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尔马克思故居散记外一篇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1-25 14:23
  应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邀请,我于2002年夏季前往访学。

  近二十年余来,我出访外国不下十个,亲炙的城市近百座,而为当地文物胜迹感动的,莫过于日本的京都、德国的特里尔。京都且按下不表,这里单述特里尔。

  一

  特里尔属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位于德国西部边陲,与法国、卢森堡邻接,坐落在被称之为“德意志母亲河”的摩泽尔河畔,艾费尔山环绕,周边除密布森林外,多有满坡葡萄园。这里是全球纬度最高的葡萄种植区,所产葡萄食之酸涩,却是制酒佳料,故自中世纪以来便成为闻名遐迩的葡萄酒酿造地。

  人口仅十万的特里尔,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建城史可远溯两千多年前。公元三世纪,这里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之一,有“第二罗马”之誉。特里尔因保存众多的罗马名胜和中世纪建筑,1986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宏伟的“黑门”(原是罗马时代特里尔的北城门)、椭圆形竞技场、罗马皇帝的浴宫遗址,以及仍然壮丽如故的圣彼得大教堂、选帝侯宫殿等彰显着这座古都的历史辉煌。初抵特里尔,汉学系老系主任乔伟教授引领我逐一参观这些古迹,以后,每天傍晚,我都择其一处,于金辉夕照间细细观赏。高纬度地带的夏天,昼长夜短,我常常在古建筑处流连忘返,每每晚上十点方回到住地——一座有五百年历史的建筑,现为特里尔大学研究生宿舍,周围多为古街巷。特里尔一月,我常有仿佛生活在西欧古典及中世纪历史之中的感觉。然而,另有一处名胜,将我拉回到生机勃勃的现代世界。

  二

  特里尔更引动我访览热情的,是位于市中心不远处的布吕肯街十号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特里尔大学汉学系现任系主任梁镛教授带我第一次参观博物馆,以后我又多次前往。

  那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1727年始建,淡黄色的墙壁,咖啡色的门楣与窗沿,乳白色的窗扉,三层楼房保存完好。1818年初,犹太人亨利希·马克思律师租下这幢房子,二、三两层为居室,一层为律师事务所。同年五月,亨利希·马克思的妻子生下儿子,取名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一家在此住了一年半,便买下并搬迁到离黑门仅八十公尺之遥的一幢房子(今为西蒙路八号),卡尔·马克思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835年高中毕业,马克思与燕妮青梅竹马的青春之恋正在此间。马克思十七岁高中毕业,撰写毕业论文《青年在择业时的思考》,留下激励世人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够为人类造福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他随即赴波恩大学求学,从此再未回到特里尔。可见,特里尔有两处马克思故居,一为布吕肯街十号,一为黑门附近西蒙路八号(现为一家眼镜及助听器商店,我曾造访,由老板娘引领,上二楼参观马克思当年的居室)。

  络绎不绝的世界各国游客参观的,是布吕肯街十号的马克思故居,而西蒙路八号马克思生活近十六年的故居则鲜为人知。之所以形成以上格局,是因为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以近十万帝国马克,从私人手中买下布吕肯街十号马克思诞生处(其时已是一家铁器店),以后将其改造为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1933年纳粹上台,故居被没收,二战结束,这幢建筑才交还德国社会民主党,1947年作为马克思纪念馆开放,自此布吕肯街十号以马克思故居昭著于世。

  纪念馆展示马克思生平及业绩,收藏马克思著作的初版本,马、恩赠送友人的书籍,马、恩的手稿、书信。第三层第一展室陈列马、恩论著的各种文字出版物,如《共产党宣言》的各种版本,包括陈望道根据日译本转译的最早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1981年,在故居相隔六十米处修建一座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梁镛教授与我访问此中心,获悉中心由弗里特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主持(弗里特里希·艾伯特为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1919年当选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统),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搜集、整理及版本研究。而弗里特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与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等机构,以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名义,正在编辑出版一百一十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马克思作为深刻的思想家,被德国及世界各国人民尊敬。德国电视二台将马克思与歌德、贝多芬等,列为德国历史上的十大伟人。

  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在“悠悠千年,代代英豪”节目中公开投票,选举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名列榜首,爱因斯坦第二,牛顿、达尔文等依次在后。

  时过数年,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四频道推选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又名列榜首,休谟、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随后。

  在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居民2006年选举马克思为“城市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选票远远超过特里尔历代威名赫赫的君侯。

  马克思的著作传诵不衰。柏林一家书店负责人说,他们制作的CD《马克思选集》,是当下最热销的名著CD。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病理分析和关于经济危机的天才预见,因而《资本论》洛阳纸贵,发行量骤增,如德国在2008年前九个月,《资本论》销售量增至往年全年两倍多,有些人以此书作圣诞礼物赠人。德国媒体将此现象称之“马克思重新发现”。这使我们想起马克思的名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就其基本面而言,满足了现当代的需要,因此不朽。

