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天灾”的堡垒为何如此脆弱

  读懂西南大旱的提醒,就必须反思毁掉天然林种植桉树橡胶等破坏生态的“开发”,反思无节制修水坝建电站强令江河低头的过度“开发”,反思近几十年来水利失修、农业仍然“靠天吃饭”的不作为

  黄天浊地,赭云压城,肆虐16个省份、范围达180万平方公里的特大沙尘暴,让2010年的春天黯淡了春色。

  近几十年来,沙尘暴几乎每年都要与中国“相约”春天,而且“约会”的频次、力度、范围都呈扩大之势---上世纪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进入本世纪,2000年3月,沙尘暴12次袭击北京,2002年3月,沙尘暴在北京两次持续时间达100小时,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2010年更是直下江南、波及港台。

  如何通过生态治理减少沙尘暴的发作,多年前就已进入国家决策。鉴于沙源主要来自“三北”地区日益荒漠化的土地,自2000年以来,国家在北方生态脆弱地区相继启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今春沙尘暴的威力再次提醒中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不仅是沙尘暴。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以赤地千里的严酷,进一步撕开了生态脆弱、水利建设欠账的现实。滇黔桂旱区龟裂的土地,干涸见底的江河,枯死的禾苗,痛苦打在连吃水都难的农民脸上,也打在全国同胞的心头。

  气象部门预报说,未来一段时间西南旱区仍无有效降水,将持续面对严重旱情,等待旱区民众的将是一场“抗旱持久战”。不仅如此,旱情有向湘西、粤北蔓延之势,甚至不排除南北同旱的可能。有关旱情对粮价的影响,会不会加大通胀压力,正成为观察经济走向的一大焦点。

  眼下最紧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灾区民众有水吃,确保夏粮将要绝收的农民有饭吃。相信以中国今日之国力,抗击这场特大旱灾应无问题,相信旱区民众的焦渴,也将成为记忆中的苦痛。但是,有一种苦痛必须疼入我们的骨髓---人不善待天,天必不善待人。

  沙尘暴也好,旱灾也罢,说是天灾当然没错。但如果过于强调灾难只是一种宿命,并以此作为回避人类自身失误的一个理由,只怪天不善待人的暴虐,不痛彻反思人不善待天的过失,就是无视大自然的提醒,无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

  读懂沙尘暴的提醒,意味着我们除了深切反省并停止滥垦土地、滥伐草木、滥采矿藏等向大自然竭泽而渔式索取的“不善待天”的行为,还要反省生态建设中的不遵循自然规律、大搞形象工程的过失。比如,32年前国家就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显示“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成果不可谓不辉煌。

  然而,每当沙尘暴袭来,人们几乎本能地设问:我们的防护林为什么防不了沙?也许没有32年来的建设,沙尘暴可能来得还要猛烈,但巨大的投入到底有没有换来相应的生态收益,值得追问。此前曝出的一些假造林的丑闻,专家揭出的本来只适合种草的地区为了赚取补贴硬性种树的现象,都表明生态建设中存在着糊弄现象。而大自然作为“不隐藏自己的大书”,任何糊弄都会让人类付出代价。

  读懂西南大旱的提醒,就必须反思毁掉天然林种植桉树橡胶等破坏生态的“开发”,反思无节制修水坝建电站强令江河低头的过度“开发”,反思近几十年来水利失修、农业仍然“靠天吃饭”的不作为。

  在生态环境面前,没有哪一群人、哪一片地方是孤岛。所有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惜埋下长期环境隐患的行为,报应的未必只是子孙,而就在当下,就在我们自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