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城镇化对投资有保底作用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城镇化,投资
  • 发布时间:2013-04-15 16:14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涉及全国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发展思路,将在未来十年拉动几十万亿元的投资。

  按照《规划》, 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将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并且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近来, 随着各地“ 两会” 陆续召开, 各省、区、市政府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普遍设定在20%以上。许多省市区为今年设定的投资增速目标基本与去年增速持平或仅略作下调,其中青海等19个省区市将该目标设定在20%及以上,新疆、甘肃、贵州和黑龙江4个省区更是设定在30%及以上。 这首先表明了区域发展的差异化格局呈现。新疆、贵州、甘肃、黑龙江这些相对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都正处于加速阶段,不会像东部地区的广东、上海等地一样出现投资增速下滑,而是会抓住这个机遇对固定资产投资补欠账。

  差异化的出现是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如此庞大的中国不宜一刀切,不宜采取同样投资增速的标准来执行。当然,对于投资增速较高的区域,必须要强调投资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要更多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中来。

  其次,新一轮城镇化对投资有一定的保底作用。这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非是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的“大跃进”,不是一次投资的大扩容。

  但也必须看到,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依旧会伴随一些规模不小的投资。比如,要推动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就必须有综合交通设施予以配套;比如,要提高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的城市承载能力,就会通过轨道交通扩大城市的卫星城数量和规模。

  而要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必然会加大对医院、养老院、学校、文化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以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为了推动低碳、绿色、智能的城市建设,就会考虑加大对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方面的投资。

  事实上,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体,要想调结构、转方式,就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增长之上,突然投资失速,很有可能导致经济失速,失速之下要想推动经济调结构、转方式难度会加大。

  我认为这是国家持续发展经济的一种智慧,也是稳中求进的新思维。这些投资,会在很大程度上提供投资的保底作用,可以让中国经济在内需扩大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稳健增长。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财经评论员 易鹏|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