  三

  马克思故居纪念馆是一处真正的国际性博物馆,我几次前来,先后遇到的参观者来自法国、英国、意大利、爱尔兰、日本、美国、丹麦,也有德国教师带队的特里尔周边地区的中学生团队,学生们边参观边记录,十分认真专注。

  关于这个国际性参观者人流的国别结构,我的目测结论是,参观者数量最多的是来自万里之遥的中国人。这与我在特里尔期间获得的马克思故居纪念馆2001年的统计数据相当:该年参观马克思故居纪念馆的人数在四万开外,而中国人在一点二万以上,高居列国之首。近年中国人游欧数量剧增,据特里尔旅游发展办公室主任罗伯特·诺尔说,2008年约有十万中国人造访特里尔,其中四万人至少在这里留宿一夜。若以十万中国人来特里尔计算,八万人参观马克思故居纪念馆当在情理之中。

  来访的中国人多不谙英语、德语,故有购买解说词的要求,中文版纪念馆简要介绍的销售量,一直居各种文本的第一位。据纪念馆工作人员说,特里尔是访德中国游客的必到之地,而马克思是中国游客访问特里尔的主要原因。后来我从中国的旅行社所办刊物上得见这样的话语:

  不到特里尔,不算到德国。

  特里尔人典雅而沉静,但商业头脑不算敏锐,我访问的2002年,在特里尔很少看到为人数众多的中国旅游者专设的标牌和商品。士别数年,当刮目相看,近几年特里尔人颇有长进,据说,现在那里已不乏中英文对照标识牌,“欢迎光临”、“特里尔欢迎您”之类中文横幅随处可见,特里尔青少年见到中国人,往往操着有德语味的汉语呼唤“你好”。2008年有特里尔大学的朋友来武汉大学看望我,所赠礼品是印有马克思头像的盒装巧克力和葡萄酒。听来自特里尔的朋友说,这类商品,包括“马克思”杯子、“马克思”圆珠笔、印有马克思像的T恤,特里尔街上均可买到,而相望于道的中国旅游者无不带回这类礼品。

  马克思故居纪念馆不仅中国参观者约占三成,纪念馆留言簿上中国人的文字则比例更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三十年间留言簿累计留言万条,其中中文留言八千条左右。我曾数次翻阅2002年上半年的留言簿,发现中文留言占七成以上,其中赞美之词居多,诸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伟人长存,真理不朽!”不少留言寓庄于谐,颇富人情味:“马老与我们心贴心”,“老马、小燕,我们来看你啦!”也不乏深沉哲思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马克思老人家,我们对不起您!”当然,留言中也有愤愤然的批评意见,此类留言几乎皆不具实名。

  鉴于留言的丰富性,特里尔大学已将马克思故居纪念馆留言作为一项学术课题加以研究,以从一个侧面探求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与心理。汉学系主任梁镛教授曾同我切磋过这一论题。时过数年,想必此题已取得进展,我期盼着研究成果面世。

  西方的城堡与封建制

  2002年夏,笔者访学德国,曾泛舟莱茵河中游,但见山川如画,两岸苍翠峰峦,每距几十公里即有灰色城堡耸立,它们或者已成断壁残垣,或者保持着巍峨壮丽的旧观。此乃西欧中世纪诸侯林立的封建社会的物质遗存。面临其景,近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着的“封建”概念辨析问题,骤然齐集心头。

  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从国王或上级领主获得封地,为了防卫外敌的入侵,也为了震慑并保护领地上劳作的农奴,在领地的险要处构筑城堡,作为领主的居处和军事堡垒。西欧城堡兴建之风起于九世纪,十世纪前后为木造,木制的塔楼是城的中心建筑,四周以木栅围护。十一世纪,城堡开始由木造向石造转变,至十二世纪石城普及,木造的塔楼演变为石造的天主阁,它是城堡的主建筑,既是城堡的防御中心,也是城主的家族居所。坚固而高耸的天主阁,显示着封建领主威权的不可侵犯性。十二世纪末叶以降,城堡建构又有进步,分内城与外城,专司防卫用的天主阁与城主家族居处分离。城门为铁的坠格子。城壁由坚石垒筑,有水壕或空壕围绕,经悬桥方可进入外堡。攻陷这种坚壁深壕的城堡,需数月甚至数年——待城内粮尽水绝,或发生瘟疫,或发生叛乱,进击者方能乘虚占领。只是到了火炮等热兵器出现,封建城堡才较易攻破,近代统一民族国家方有可能取代诸侯割据的封建邦国。

  城堡演变史,与西欧封建制的形成、发展、解体的全过程同步。莱茵河中游山岭上的众多石造城堡,多为十二世纪末叶以后所筑,它们正是德意志中世纪领主林立的封建制度的历史见证。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今日存留的中世纪城堡数以千计,仅法国卢瓦河河谷,现存城堡便有三百处;我所亲睹的莱茵河中段两岸,在游船上历数,便在百处左右。

