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双击,中超向英超靠拢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超,英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12 16:39
明年30,最终目标25
在9日的中超老总会议上,职业联赛理事会确定2014年中超联赛的注册人数将控制在30人以内。足协与俱乐部改变该项规定考虑的是能够与英超等高水平职业联赛靠拢,同时打破俱乐部过度垄断人才资源,引发不公平竞争,目的是在减少俱乐部经济负担的同时,有利于国内足球人才的流动。
2004年创办首届中超联赛后,2004、05年连续两年,中超一线队的注册人数为30人。由于2006年足协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将增设预备队联赛,当时中超委员会在香河召开会议,同意中超各队将一线队报名人数由现在的30人增加到40人。此举在当时被认为“有利于完善俱乐部建设”,意图在于让更多的优秀球员得到锻炼机会,可以“扩大人才挖掘的范围,让更多的年轻球员施展才华。”
但是随后带来的问题是过于庞大的一线队给管理带来难度,在一线队比赛中,能够出场比赛的队员基本稳定在20个人左右,一些替补队员一年下来比赛场次较低,收入受到影响,主力与替补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人员众多,产生的费用也会相对较多,部分俱乐部负担增加。
近年中超也出现了个别俱乐部过于“垄断”国内优秀球员的迹象,在俱乐部引进的球员中,虽然有的拿着高薪,但是竞技状态得不到保证,状态下滑严重,对于球队和球员并无益处。
2011年有很多中超球队提出了缩减一线队注册名额的议题,因此在2012年9月份召开的职业联赛理事会上,足协建议将一线报名人员数量从40人降到35人(30名国内球员+5名外援)。这个议案得到了大多数代表认可,理事会也确定会在未来三年内将中超联赛一线队注册人数控制在25名国内球员+5名外援之内。由于2013年恰逢全运会以及国字号赛事频繁,因此推迟了一年缩减名额。
一线队注册球员名额是2005年底,中超联赛启动的第二年提出增加的,在时隔八年后,画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圆点。
从2014年开始,足协将推出中超精英联赛,将有更多的年轻球员加入这项赛事,职业联赛理事会希望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渐剥离中超联赛与精英联赛,将两者分开独立运作,今后两个联赛各有独立的球员,并形成梯队为一线队做补充,减少中超一线队注册球员也是为了保证精英联赛的顺利进行。
按照职业联赛理事会的计划,2015年将实现一线队国内球员注册人数为25人的目标。
联赛同分,将比较预备队成绩
在10月9日召开的会议上,中超联赛为了让中超球队更加重视预备队联赛,制定了一项新的措施,中超成绩跟预备队联赛成绩挂钩,将预备队成绩名次也作为衡量中超联赛成绩的一部分。
在2006年预备队联赛设立后,很多球队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个别场次比赛甚至因为某些球队要赶飞机、赶火车而提前结束,而且预备队联赛也多数放在了联赛完结后的次日上午进行,也影响了观赏性,也减低了球迷观看的积极性。为了完善竞赛规程,加强预备队联赛的竞赛组织和管理,切实提高预备队比赛的质量,职业联赛理事会作出一项刺激预备队联赛的举措。
从2014年开始,如果中超联赛赛季结束后,有两队或以上的球队积分相同,将首先比较相互间比赛的积分、相互间比赛的净胜球、相互间比赛入球数,如果均相同,将会比较其预备队联赛名次,而在现行的中超联赛计分方式里,若相互间比赛的积分、净胜球、入球数相同,则会计算本赛季的联赛净胜球数,而预备队联赛的名次则不在比较范围之内。
预备队联赛同样遇到了经费负担的问题,在2006年设立预备队联赛后,一些球队因为经费问题没有派队参加比赛,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报名队伍数量均不足10支,2009年足协只好取消了预备队联赛。预备队联赛刚创立的时候,还是采取赛会制比赛,几轮比赛下来只需要10万元左右,还不及中超联赛奖金的零头。2011年恢复预备队联赛后,赛制进行了改变,足协还强制性要求俱乐部参加比赛。
2011年,足协曾实行中超联赛和预备队联赛相互抵扣停赛的处罚,这对很多俱乐部来说是一个“福利”,一些球员在中超联赛中被处罚停赛后,会将部分停赛场次挪到预备队联赛中抵扣,帕切科和乔尔等队员的违规违纪处罚,都是通过在预备队联赛中停赛的方式,实际“减轻”处罚,后来为了规避这样的不合理条款,足协为此做了修改,这让一些俱乐部“兴趣”大减,现在用衡量预备队名次的办法也能够让俱乐部恢复热情。
“5+3”名额将会增加
