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冬窗期:弱者冻僵强者更强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PE,裁员,民营
  • 发布时间:2013-01-10 10:15

  难道中国投资者需要寅吃卯粮、发放货币迎来一波牛市吗?

  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证券市场的发行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价格中枢不断回调,2012年,我国PE行业经历了下行的猛烈调整。接连传出“PE上市退出项目的回报率越来越低,甚至不赚钱”、“新基金募集越来越难”、“某知名PE机构开始裁员了”的负面新闻。更有业内研究机构直接将2012年定义为我国PE行业调整元年,并预言PE本轮调整将持续3-5年,最后只有10%的机构能存活下来。

  在这个大背景下,受内外因双重作用,近来“PE过冬论”流行,中国PE的募资、投资和退出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与前两年的“PE过热论”、“全民PE论”宛如冰火两重天。

  目前,PE行业鱼龙混杂,能赚钱的机构越来越少,的确需要调整洗牌。否则,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僵尸PE”死而不倒。在经历了2012年激烈洗牌之后,2013年还会反复重洗。这种洗牌是好坏不分整体堆放守冬窗,还是优胜劣汰一分为二打好牌,市场和投资者都拭目以待。

  中国中小企业众多,且融资渠道不畅,对PE的需求可谓如饥似渴。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民营企业、富裕家庭和个人的闲置资金投资无门,希望通过投资PE,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过去3年,中国PE的增长速度位居全球之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PE管理人才却极其短缺。从成熟市场来看,能做到董事总经理(MD)级别的一般至少要有7年相关投资从业经验;能够做到合伙人级别的要有15年左右的经验。而中国PE行业的5.9万从业人员中,显然绝大部分是不合格的,从而直接导致中国PE机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合格的PE机构至少应该具备三个能力:投资判断能力、增值服务能力、灵活退出能力。而人才短缺的PE机构显然不具备这些能力,于是就有了Pre-IPO模式大行其道,

  首先,Pre-IPO模式不需要投资判断能力,只要融资企业3年内能上市就行。其次,Pre-IPO模式不需要增值服务能力,只需坐等企业上市获利,至多忽悠融资企业说其在证监会有关系,上市时能够提供帮助。第三,Pre-IPO模式不需要灵活退出能力,IPO是唯一选择。

  LP(有限合伙人)决定是否投资一只PE基金最关键的判断依据是GP(普通合伙人)的能力,而Pre-IPO模式,将LP对GP能力的关注转移到了对项目的关注,从而掩盖了PE机构是否有能力担任GP这一关键问题。于是,募集说明书中拟投项目成了重要内容、LP参与甚至决定PE的投资决策等,这些在成熟市场难以想象的做法,在中国却成了普遍现象。

  Pre-IPO模式很好地迎合了中国投资者。成熟国家的LP主要是养老金、金融机构、基金会等机构投资者,而中国的LP主要是高净值个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家。很多民营企业家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短平快的投资心态,加上中国自古就没有委托资产管理的传统,很难符合成熟LP的条件。

  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风险、期限与收益的偏好。中国PE机构5000多家,PE基金近万家,而过去几年每年上市企业数平均在300家左右。这种“赌”企业上市的投资,即使在正常环境下,也难以为继,在目前IPO放缓的情况下,只能是更快地被淘汰。

  判断PE机构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其有没有经历过不同周期的考验。其实,不合格的PE机构对PE冬窗期感受最深,因为这些机构本来就没有资格管理PE基金,是前几年中国PE非理性繁荣下的产物。经历行业冬窗期,不合格PE僵死被淘汰亦属正常;而生存下来的PE机构,其中一部分将强者更强。

  本刊评论员 王海滨|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