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4号线“瘫痪”两小时说起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地铁4号线,京港地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04 10:28
9月16日7点22分,中秋节前最后一周的周一早高峰。“受信号监控系统故障影响,地铁4号线及大兴线列车运行间隔加大,造成大量乘客在站内滞留。京港地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维修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处理故障……9点10分故障排除,运营秩序逐步恢复正常。”这是负责地铁4号线、大兴线和14号线运营的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在其网站刊登的致歉信中的内容。
话已至此,应该得到谅解。毕竟,京港地铁确实做到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维修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处理故障”;毕竟,京港地铁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引入港资的合作经营企业,而港资方又是以高效和正点率享誉全球的香港地铁的运营者;毕竟,全球还没有不出故障的地铁。
但某媒体相关报道中“中国铁路通信公司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地铁信号技术非常先进,但不少新技术新设备都是全新应用,再加上新的地铁线路大量开通,造成故障频发”的说法,却让笔者不以为然。
道理很简单,引入新技术应该减少故障发生的频度,而非相反。记得那还是1986年,单片机刚刚引入中国。笔者也遇见类似情况,采用单片机显然能够显著提升激光测距仪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但要在仅有三四秒的工作周期内,采用人工复位方式抗干扰是不可行的,即便是后来才有的芯片自主复位的看门狗方式,也无法确保在极其复杂恶劣的电磁环境中完全不被干扰。最终,通过另辟蹊径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在另一项工程应用中变“有人值守”为“无人值守”。
追根溯源,地铁的故障应该从信号系统设计思想上找问题。比如说,新技术和新设备应在充分论证和验证后,才能被整合进系统。这方面,同为服务行业的银行业做出了很好的表率。银行虽在IT投入上不惜代价,但其采购行为却十分保守,只采用经过充分验证且成熟的新技术,而非单纯最新的技术。服务业的基本属性是运营的连续性,任何可能影响到这一基本属性的新技术、新产品都是禁入的。
既然故障不可能完全避免,那么在方案设计时,就应该在电磁兼容设计后,通过线路和传感器的冗余提高信号系统的可用性,并通过故障定位等技术迅速定位故障,自动切换到备份线路上,以避免运营中断。退一步说,即便是外部不可抗力引发的信号系统故障,也可在故障类型判断、精确定位和备件、工具准备上,为维修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援,有效降低信号系统的故障修复时间。
马文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