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新疆民生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金融,新疆,城镇化
  • 发布时间:2013-05-16 08:33

  ——基于开发性金融的视角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发挥支持跨越式发展的引导性作用上显得尤为关键。开发性金融是一种金融形态和金融方法,即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通过市场化运作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发挥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金融先锋作用。这既是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有益实践探索,也是金融支持新疆后发赶超的现实需要。本文试图以开发性金融的视角,结合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实际,从民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入手,做一探讨。

  新疆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近年新疆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2012年,新疆GDP达到7530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自1979年以来年均增长10.4%,自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10.5%,2009年受到特殊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中央转移支付、各省市援疆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新疆经济和社会进入持续平稳增长的快车道。

  从图2可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与新疆GDP增长呈现高度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96.44%,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同时,居民消费在全部消费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2011年的5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逐步减弱投资对于大型工业化项目的单纯依赖局面,发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

  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的预测资源量分别达209.2亿吨、11万亿立方米、2.19万亿吨,在全国占比30%、34%、40%,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5种,居前10位的有41种,具备发展工业的雄厚物质基础。随着中亚天然气管线、双西公路、霍热铁路等能源输送基础设施的建成,新疆作为能源基地、能源通道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更加明显。

  目前,新疆矿产资源开发还存在很多问题,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虽逐年提高,但与全国相比,市场化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尤其在采矿权、探矿权出让上,市场化率低。特别是通过将采矿权、探矿权等资源类权益作为金融产品的基础性资产,将资源通过金融机制转化为现金流、转化为资本,这方面的将优势资源转化为支持发展资本的理念、方式、配套政策均较为缺乏。同时,部分矿山“三废”达标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土地复垦率低,矿山植被、土地、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较为突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的难度较大。

  民生问题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

  一方面,受资源优势影响,新疆逐渐形成了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等工业体系,2012年新疆第二产业增加值3560.75亿元,在全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央企产生的增加值占一半,特别是石油开采、炼化两大行业基本上由央企控制。大型央企为主导、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导致原料外送、资金外流、延伸产业少,税收大部分由中央分享。2009年以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慢于政府税收的增长,这也直接导致了政府消费的增长快于居民消费的增长。在此方面,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当地税收、就业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给老百姓带来实质性的收益是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另一方面,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60%,受与中亚穆斯林国家临近的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在人民生活水平上形成比较优势,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高新疆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形成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才有利于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力,保持政治稳定。我们看到,临近的哈萨克斯坦2012年人均GDP已超过1.1万美元,人均工资近700美元,要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进一步加快新疆发展刻不容缓。

  新型城镇化是改善民生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截至2012年末,新疆城镇化率为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90%的南疆三地州,城镇化水平刚超过20%。作为中国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也面临着后发赶超的巨大压力。城镇化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公共服务、人力资本等方面增加总供给,通过改善分配、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拉动总需求,特别是援疆工作带来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后发优势,将有助于新疆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先行、一地一策、特色发展。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按照2030年新疆人口3000万、城镇化率70%计算,年均需提高城镇化率1.4个百分点,增加城镇人口约50万人。同时,按照新疆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1%计算,不考虑新疆人才实际上呈流出态势的现实情况,到2030年需吸引内地人才流入400万人。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应该是农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牧民文化程度较低、生活方式仍较原始,在少数民族群众的医疗、教育、就业等基本权益上应加大投入,使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有所改变、社会保障有所依靠、教育程度不断上升,形成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真正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难题。

  开发性金融支持民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几种实践探讨

  围绕新疆资源优势,创新形式支持民生发展。新疆是资源大区,如何将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至关重要。2012年,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采用矿业权有偿取得的形式,开展200亿元大额矿权融资。项目的实施开创了在矿业权一级市场采取探矿权融资的先河,为破解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难题,以市场化方式盘活矿产资源、加快民生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与此同时,通过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资产注入,促进了平台做强做实。随后再次与新疆自治区国资公司签署了100亿元大额债券承销协议,进一步创新形式,为新疆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筹集资金。该模式是金融领域改革创新的重大标志性事件。

  坚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挥工业化对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新疆地缘辽阔,目前公路网、铁路网的密度均不到全国1/3,同时,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正有利于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支持了国道主干线、省道、县级公路的公路网建设,支持了兰新铁路复线、乌市新客站等铁路建设,支持了乌鲁木齐机场一期、地州支线机场等航空枢纽建设,支持了新疆电网联网、农网改造升级等新疆骨干电网及多个电源点建设项目。与此同时,支持了中泰阜康工业园一期工程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30万吨离子膜烧碱循环经济项目等项目,服务新疆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关注民生、惠及民众、温暖民心,优先保障新疆民生领域资金需求。新疆民生欠账较多,资金需求量大,如何在支持发展的同时防范风险,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难点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坚持创新思路,一方面通过深化与政府合作,通过财政资金、援疆资金构建信用结构,2010年,与自治区开展100亿元民生周转贷款合作,帮助解决中央及援疆资金分年到位和新疆跨越式发展中民生建设急需大量资金投入的矛盾,有力支持了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治理、热网改造、保障房、水利等多个民生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创新形式,发放贷款直接支持建设保障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例如以“政府融资平台+银行+财政+农户”模式,支持哈密设施农业发展,通过支持保障房建设帮助牧民定居、支持蔬菜大棚帮助农民获得持续性收入、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户的产品收购、支持企业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四轮驱动,有力的支持了农牧民脱贫,2012年,该贷款模式成为新疆唯一入选银协全国“双十佳”金融产品。

