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村”如何成了政绩秀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明星村,政绩秀,生态链条
  • 发布时间:2014-01-18 10:41

  官员要政绩,政绩要典型,典型要完美。在这样的生态链条上,本来因为某项工作而出名的“明星村”也被包装成了“全能选手”。

  近日,《半月谈》的一篇报道展示了一些“明星村”的烦恼。这些明星村头顶多个荣誉,从全国先进村到乡镇示范点,多有囊括;它们是上级的“宠儿”,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各部门授予的牌匾,林林总总……但是,这“万千宠爱在一身”的明星村也有不少烦恼,多如牛毛的接待让他们疲惫不堪,有的“明星村”平均三天就要接待一拨。最夸张的是,有位“明星村”的村干部,甚至手术后两次从医院跑出来,藏起尿袋应付检查工作。

  这篇报道并没有披露其中任何一个“明星村”的名字,但是,“无名氏”恰恰也证明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路人有路人的寂寞,明星有明星的烦恼,细细追问“明星村”的烦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其实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在某些方面“树典型”“立标杆”是如何异化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没有谁会拒绝荣誉。一个村集体有了荣誉认可,村干部脸上有光,村民也可以从中受益。从“荣誉法则”的角度来看,在一个荣誉集体内,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最初的荣誉积累一定是村集体渴望的,因为这代表着价值的被认可。当荣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更多的荣誉附身反而成了负担,为何?因为这些荣誉已经不是村集体所需要的了,它是“上级”的需要。上级需要这个“典型”更完美,这样“上级”在汇报工作时可以为自己的政绩增光添彩。于是,村集体的荣誉已不仅仅只是荣誉,它们反而成了一种工具。就像这些“明星村”在接待各种参观检查时,最在乎的人已经不是“明星村”本身,而是“明星村”的上级领导。报道中用“政绩盆景”来比喻“明星村”再恰当不过,当典型异化成工具,它必须靠培育而不是自然生长。

  我曾经参观过一个汽车基地,这个汽车基地和报道中的“明星村”一样荣誉等身,时不时地要迎接各种检查和参观。所不一样的是,这个汽车基地的人明显对参观有一种抗拒和抵触心理。工作人员划定了参观路线,说清楚了“不准拍照”、“不准大声喧哗”等参观要求后各自离去。参观团感觉到,这种参观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骚扰”。

  “明星村”不可能像我参观过的那个汽车基地一样做出这种反应,因为它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经过了最初荣誉认可的欣喜之后,随后各种荣誉的追捧,哪怕村干部们心知肚明这一切都是“领导需要”,他们也无力反抗,只能被动地接受,哪怕是村干部们想退出这个“明星”舞台,他们都没有选择的权力。

  说到底,“明星村”的烦恼呈现出的还是“明星”的产生机制存在问题。官员要政绩,政绩要典型,典型要完美。在这样的生态链条上,本来因为某项工作而出名的“明星村”也被包装成了“全能选手”。大大小小的荣誉,真真假假的包装,明星村越来越完美了,上级官员越来越满意了,可是“明星村”的烦恼却越来越多了。所以,欲除“明星村”的苦恼,必须要认识到“明星村”的培育是如何异化成政绩秀的,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剥离“典型与政绩”之间的内在关联。

  媒体评论员 陈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