  森严壁垒的城堡的耸立,是中世纪政权分散、领主独立的封土封臣制的标志。而这些受封于国王或上级领主的领主,对附庸属民操有生杀予夺之权。笔者旅欧时,在德国、比利时保留的中世纪城堡,常见到一竖立的铁柱,上悬铁环,供城主拷审犯人之用,此为中世纪“城主裁判权”、“流血裁判权”的遗存物。

  城堡作为几个世纪以前欧洲封建社会的物质遗存,散布于山林之间,它们或以残破的原生态供人凭吊,或被国家及个人改建为博物馆、古风旅舍以及私人住宅。这些古堡遗存着“不褪色的美丽”。

  笔者访问德国时,由特里尔大学汉学系前主任玻尔(中文名卜松山)教授引领,到摩泽尔河畔一座山岭上的城堡参观。该城堡的天主阁还保存完整,从山下仰视,伟岸如故,然攀登进入城堡发现,领主居屋面河朝外的一边已经残破,留有战火焚烧痕迹,而今之经营者将这里加以装修,整旧如旧,成一颇具历史沧桑感的半露天酒吧,足可引得游人发思古之幽情。玻尔教授与我在城堡临边处的圆桌旁坐下,手倚半颓的城垣,俯瞰穿流于崇山峻岭间的摩泽尔河,两岸山坡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尽收眼底(此处为全球纬度最高的葡萄种植区)。我俩一边品饮当地出产的葡萄酒,一边纵议西欧的封建制度。玻尔教授以此地一位中世纪教士的哲学思想为例,说明中世纪文化对文艺复兴乃至整个近现代文化的深刻影响,认为中世纪不可用“黑暗”一言以蔽之。其间我们还谈到,中世纪封建制的贵族爵号(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士等),作为一种非物质遗存,不仅在现行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等)继续沿用,即使在久已废除帝制的国度,贵族封号也受人尊崇。如俄国当下追逐贵族封号在小范围内成为时尚,有人花费重金获取贵族封号和证书,而昔日皇族玛丽亚·弗拉基米罗夫娜·罗曼诺娃公爵夫人册封的公爵、伯爵被视作“正宗”,受到俄罗斯贵族会议和国外多数支持君主制团体的承认。在希腊、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旧王室及其贵族封号也受到一些人青睐。

  目睹西欧中世纪城堡,我联想起中国与日本的古城。中国的古城现存不多,著名者有山西平遥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他如南京城、西安城,湖北的荆州城、襄阳城等。中国现存古城都是专制帝制时代修筑的,或为全国政治中心(如南京城),或为州郡政治中心(如荆州城),或为县治中心(如平遥城),是君主集权的郡县制的产物,大都形态方正,围以坚壁城垣,城内为整齐的棋盘格式街坊,一般为二重城,内有“子城”,设衙署(宋代称“衙城”),外为民居街坊。总之,中国古城与西欧中世纪城堡的功能和形制不同。

  日本的现存古城多为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所建,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姬路城有六百年历史,系封建领主(大名)的城堡,标示着大名的家徽,其性质、功能与西欧中世纪古堡类似,而与中国的郡县治所大相径庭。中世西欧、日本城堡皆封建领主城堡,而中国古城皆郡县治所或国家都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古城。人称日本与西欧的前近代社会“酷似”,皆为封建社会,而中国的前近代则是宗法专制帝制社会,此一分野由城堡状态可得到一个侧面的印证。

  “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国、越南、朝鲜、日本)未生异议。十九世纪中叶西学东渐以降,“封建制”在中日两国用以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制),衍为一个表述普世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新名词。“封建”一词经历了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涵化,日本因素也参与其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深化了此一术语的含义,其内涵与外延均大为丰富并复杂化,但归结起来,领主经济和贵族政治是封建制度的基本属性,再稍加展开,可以将“封建制度”的一般意义概括为如下四点:

  第一,土地领有是一种政治特权。经由自上而下的层层分封,建立起“封主-封臣”支配关系,形成人身依附,封臣对封主尽忠,执行军政勤务,封主对封臣则有保护义务;在经济上,二者通过恩贷地制实行物权分配。

  第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形成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庄园经济”。

  第三,国家权力分散,大小诸侯在领地内世袭拥有军事、政治、司法、财经权,国王与各级诸侯、武士形成宝塔式的等级制。

  第四,超经济剥夺。封臣以领主身份将领地交由农民(农奴)耕种,领主对农民(农奴)有法定的超经济强制。

  大体符合这些特性的社会,方可以称之为“封建社会”(如中国的周代,西欧的中世纪,日本的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与这些基本属性相背反的社会(日本以外大多数亚非国家的前近代),则不应纳入“封建社会”,而需另设名目。如中国秦至清,制度主流是地主经济、官僚政治,称之“封建社会”便名实相悖。

  笔者在莱茵河两岸目睹的昔日容克(Junker)贵族们俯瞰田园农户的古堡,在日本参观的姬路城、冈山城、名古屋城、大阪城,无声却有力地诠释着“封建”的本义(封国土、建诸侯),也昭显着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的内涵(封土封臣、采邑领主)。这些古堡是封建制度及其贵族政治、领主经济的有力物证。
  
  冯天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