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退休路口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退休金,延迟退休,制定政策
  • 发布时间:2013-12-16 08:33

  “上海柔性延迟申领退休金政策看似自觉自愿,却难掩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也难以调和不同工种、不同人群的意愿。”

  在国家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大潮下,站在退休路口,退与不退,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上海,在参与试点者、企业管理者、专家型人才、高强度岗位工人间,不同的退休故事因选择道路的不同而各自演绎着。在这里,延迟退休看似自觉自愿,却难掩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也难以调和不同工种、不同人群的意愿。

  延退者

  “政策刚开始实行时,一个月有几百人办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新闻发言人鲍淡如说。上海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实行至今,办理人数只有数千人。“由于大环境没有配套政策,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的政策是受限的,效果不会太大,在出台政策之前我们就有预期。”

  在出台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前,上海并没有严格进行强制性退休。“关于退休,原先就是开放的,只是不是用文件开放的,只要企业与个人协商一致就可以。近几年,上海这样的人群已经达到4、5万左右。”

  上海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实施的对象,包括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因此这一政策,实际上覆盖了所有企业员工。

  据鲍淡如介绍,办理柔性申领养老金的人员中,以高级工程师和紧缺岗位的技工居多,也包括小企业主。而企业的一般职工倾向于返聘,因为这样既可以领养老金,又可以拿到返聘工资。

  他认为,企业管理层愿意延迟退休,主要是出于管理效率的考虑。如果他们以返聘形式继续工作,即使从事管理岗位,说话分量或命令效力仍会削弱,管理力度和效率也会打折扣。返聘的雇佣性感觉更强,而延迟退休的职业生涯感更强。“返聘比较不太固定,没有保障。真正想干事业的人倾向于事业生涯的延长,而不是看报酬多少。”

  据鲍淡如透露,国企中申请柔性领取养老金的职工并不多,这与外界普遍猜测的“政策是为国企一些领导设计的”并不相符。

  “在制定政策时,我们就想到国企人员的参与可能不多,因为国企行政化色彩很浓,受人事关系所在的国资委、组织部两方面制约,所以实际提出申请的也比较少。”

  返聘者

  2012年,上海退休职工人数为14.3万,鲍淡如便是其中一员。他从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与新闻发言人的岗位退休后,返聘为上海现代金融职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现主要从事公益活动,研究“为消费养老搭建社会公共平台”的课题。

  鲍淡如对自己目前的“退休”生活还算认可:“退休以后,再创立社会组织和公益性组织、做研究,不仅能发挥专长为社会服务,还能吸纳年轻人就业、创造就业岗位。”

  然而,像鲍淡如一样想要继续发挥余热的退休老人并不多。在上海一家从事军工装备研究的国企,团委负责人苗建新(化名)向《民生周刊》记者透露,该企业规模800人,具有返聘资格的人员达数十位,但目前办理返聘的人员不到10人。

  苗建新所说的“具有返聘资格的人员”,其前提条件必须是研究员,并且需要获得企业认可。“曾有一位研究员退休时想要返聘,但企业认为他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再进行工作,就拒绝了他的要求。”

  而在该企业继续“服役”的返聘人员,均不再担任原岗位职务,主要从事技术顾问的工作,为一线领导的决策提供意见或建议,同时也为企业的年轻人解答疑惑。

  “对于上海柔性领取养老金的政策我不太了解,也没有职工咨询过相关问题,但在我们公司,返聘已经可以满足职工的需求。” 苗建新说。

  延聘者

  2012年12月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史研究室主任张志民(化名)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并没有选择退休,而是以延聘方式继续在原单位工作。

  张志民是上海社科院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该所唯一一名延聘的专家。临退休时,上海社科院希望他能够延聘三年,张志民同意了,“现在每年都要办理一次聘用手续。我们院里延聘人数控制得很少,以前有两个同事打报告要求留下来,院里没同意。”

  张志民说,他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延聘者具有较高的熟练程度。与年轻时相比,他现在的工作并不吃力,正是因为有了知识的积累。

  “做社会科学最好的年龄是50到65岁。”延聘后,张志民不再从事行政工作,只承担科研和教学,目前负责指导4个博士研究生。“以前做研究生部主任时很辛苦,吃不消。现在没有行政负担,工作做到65岁绝对没有问题。”

  2014年,张志民在上海市地矿局担任负责人的弟弟即将退休。与张志民不同的是,弟弟早在两年前就已退居二线。“他现在完全处于退休状态,而我一点退休的感觉都没有。延迟退休就等于在职,一切和原来一模一样。”

  张志民目前的工资中,岗位津贴占了很大一部分。“退休后,岗位津贴不计入养老金,收入至少打对折。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喜欢并且还能继续把研究做下去,延迟退休是好的,另外收入也是重要原因。当然,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就是另一回事了。”

  反对者

  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上海市航天局职工田世春(化名)和同事们都很关注,也很反对。

  田世春出生于1954年,19岁开始工作,现在距退休还有一个月时间。何时延退、怎么延退尚在讨论中,田世春深知自己搭不上这趟末班车。

  “虽然我不会受到影响,但还是反感延迟退休政策。” 田世春是负责机场修理和计划调度的车间主任,每天工作时长达七个半小时,且工作量非常大。“我年龄大了,身体素质大不如从前,工作难免会力不从心。”

  “想要延迟退休的都是在职干部,他们工作强度低、工资待遇高,当然希望在岗位上多呆几年。”田世春说,他身边的同事几乎没有人愿意延迟退休。“现在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延迟退休会让就业情况更复杂。”

  同样在航天局工作的夏东群(化名)工龄已有40余年,现在距退休还有一年多时间。2010年上海柔性领取养老金政策出台时,由于是自愿申请,他并没有太多关注,“现在我担心延迟退休政策会很快出来,担心明年退不了休。”

  夏东群从事的是货物配运方面的工作,对体力要求十分严格。“下班回家要闷两口白酒,第二天才有力气工作。”当《民生周刊》记者问及他对延迟退休的看法时,他说:“到我们一线岗位来体验一下,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反对延迟退休了。”

  □本刊记者 胡飞 丁筱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