在会上,有个别俱乐部提出了改变沿用多年的国内球员“5+3”引援名额,这引起了足协的重视。据悉,足协计划对此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符合中超俱乐部现状的转会名额。
从1994年创办职业联赛以来,历经甲A与中超时代,一直沿用至今的国内转会政策,实行的是“5+3”名额,规定每年中超俱乐部只能引进5名国内球员,另外再加上3名21岁以下年轻球员。职业联赛初期,还曾经经历过“倒摘牌”制度,足协的转会规则,根本不存在“截杀”这样的问题,排名靠后的球队先摘牌,摘哪个球员都合乎规则。例如徐阳等一些上榜球员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己中意的俱乐部,由于制度有缺陷,可转会人数较少,限制了球员流动以及俱乐部补充实力。
后来足协取消了摘牌制度,但是自由转会实施后,还是受限于“5+3”名额规定,恒大一直致力于引进国脚,但是每年只能用满5个转会名额,现在队内的“国家队”都是三年分期分批转会而来的。“受害最深”的当属大连实德球员,在实德俱乐部取消注册后,受转会名额限制,许多实德球员无法到同城的大连阿尔滨俱乐部效力,直到现在还有部分队员未能上岗,影响到了球员的出路和生计。
不过“5+3”名额的调整需要慎重考虑,如果放开转会名额,可能出现未来有新组建的“土豪”俱乐部一夜之间能够买到所有想要的球员的情况。
在10月9日的会议上,部分俱乐部提出这项议案后,还有俱乐部提出了“若不能全面放开,可以先选择增加一两个名额”,还有几家俱乐部持观望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放开“5+3”内援的议案并不是恒大提出来的。
足协并没有就此议题作出最后决定,会后,足协方面表示“这需要认真的考虑和研究,因为这会对俱乐部的运营和国内足球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接轨国际?
昨天的中超联赛理事会推出了重要的改革措施。首先是更改中超联赛排名规则,原本积分进行比较的项目依次为相互比分、净胜球、进球数以及全年联赛净胜球,但明年开始的新规则,第4项对比条件“全年联赛净胜球”一项被“预备队联赛成绩”取代。另外,中超一线队内国内球员注册人数将会下调。
预备队联赛赛制在欧洲比较完备的是英超,2011/12赛季开始推行的精英联赛分为3个级别,每个级别有U21和U18两个年龄组。意甲由甲乙级联赛的42支球队U20青年梯队组成,分为3个大区进行比赛。而在德甲、西甲和法甲,各俱乐部预备队是单独球队,可以参加正轨级别联赛,参与升降级竞争。不过,德国规定预备队至多只能上升到丙级,西班牙则规定一线队和预备队不能处于同级别联赛。显然,欧洲联赛的预备队成绩是无法与一线队成绩挂钩的。只有在英格兰,预备队所处联赛与一线队相协调,如果一线队降级,其预备队参加的联赛也会降级。
将预备队成绩与一线队成绩挂钩的行为,操作性较低。过去10年的中超,前3项比对完全相等的情况仅出现过3次——包括去年鲁能与中能的排名比对。对于预备队联赛其实基本模仿英格兰的中超而言,无外乎希望能够像英超的精英联赛一样,实现一线队和预备队完全接轨。
另一项重点措施就是限制一线队内国内球员报名人数,从现行的国内球员35人过渡到30人,最终目标为25人,从而达到促使更多国内球员得到比赛机会。通过规定一线队人数,达到保护青训、提升球员比赛机会,在欧洲发达国家并不少见,近年来甚至已成为主流。英超的17+8政策始于2010/11赛季,一线队注册人数上限为25人,其中必须包含至少8名本土球员。于此同时,还规定不限制使用U21球员,这是有益于帮助年轻球员更自由地获得一线队出场机会。
西甲的一线队人数也限定在25人。欧洲各国唯一不限定一线队人数的是德甲。不过近年德甲像狼堡这样保持几乎40人庞大阵容的极端案例并不多,绝大多数球队一线队人数都限制在25-28人之间。
2009/10赛季开始,欧足联下辖两大赛事欧冠和欧联杯也实行报名限制,A名单最多可报25人,其中必须包括4名“本队培养球员”,以及8名本足协培养球员。而另一份B名单则针对U21年轻球员,不限人数但必须至少为该俱乐部效力达到2年。显然,这种一线队人数限制本身强调的都是本土球员的培养,强制性规定青年球员在一线队中的比例。
目前中超的外援政策是注5上4,减少国内球员注册人数,只是挤出豪门囤积本土精英的泡沫,将更多国内球员释放到球市上,增加进入其他俱乐部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然而,鉴于中国职业联赛的土壤尚且贫瘠,国内注册球员从35人压缩到25人,被驱逐进入市场的球员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失业——本赛季中超、中甲和中乙一共才47支球队,大量国内球员进入中甲和中乙市场,没有新增的投资扩大低级别联赛的规模,他们只能失业。除非中超也像英超那样强制限定青年球员人数,限制一线队报名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原本薄弱的中国足球基础。
记者寒冰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