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能否为绿城模式注入淘宝思维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马云,绿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20 08:58
电商领军人物马云与绿城足球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不少人已开始为中超联赛又多了一个有钱人而欢呼,为互联网新经济大佬打破中超房地产商的垄断而雀跃,很多人希望马云入股绿城后能够挥一挥手中的资产,跟恒大掰掰手腕。
可是,尽管恒大的砸钱模式比鲁能为代表的国企砸钱模式更有效更成功,但恒大模式和可持续性更强的绿城模式完全背离、格格不入。绿城要想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一上来就跟恒大掰手腕,就必须复制恒大模式,而且还要弄一个加强版复制,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景象。
如果将时光倒转至三年前,那么中国足坛的焦点无疑是广州恒大。恒大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从在广受褒奖的同时也始终在一些质疑声中挣扎,现如今这个模式已渐渐有些怠惰的情绪,难有创新。反倒是像杭州绿城这样的球队让人眼前一亮,颇有些小清新味道。
不可否认的是,杭州绿城本赛季和很多中超球队一样,也是在依靠拉蒙、阿甘、马塞纳这样的强力外援打天下,这是大环境所趋,每支球队很难独善其身。可即便如此,绿城队本赛季刮起的一阵青春风暴依然令人刮目相看。
杭州绿城队本赛季的首发阵容当中,至少会有4名出生于1993年的球员,有时一场比赛算上替补,甚至会派上6名“93小将”,石柯、赵宇豪、罗竞、冯刚、陈中流、谢鹏飞、臧一锋这些出自绿城青训营的球员已成为球队不可或缺的球员。启用大量新人,绿城12轮过后排名中超联赛第八,这样的成绩对于年年保级的他们来说,已算是超额完成任务。
从当年的默默耕耘,到如今的初见成效,绿城的青春风暴是很多土豪俱乐部所不具备的。国内某些俱乐部的青训效果也不错,但这些更有潜力的年轻人却很难在一线队立足,就像一家生产零件的企业,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闲置不用,依靠花高价购买进口零件弥补空白。
一窝蜂似的大投入让中超联赛变成了酒池肉林,而绿城就像是酒池肉林当中的小青菜,缺少不得。
每每在中国队兵败之后,人们总在反思青训、后备力量培养的不足。可这种形式主义的反思过后,又开始各自为政。个别俱乐部为了博一时眼球,不惜花血本买来世界上最顶尖的外援、制造声势。表面上光鲜亮丽,但身背后却是一片荒芜,最终还弄了个一地鸡毛。
绿城的青训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必须承认的是,他们当初走上这种模式也是迫于囊中羞涩。如今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同时也有些许的偶然因素。即便是在这个青春风暴的大背景之下,他们依然无法摆脱荷包干瘪的现状。这也就说明,绿城的青训模式尚不成熟,仅仅能够让自己不饿肚子。
对于中国足球来说,俱乐部有钱可喜,但如果有钱之后都统一成一个模式,那就可悲了。就好比一个人每日里都是大鱼大肉,日久天长注定生腻。到那时,恐怕也不会有人给马云的入主来个好评。
如果马云真的像传言中所说的那样入股绿城,为俱乐部带来大笔资金,倒不如将这些钱继续砸到青训上,让现如今的小清新模式更上一个档次,把绿城变成一个高质量的淘宝商城。
这个商城要生产高质量的物品,而且售后服务一流,除了自给自足之外,恐怕会有不少买家排着队上门求购。这样一来,绿城无疑会成为中超联赛中最火的淘宝店,既可以自主经营,又可以盈利创收,何乐而不为?到那时,恐怕饿肚子的情况就不会再有了。
除了这些之外,马云还应当给绿城带来淘宝思维,不光要卖好货,还要争创一流的售后服务,见到衣食父母口口必称亲。遇到给差评的,还要进行调查:“亲,我们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好,您多指正。”这种服务意识,也正是中国足球所缺少的。不管马云来不来,俱乐部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服务观念。
对于马云来说,如果把足球单纯地看成是竞技、争冠军,跟某一支球队掰手腕,那就太肤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