  围绕向西开放,以金融合作促进新疆与中亚的区域合作。新疆与毗邻的中亚地区共同构成亚洲心脏,是世界上重要的未被全面开发的能源、资源富集区,以金融合作促进新疆能源通道建设,打造新疆与中亚合作的沿边开放经济带至关重要。一方面,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先后支持了中亚天然气、中哈石油管道、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田建设等能源、资源项目。另一方面,以上合银联体框架下的金融合作带动新疆野马、新疆银隆、农资公司等企业进出口,目前全疆外汇贷款余额的近九成为分行发放。2012年,在开行的积极推动下,新疆自治区政府、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开行成立工作组,开展新疆沿边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探讨通过发挥新疆与邻近的中亚国家间的比较优势、经济互补优势,积极构建协作的产业体系,建设区域市场和经济带,实现共同发展,目前该项工作进展顺利。

  综合融资,引领疆外资金参与新疆项目。一直以来,新疆资金呈现外流趋势,按照统计披露的数据,新疆金融机构存贷比不足60%,这是由于新疆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客观上,新疆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一方面,作为债券银行,开行本身通过在债券市场筹集资金,在疆的贷款投放基本上不以新疆本地存款货币为依托,针对新疆企业及项目发放的贷款本身就是一种增量的概念。另一方面,通过“投贷债租证”综合金融服务,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通过以银团、债券、信托、租赁、投资等多种方式,吸引了多元资金支持新疆企业及项目,有效增加了新疆社会融资总量,据统计,近三年来,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引领的社会融资规模近2000亿元。

  积极探索,开展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模式研究。作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疆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和模式选择尚有待探索。一方面,开发性金融通过银政合作的方式打造融资平台,针对大中城市,采用1998年以来开行创立的芜湖模式,即通过银政合作的方式共同搭建政府融资平台,把地方政府增信与融资行为融为一体,将若干个单一的城建项目打包,短期内集中投入大量资金,形成规模效益,直接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产业。目前,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城镇化领域贷款余额已超过780亿元。另一方面,针对小城镇建设的难点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探讨提出,小城镇建设关键在于核心产业,要以特色产业带动城镇化,并以此开展相应的试点工作。如探讨围绕阿勒泰市旅游业发展,支持农牧民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小酒店;支持富蕴县建设地质生态公园;支持奎苏镇发展畜牧业;支持阿克苏地区保障房建设和河流景观带改造等等,通过发掘小城镇独有的产业优势,突出特色、形成配套。与此同时,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还积极行动,配合地方政府从规划入手,从规划开始介入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模式研究,将小城镇建设做实。

  未来金融支持新疆民生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体来看,全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新疆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城镇化稳步增长期,受人口总量小、资源丰富等因素影响,城镇化任务相对较轻。但是受土地面积大、水资源结构性缺乏、人力资本稀缺、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影响,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特别是通过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降低距离等因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通过信息化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至关重要。

  开发性金融独有的中长期投融资优势将在新疆民生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独有的重要作用。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十二五”后三年新疆GDP年均增长需达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后发赶超任务相当繁重。城市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等均需要大额长期的资金投入,继续深化银政开发性金融合作,特别是通过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至关重要。鉴于新疆属后发展地区,在融资平台发展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可以通过贷款主办行等制度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率风险,但不能搞一刀切。

  围绕新疆资源优势的金融创新将在支持新疆发展中扮演特殊重要作用。针对新疆独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要继续构建相应的政策优势,通过鼓励金融创新、支持金融创新,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在提高新疆本地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能力的同时,重点通过以资源为基础的贷款、投资、发债、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吸引内地资金,参与新疆项目建设,特别是创新形式,将新疆的资源转化为持续的现金流,为新疆发展吸引资金。

  开发性金融与民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结合将是社会化金融和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重要探索。开发性金融一直坚持使每一位农民都能获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融资机会,进而获得平等的社会发展权,帮助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问题。让农民转化为市民,提升新疆城镇化水平。要探讨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信用建设,融资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资源开发、农村社会事业,通过在典型地区、典型项目的试点,逐步完善运作模式,进行推广。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

  刘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