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圈蝶变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城市商圈,行政构想,空间体系
  • 发布时间:2013-12-16 08:52

  传统商圈对资本吸引力已经下降,“坑”与“树”的选择不取决于行政构想,而取决于市场的优胜劣汰。

  城市商圈的理论还很年轻,其实践也始终在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商圈该挖什么“坑”,栽什么“树”,必须符合市场原则。政府对于空间规划的重心不仅在于挖“坑”,更在于善用市场手段调节,把握其发展特征及功能转向,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方面,构建城市商圈空间体系、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型,立足于把“树”栽好。

  商圈亟待转型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经济翻开了新的一页。短短几年中,6亿之众的PC终端,线上交割量已占市场份额7.8%,B2B、B2C的物流射线半径已跨出国界。这些新兴业态将成为主流消费选择,以物质空间为主的商圈难有更好的机会。深圳在建和新建的16个Shopping Mall,已显现出不得已的回收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作为商圈头牌的Shopping Mall显得有些寂寞。

  借助无形之手,精明的企业家开始重新进行资本布局。李嘉诚正进行策略性评估,拟出售超过40年历史、年销售200多亿元的百佳超市,主要原因在于利润空间收窄。以商业地产为主要进军方向的王健林,最近也公开表示削减万达广场开发计划。这两个案例有着投资风向标意义,无疑表明传统商圈对资本吸引力已经下降,“坑”与“树”的选择不取决于行政构想,而取决于市场的优胜劣汰。

  服务行业再度洗牌,商贸批零企业走低,新兴业态登高。从重庆上半年服务业实现指标看,在服务业30个大类增加值榜单上,商务服务业收入首次为负6%,营业利润为负560%,而同期邮政快递业务收入猛增。商圈内的主力商贸企业零售额累计下降2.6%。其主要原因是网购分流,亚马逊、淘宝等电商巨头引领消费方式转移,新业态正在赢得未来消费主体,城市综合体功能更像“试衣间”。

  区域性核心商圈蝶变在即,升级转型拉开新一轮竞争。解放碑是重庆最具代表性、业态最丰富的商圈,但其已经由大卖场型向商务服务型转变。长期来看,商圈内空间集约利用较低、空间开发利用过度、配套滞后等缺憾,正在被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所弥补。

  未来商圈构想

  立足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商贸中心的目标,重庆应构建新的商圈层级架构、业态配比、功能定位,科学论证商圈规划,不要盲目“挖坑”。

  未来,重庆应大力推动区域性核心商圈业态升级和功能再造,提高非商品服务业比重,以商务服务型为主,巩固和提升核心商圈地位。比如,渝中区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打,南岸区采取产城融合打造电子体验店,发展信息消费服务业,都可成为核心商圈新看点。

  其次,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重庆现有的30个地区性次级商圈,即区县级城市综合体,建设要同城镇化同步,运用“霍夫法”或“饱和法”等科学测算方法,结合购买力和消费厚度,以“1+2+N”卖场型为主的结构形态,有序引入主力商企,发展主力业态。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释放消费品市场红利,顶推社零总量大盘高于GDP增速。

  大力发展社区型商圈,与“恩格尔系数”相匹配,以日常生活必须为主导,以消费弹性小、频次高的商品为重点,以商品及非商品消费的多种服务为支撑,进行就近、方便、价廉、安全的社区型商圈定位。重庆市供销社投建的“绿鲜优”惠农、便民连锁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定位。他们用了不到2年时间发展了205个连锁店,一头连接近600个农村合作社,一头扎根社区,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

  (作者系重庆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农委会主任委员。)

  □高进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