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有中国家长在网站上讨论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作业的问题。赞成的人说,这是不得已的一个保护孩子、防止厌学、保障睡眠的方法;反对的人则说,这样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
确实,每次我看到在北京上小学的孩子晚上10点、11点还没做完作业的时候,就感到很焦急,而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愤怒的感觉—— 对动作慢吞吞的孩子感到愤怒,对老师感到愤怒,对让孩子陷入这样境况的自己感到愤怒。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这是个足以引起热议的话题,但是如果到了日本人那儿,我估计没多少人听得懂这个事儿,也难以理解其背后父母的两难选择。
首先,在日本小学低年级根本没有那么多作业;更重要的区别是,如果父母觉得老师的要求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会毫不犹豫地去找老师谈话,而不是忍着气私下另想对策。
而在中国,网上的讨论似乎反映出,找老师对父母来说不是个好选择—— 父母一方面很怕得罪老师而连累孩子,另一方面不太相信老师,两者之间缺乏一种健康的信赖关系。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老师很少笑。家长会的时候,老师把家长当作孩子一样滔滔不绝地批评,弄得家长很尴尬。老师自己平时也总是高度紧张的样子,看得出来他们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因此不得不采取压孩子、骂孩子和题海的战术来应对。
但教育不是车间工厂,教育更应该是一份有人性和创造性的任务。记得我自己刚上小学的时候,一位中年男老师教我们作文,每次会很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班里定期发行班报,每期都会刊登不同孩子的文章,一年下来全班同学都有机会发表文章。在班报上读到自己的作品,是7岁的孩子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荣幸,让我一生难忘。
每年元旦,老师都会按照日本的习惯给每个学生邮寄一张贺年卡,里面写的是日本俳句式的美丽祝福语。我们都能感觉到老师对语言的敬重,也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写出像老师一样漂亮又有味道的文字来。
而在中国,作文却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之一。当我听到孩子说,老师要求他们为了应考背下范文时,真怀疑自己的耳朵。有教育专家指出,写好作文的秘诀是写真实。这个公认的常识,却被认为不适合在中国应试。当看到老师评价我孩子的作文“废话太多”并且撕掉作文时,我差点晕倒。
我看不到老师对孩子创造性的尊重和对语言文学的热爱,只看到一群对于分数过分焦虑的教育管理人。
依我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家长是否要替孩子写作业的烦恼,需要在中国教育体制里建立起“良心循环”。而建立这个循环的第一步,就是从老师的笑容开始。
现在中国经济也已经实现高速发展,开始注意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了,教育也到了可以考虑综合效率和质量的时候了。希望首先从老师们的脸上看到微笑,这样才能带来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缓解父母的焦虑,推动中国更美好的未来。
[日]斋藤淳子
(羽花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