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回访
2013年8月,佳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组沿着三年前苗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足迹再一次踏上了旅程,回访苗绣、苗族银饰的传承人和苗王,记录三年间的传承故事。这次的回访与初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关注不同,更关注“人”,也更关注三年来的变化。
“青出于蓝”的苗族银饰传承
杨光宾和杨昌杰父子3年前矛盾冲突很大。父亲杨光宾是苗族银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坚持制作原汁原味的传统苗族银饰。从深圳返乡学艺的杨昌杰认为,制作能够配合现代人服饰的新样式是可持续发展下去的途径。3年后,两个人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已经开始慢慢的融合。
博物馆中的“苗疆故事”
谈到对于苗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私人收藏家曾丽女士将保持原始风貌和市场化两条看似南辕北辙的道路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了一起。她认可佳能这样认真严谨、原汁原味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她也将苗绣中的图腾纹样移植到女士丝巾等更易为现代人所使用的服饰上,创立了“苗疆故事”这一品牌。
再见苗王“世袭牯(鼓)蔵头”
3年后再次来到西江千户苗寨,这里的面貌已经大有改观。来到住在山顶的苗王家里,见到这位年轻的“牯(鼓)蔵头”,才知道这里的苗王是世袭制传承。谈起2010年11月12日,佳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组拍摄的十三年一轮回的神秘“牯(鼓)蔵节”影像资料,苗王的脸上不禁泛起了激动的表情。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的最佳载体。
编辑:刘旭 图:冷文 文:Bluety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