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繁花,右手流沙——以色列游记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以色列,旅行
  • 发布时间:2012-09-11 16:52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迦南之地,这是我们心中的乌托邦,亦为净尘乐土,而现实中的迦南--以色列,既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也遭遇了没落的极限;既吟唱着上帝的歌谣,也聆听着安拉的诗篇;既挥舞着蓝色的大海,也翻腾着金色的沙漠……

  古老的守望者

  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沿海岸线一路向北便是凯撒利亚,这是古犹太国希律王的杰作。他耗时12年规划建立这座海滨之城,并为之命名“凯撒利亚”,向凯撒大帝致敬。当世界各地的古罗马遗址都在荒郊野地、给人以悲凉沧桑的感觉时,凯撒利亚的古堡却矗立在地中海旁。一边是碧海蓝天,惊淘拍岸;一边是残垣断壁,昔日辉煌。

  繁盛古城的遗址固执地濒海守望,用沧桑不堪的残垣断壁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顽童般地打量。风化的刻花立柱和依稀可见的马赛克图纹都是时间的“慢工”所造出的“细活”,注释着这方水土上曾经有过的生动。建筑的残片于风化中透出傲然,倚老卖老地炫耀着隐去的光辉。透过千年前的古迹,见识公元前古罗马帝国在造就娱乐和舒适生活方面的独特创意,使如今那些高端会馆倍显暗淡。起码这里不用开门就能倚窗望海,空气纯净得没有杂质,终年洒满缤纷绚丽的阳光。

  如今的遗迹,是19世纪时,考古学者从黄土中挖掘出来的。其中当然不乏神奇之处,例如希律王时代建造的水渠--与以色列很多地方一样,凯撒利亚缺乏淡水,但希律王命人修建水渠将城北7.5公里的泉水引至城内,还修造了排水系统,使城里的废水排入海中。如今,在凯撒利亚北部,还能看到一排高架引水渠的遗迹。

  纯净的大海赋予这座城堡几分浪漫和柔美,这种奇异的组合也的确令人心醉沉迷、流连忘返。我开始回望这千年古堡,远古与现代在这个时刻相遇,碰撞出绚丽的光彩。而我也迷失在此,思绪飞扬。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如果说死海漂浮是以色列最奇妙的体验,那么基布兹便是这片热土上最鲜明的人文关怀。根据以色列《犹太人百科全书》上所说,基布兹即一个志愿组成的集体社区,主要务农,在那里没有私人财产,它对它的成员及其家庭的一切需要负责。简单说,基布兹就是一个公有社会,成员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实现内部民主和平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外部人员加入基布兹,必须充公其财产,基布兹成员外出打工,收入也归基布兹所有。

  基布兹犹如理想中的“太平天国”,一直被许多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人士视为以色列版的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理想国”。在这里,一切都可以为其成员免费提供,但前提是每人都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在超市,基布兹社员们提着购物篮,排队等待“交费”。在收款台,“收款员”扫描完所购物品后,基布兹社员只需报上自己的工号即可带着物品离开。

  如今,基布兹不仅没有过时,还正成为时尚词语,新生出所谓的“城市基布兹”“宗教基布兹”等,是志同道合者的一种聚居方式。当然,这是一个自由、和谐的乌托邦,更是人们用勤奋和智慧孕育的传奇符号。马萨达永不陷落

  沿着死海西岸向南行驶,不远处朱迪亚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突起的巨大岩石山脉之巅,赫然矗立着一片记载犹太民族历史上最悲壮记忆的圣地,它就是以色列人引以为傲的著名要塞--马萨达。

  “马萨达”在古希伯来语中意为“碉堡”。这座孤零零的山包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传奇色彩,也全因“碉堡”这个词。公元73年,就在马萨达陷落前夕,城里剩余的960名犹太人决定集体自杀。为了不违反犹太教义,他们抽签选出10名勇士先杀死所有人。随后这10人再抽签选出1人杀死其他9人,剩下最后一人自尽,而这位自尽者则永远上不了天堂。第二天清晨,当罗马人冲进马萨达时,惊见满城死尸。而且发现除了粮仓之外,所有一切都被烧毁,才明白这些死士的自杀并非因为缺衣少食,而完全是为了保存犹太民族的尊严和气节。“宁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这是马萨达最醒目的遗言。

