到什么挫折”。这与他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Google中国总部的经验有关,也与他的名字有关。

  有媒体曾戏谑地说:一个青年导师到大学演讲,还没开口,同学们就心领神会、受益匪浅,那人是俞敏洪;另一位导师辞去大牌公司高管职位,自行创业,消息刚一公布,就“被成功”了,那人就是李开复。

  创新工场位于大厦的顶层,不过年轻的员工们更喜欢“工厂”一点的感觉,他们很向往《奋斗》里的loft,遗憾的是没找到合适的地点。“后来我们找到了科技园的管理者,他们推荐了这儿,巧合的是这里曾是Google中国的第二个落脚点。”王肇辉介绍,“我出了一个价格,对方脸都白了。最后一招是开复老师亲自出马,拿到了难以想象的历史最低价格,我们叫做清华科技园的‘最惠国’待遇。”

  接下来的工作是如何填满这400平方米的空间。现场所见,尽管一个个崭新的格子间让这里看上去充满新公司的朝气,但仍显得有点无序。整个办公区域只有一个插满电线的接线板通电,公司的几名员工都挤在一个十字通道周围,这样才能共享电源。临时搭建的无线路由器不停地闪着光。办公室的西南角整齐的码着几十张新买的转椅,一个小女孩正在把它们拖到每个空着的座位上。

  这里没有搭建一般公司为老板准备的玻璃房,李开复挑了办公区中间靠窗的一个格子间,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科技园大厦。在这样一个随时需要头脑风暴的公司,看起来他不想跟员工保持距离。

  除了硬件的搭建,这家公司的当务之急就是用110名员工填满这些空旷的区域。创新工场的招聘走的是两条线:线上招聘和“猎头”。采访的前一晚,李开复见了两名应聘者,采访时他透露:我已给出了第七个offer。

  而公司正在为当晚的笔试摆椅子,几十名应聘者将在这里进行创新工场的首场招聘考试。创新工场怎么选人才,一直是李开复被追问的话题。

  “考题是开复出吗?”记者问。

  “不是。”

  “会像Google一样考那些稀奇古怪的智商题吗?”

  “我说了就泄题了。不过这次是招工程师,肯定会有技术题。”汪华应道。

  “永远都在创新的公司”

  下午2点半,一位老外来找李开复谈事情。王肇辉点开他的Google日历,“线上会议之后是某某会议……”密密麻麻的红色区域填满了李开复的日程表。

  4点,李开复乘车赶往翠宫饭店,中关村科技园为他特设的“高端领军创新人才”颁奖活动在等着他。“你是唯一一位没有经过票选就当选的获奖者。”中关村科技园的领导在颁奖仪式上说,他希望李开复能带来更好的项目和更多的人才。

  李开复匆匆瞥了一眼发言稿就上台了,也许是过于疲惫,他犯了难得的口误:“创新工场开张的第一天,我们就收到了7封求职信。”

  当天接受完记者的采访,李开复立即赶赴机场,他要飞往重庆参加投资人会议。

  “好像又回到了2005年10天做8场全国演讲那样疯狂的日子。”王肇辉说。曾经是《大学生》杂志社记者的他从那时起一路追踪报道李开复,私下里,他们也成了不错的朋友。这次李开复要创业,把原本打算跳槽去《国家地理杂志》的他拉了过来。

  李开复为什么选择“疯狂”?从他同期推出的新书《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中可以找到答案,他把这次创业视作“追随我心的选择”:“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和Google中国的日子。创新工场可以让我未来15年每一年都重复那4年的快乐,永远都在创新的公司,远离官僚作风和繁冗的流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