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制造落地需补充“养分”——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云制造,李伯虎
  • 发布时间:2013-10-10 12:54

  下文中Q为《计算机世界》记者;A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

  Q:云制造试点工作已经开展,您认为目前发展的障碍主要有哪些?技术难点是什么?

  A: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领导层提高认识,实施云制造是一场以“制造业信息化变革”为特征的、战略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地“一把手”来领导及推动,并将其纳入城市、产业或者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规划。

  在技术上,还需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大力加强信息化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实施,大力加强各类资源和能力的物联化、虚拟化、服务化、协同化的研究与实施,大力加强云制造运营模式和标准化的研究与实施。

  Q:在云制造产业链中,将涉及哪几类厂商?

  A:云制造产业链涵盖从论证、设计、仿真、生产、试验、经营管理、运营、维修等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支撑云制造产业链的有产品研发、工程实施、运营服务三类厂商。

  产品研发厂商主要从事云制造十大类关键技术攻关及其产品开发,支持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物联化、虚拟化和服务化;工程集成厂商主要负责开发和实施云制造系统,包括为制造企业进行行业咨询,提供完整的应用解决方案,并对注册企业进行业务定制,对接入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进行云化改造和集成;运营服务厂商主要负责云制造服务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等的运营维护、客户服务等。

  Q:您认为我国云制造产业链上的短板在哪一环节?

  A:云制造产业本身是制造业的一种,因此和其它制造业一样还是要重点发展“微笑曲线”的两端。

  “产品开发”及“服务”这两个环节是目前云制造产业链上的短板,需要通过加强这两个环节的应用牵引,催生一批在这两个环节提供资源和能力以及配套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以推动云制造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Q:您对于云制造的进一步发展有何建议?

  A: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突出中国特色,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指导方针来开展工作,具体表现如下:

  一、在技术方面

  深化应用有关的技术,包括面向二类用户,特别是加强为“产品用户”服务的有关技术;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活动,特别是加强产品后期的维修保障等活动有关的技术;加强能力协同和能力交易等有关的技术。

  融合更多的新兴信息技术,例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基于模型的工程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复杂系统仿真技术,智能分析与评估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融合信息化制造性技术,如3D打印技术。

  二、在工程化、产业化和深化应用方面

  加强云制造工具集和平台的工程化、产业化;选择几个行业、智慧城市中的集团和中小企业群开展应用示范;积极支持工信部“工业云创新项目”——将在10个省市重点示范云制造。

  三、在创新体系方面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包括知识、技术、产业等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的优势和积极性。其中特别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云制造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大批复合型人才。

  四、在落地实施方面

  云制造的实施和推广是个战略性的工程,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标,坚持“需求牵引、效益驱动”,即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应用需求出发,由需求来牵引系统建设,通过系统建设带动技术/产品研发,技术/产品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系统的改进完善,系统进一步推动新的应用,如此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

  另外,云制造的实施和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复杂系统工程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加强顶层的规划设计,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重视企业(集团)产品研制全系统、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组织、经营管理、设备/技术(三要素)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五流)集成优化。例如,为实现三要素、五流的集成,云制造系统的组织中要有金融子系统、信息服务子系统和物流子系统的集成与协同。

  元素块

  李伯虎,上海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仿真计算机系统、系统寻优、数字仿真软件、分布仿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总体技术、并行工程与虚拟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航天机电集团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第五届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及东南大学兼职教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863”计划一等奖及突出贡献先进个人,部级科技进步奖11个,国家科委先进工作者一等奖,航天部个人一等奖,国防科工委光华基金一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奖励。

  本报记者 别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