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余中央部门2012 年决算超预算2200 亿
- 来源:财会信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经费,决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8-12 10:56
近日,中央部门集中公开2012年决算,包括“三公”经费、行政经费等数据。截至7月18日晚9时,共有80多个部门公布了决算,2012年决算总额达9 200多亿元,超出2012年预算2200多亿元。同时,50余部门公布了行政经费,支出达760多亿元。这是中央各部门自2011年首次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以来,连续第3年推进部门决算公开,也是第3年晒部门“三公经费”决算。不过,业内不少专家认为,决算细化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原卫生部、工信部决算总额都比预算多,而民航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能源局的决算总额比预算少。
中央部门决算中,“三公经费”最受关注。根据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总体看,2012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74.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 5.59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45亿元,减少2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40.67亿元,减少2.81亿元;公务接待费14.13亿元,减少0.78亿元。
记者注意到,原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较之去年安排的“三公”预算数213 289.77万元,国税系统实际只花了205836.7万元,比预算节省了7 453.07万元的支出。农业部去年“三公经费”决算数比预算数减少6 280.15万元,压缩比例超过26%。中国社科院去年决算支出1606.31万元,比预算压缩444.74万元,压缩比例也超过20%。但也有超支的,比如,国家发改委去年该部门安排“三公经费”预算4327.74万元,但最终决算花了4948.00万元,增长14.33%,主要是因为出国考察。保监会去年“三公经费”支出决算2800.03万元,与年初预算2774.4万元相比,增加25.63万元。该部门解释说,主要是去年更新16辆公务车。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认为,现在预决算公开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用途不细化,只能看出资金使用方向,而不知道具体用途。钱具体给了哪些项目,什么单位使用,以及资金使用进度都无法了解。这些细节的缺失,就使得公众缺乏判断标准,无法得知资金使用是否合法与合理。今后应逐步细化相关数据,给公众提供判断的依据。
江苏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严建中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公开得不细,是因为现在许多政府的行为还不规范,许多行为还经不起推敲。不过,能公开就是很好,慢慢地会公开更多,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预算公开了口子,虽然公开的过程可能非常缓慢,但是既然向前走了,那没有回去的可能。预算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这种监督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可怕的,但会促使相关部门更加小心地用纳税人的钱。
本报讯(记者 王丽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