  马萨达的失守,标志着古代以色列的终结。之后,马萨达先是成为罗马的军营,后来逐渐荒弃不为人知。直到上世纪30年代,它才再度被人发现。来自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挖掘取证,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则竞相而至,朝拜心中的圣地。而那种为争取自由而宁死不屈的气节,便形成了当今犹太人称颂的“马萨达精神”。

  十分之九的美与哀愁

  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进而衍生出另外一句名言:“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来自耶路撒冷。”自古以来,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可以像耶路撒冷那样,被投注那么多目光。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耶路撒冷的沧桑气息令人向往。

  走进旧城,眼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中世纪”。无数迷宫般陈旧拥挤的巷道从茫茫历史中延伸到脚下,每一块灰白的路石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照人,四周弥漫的气息、神秘而悠远,透着沧桑的厚重。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恍惚间往往不知身在何地,每一个曲折转弯处、每一扇小门开合间也许就把人带进记忆中那些只在书上读到过的故事。

  耶路撒冷的中心是圣殿山,著名的哭墙就在这里。追溯犹太人的历史,第二圣殿被毁是一道悲伤的分界线。在此之前,犹太人与所有民族一样,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那是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然而当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以后将犹太人赶出自己的家园,并最终摧毁第二圣殿后,犹太人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便一直流浪于世界各地,然而,在每个犹太人心中,重返家园的梦想从未磨灭。无论犹太人身处何地,他们在礼拜时都必将朝着哭墙的方向。

  经过两千多年的全民族集体流亡后,在犹太复国主义的强大感召下,当犹太人终于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并终于有机会重返耶路撒冷,亲手触碰那心中无数次想象的墙壁时,哭泣,是最自然的表现,那泪水中间掺杂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情感。如今以色列虽已建国60多年,哭墙前仍经常可见暗自流泪的人,这是数千年积累下的关于一个民族的愁绪,只是借由这哭墙才得以源源不断地释放。

  当我贴耳于“哭墙”之上,恍若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那声音,像是圣殿被毁时天使的啜泣,像是纳粹毒气室中犹太人的哀号,像是巴勒斯坦人被逐离家园时的叹息,更像是拉宾广场上群众对和平的呐喊……

  春日山城

  特拉维夫与耶路撒冷大不相同,没有过于浓厚的宗教色彩,却有着现代化都市的感觉。特拉维夫建在平缓的山丘上,就如同它的名字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春天的(aviv)小山丘(tel)。特拉维夫的街道随着小山丘的走势微微起伏,两旁栽满了各式各样的绿树和花草,哈雅康人工河自东往西贯穿整座城市,大森林公园绿意盎然。临海的沙滩细软白净,零散地坐着三两对情侣。一道道的防波堤犹如白色的银镶边包在海面上,使得地中海愈加宁静。这片美丽的海,被誉为地中海最美的海滨之一。

  在特拉维夫南边,有一座古老的小城--雅法。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也是最早的城市之一,公元前5000年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000年成为地中海岸的著名港口。雅法虽与特拉维夫连成一体,但风格却截然不同:以古雅的石板屋、狭窄的石子路而闻名。

  本次旅行的最后时光便是在雅法古城中度过的,沿着狭窄蜿蜒的石板路,在迷宫般的石头城中,沉迷于一家家画廊、工作室、饰品店、咖啡馆,错综复杂的小巷以十二星座标识,每一家店铺或工作室的窗户、墙头和门都独具风格。我想,谁都会喜爱上特拉维夫和雅法,它的故事没有那么艰辛,故事里还有黄金、热情与梦想。

  撰文、摄影/赵大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