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特殊年代的婚姻交换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换亲,婚姻交换,捆绑夫妻
  • 发布时间:2014-04-18 10:3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运动一场接着一场,大批人被划入另册。到了“文革”后期,除了原有的“地富反坏右”之外,又有不少人戴着“叛徒、特务、历史反革命”等帽子被赶进了“黑帮”队伍,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也牵连到了他们的子女。

  当时他们的子女不要说与参军、升学、招工这类好事无缘,随着阶级斗争的调门越喊越高,就连谈婚论嫁这样的人生大事也都成了难题。女孩子的婚姻还好说一些,不惜把自己的条件一再降低,找个好成分的家庭一嫁了事。男孩子可就难办了,家庭成分好的女孩子谁也不愿意嫁过来,就是家庭成分不好的女孩子也避而远之。因此,他们的年龄越拖越大。有的子弟开始埋怨家庭,于是,一气之下远走他乡者有之,改换门庭入赘者有之。父母自知愧对孩子但也无奈,社会慢慢凸显出另一种形式的不和谐。

  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我的老家山东济宁,有民间媒婆走街串户后想出一条自以为绝妙的主意:换亲。具体运作流程是这样的:先把张家的姑娘介绍给李家,李家的姑娘嫁到王家,再把王家的姑娘转嫁到张家,就这样搞起来新社会的拉郎配,而且还要门当户对。假如你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她就给你介绍一家富农,你爹如果是个老右派,她就给你找一家历史反革命来搭配。其用意很明显,两家半斤八两,谁也不要嫌弃谁。对此,老百姓还给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三家帮”或者“三家转”。

  这里面还有两条潜规则。第一条是只能有女孩的家庭才能参加“三家帮”,因为你家拿不出女孩去交换,所以别人家不愿白帮你家。第二条是只要换过以后,不论女孩的遭遇如何都不能反悔。一家反悔,另外两家也跟着散伙。这样无形之中还显示出一种“连坐”的约束力。

  有需求就有市场。一家成功了,四邻八乡都纷纷效仿,倒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婚姻问题。最高兴的是那些媒婆们,一天到晚走东家串西家,吃完张家到李家。殊不知,她们这一串就串出了几多哀怨,这一吃就吃出了几场悲剧。

  我们村就有一个女孩,是和我一起长大的,按街坊辈分我应叫她兰姑。有一天在生产队干活时,我发现她没来,一问别人,回答说兰姑已经在家哭了几天了。原来为了给她哥成个家,她父母决定用她去和别人家的女孩交换。可是那家男的比兰姑大好多岁。兰姑很委屈,但为了哥哥,只能违心屈从。我听了以后,顿时心中感到一阵沉重。可是没想到几天以后,又发生一件更沉重的事情。

  家住东村的我一个上届女同学,父亲是个“历史反革命”身份。也是为了能给年龄已不小的哥哥娶个媳妇,家里准备把她拿出去给人家交换。谁知道这女孩性情刚烈,又哭又闹,几天不吃不喝,打算以死抗争。家中实在没招了,其母最后下令给亲朋,用指头般粗的麻绳将她绑起来,强行送到婆家,做了一次新社会名符其实的捆绑夫妻。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口号响彻了大江南北,各类“分子”纷纷摘帽。他们的子弟们,摆脱了家庭成分这条无形的羁绊,放开手脚迅速投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跑起了客货运营,有的承包工程,还有的开工厂当了老板。手中有了票子,买了房子,娶了妻子,生了孩子,配了车子。昔日光棍一条,如今“五子登科”。就连那些脸上有麻子年龄偏大的、手脚多少有点残疾的“老青年”们也都有了妻室,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责任编辑:叶筱)

  王广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