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被苛求的《21世纪的资本论》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2013年初在法国本土发行新作《21世纪的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但并未得到认可。但2014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该书的英文版,却一时间洛阳纸贵。5月18日该书登上了《纽约时报》“最畅销的非小说类精装版书籍排行榜”的榜首。

  作为一本畅销的专业性著作,在被学界广泛讨论的同时,也引起了公众社会的关注,甚至引发传统的国际自由主义组织(或者称为右翼组织)的“痉挛性”抨击。有别于公众社会基于意识形态和倾向的笼统评判,学术界出于专业视角的评判则更为严厉:既有来自诺贝尔奖得主的说解,也有来自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更有来自同行对其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数据错误的揭露(这直接引起了《金融时报》和《经济学家》两个兄弟媒体的激烈冲突)。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托马斯·皮克提这部著作选用了“Capital”这个很容易牵动各派研究者神经的“敏感词”,并且没有进行除时间段以外任何形式的限定。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大写的“Capital”:马克思的《资本论》。仅从书名上分析,该书理应是对21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进行综述,是对21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性研究,是对19世纪马克思的《资本论》在21世纪的继承、生发或扬弃……如果您对这本书抱有如此期待,那么恭喜您,您被骗了!

  此“Capital”非彼 “Capital”

  托马斯·皮克提的研究很有启发性,揭示了从18世纪至今的一条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但他也仅仅就是揭示了这么一条规律而已,这本同样以大写的“Capital”命名的《资本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标题党”。由于这个过于宏大的题目,使得其在面对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时,显得毫无还击之力。

  事实上,托马斯·皮克提一开始就明确地罗列了其著作所试图解决的问题。作为当今世界被最广泛讨论和最富争议的一个议题——财富分配:(1)我们对于财富分配在长时间线上的发展变化到底知道些什么?(2)个人资本积累真的不可避免地导致马克思所坚信的19世纪的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吗?或者(3)增长、竞争和近来发展中的科技进步等起到平衡作用的力量能够像20世纪的西蒙·库兹涅茨设想的那样降低阶层间不平等并达成和谐吗?(4)从18世纪开始,财富和收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我们到底了解多少?从中获得的知识对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世纪到底有什么教育意义?

  从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大致看出本书的格局。这就是一本只关注社会的经济层面,以利用实证研究手段发现的规律为切入点,论述财富分配这一时代主题的著作。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通过“剥削”这个概念工具,揭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奥秘,然后再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而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解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个世界观层级的著作,而托马斯·皮克提的《21世纪的资本论》一书则是一个规律层级的著作,而且这个规律还仅仅是一个基于大数法则的“归纳规律”。

  托马斯·皮克提主要通过对1700-2010年的法国和英国、1770-2010年的美国,以及同时期其他西方国家的财富和收入数据的分析,验证其作为立足点的规律:当经济增长(g)率低下,那么从资本收入(r)累加获得财富就会快于劳动所得,财富会加速向少数社会成员手中聚集,进而引发更加严重的不平等。从这一规律出发,托马斯. 皮克提对案例国家做了分阶段的历史研究。1700-1910年的英法两国,资本收入远高于劳动所得,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此后,在1910-1950年,可能是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法两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动所得的差距显著缩小,社会财富分配趋于均匀(这一论断恰好可以和“福利国家”的发展相互印证)。此后,这种资本收入和劳动所得的差距再次开始攀升,在2010年已经趋近1910年前的水平。虽然美国的贫富差距情况一直都不像欧洲那样严重,但也在不断地恶化之中。

  通过上面的简要概述,不难看出该书从研究定位、逻辑思维到研究方法,都具有典型的经济学特征。而其研究成果(除去其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是在标准的经济学范畴中讨论财富分配的归纳性规律,并依靠统计数据对案例国家进行了历史性的实证研究。在托马斯·皮克提以前,就财富分配这一议题并未有人进行过如此全面而充分的研究,其研究结果也的确向我们揭示了在r>g的条件下,出现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趋势。虽然有批评者指出其对资本(或财富,在该书中“资本”和“财富”这两个词经常被他替换使用)的定义存在问题,但在学术研究中,概念工具仅仅是研究的起点,重点是其研究逻辑是否存在问题,研究方法是否可靠,研究结论是否论证充分,以及研究的对策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样就引出了该书的另一个问题——其研究的对策建议“管太宽”。

  财富再分配的法国式解决思路

  如果托马斯·皮克提只将自己的研究限制在经济学中,绝对不会招致这样多充满意识形态的非学术批判,同时在面对来自政治学的批判时也不会显得那么幼稚可笑。

  托马斯.皮克提在进行了充分的经济学研究后,在对策建议这一部分却提出了一个近乎完全政治性的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高达2%的财富年税和可累进到80%的所得税的混合征收,来有效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这个建议具有典型的“法国浪漫主义”特征。不过考虑到生活在“空想社会主义”圣地的法国学者一贯的研究特点:研究的起点、过程,甚至结论都是高度精确化和科学化的,但在给出对策建议的时候几乎从来不考虑“可行性”问题。反正建议他们是给了,至于做不做得到,那就不是他们学者费心的事情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看法国历史或报刊,其“不靠谱”的品性是国民性的)。

  即使不考虑这个对策建议在国际政治上的可行性,其对一国经济体系的运行也是破坏性的。即便是在奉行“民主社会主义”北欧福利国家,其再分配水平也远低于其设想(当然再分配到达一个什么样的节点就会开始破坏经济正常运转,这个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此外,到底这种再分配能否体现社会公平,则是一个更有争议的问题。毕竟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导致财富差距的原因实在是过于繁复了,“任何形式的再分配都有可能是对‘付出更多者’的不公平”,只要这种可能性存在一天,再分配政策就会存在争议,更毋论托马斯·皮克提所提出的对策。这种政治学介入严重地动摇了该书的学术可靠性。

  对托马斯·皮克提研究的最有力的挑战是来自对其研究中数据的纰漏和含糊的数据加工方法的批判。

  为了解决分裂的中世纪统计造成的国际间比较困难,托马斯·皮克提创造了用各国在该时期用地方性货币计算的财富除以其当时的国民收入来进行比较的方式。这是他的研究的一大重要创新,但由于其在数据加工过程中的不严谨和对加工方法的含糊其词,也使这些数据成为了攻击他的软肋。目前对其数据使用上的问题,主要的批评可分为:明显的数据转化错误、数据和其支撑的论点相关性低,及对数据的错误解释。事实上,这些数据的纰漏,并不足以推翻托马斯.皮克提的核心结论,但所产生的影响却是相当恶劣的。同思辨性的理论批判不同,数据的错误是直指研究的可靠性。在遭到思辨性批判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各种讨论,但出现数据的纰漏,那就是明白的“犯错误”。

  说点题外话,托马斯·皮克提的事例也在警醒我们这些旁观的研究者:第一,能有关注度是好事情,但千万不要为此选择一个哗众取宠的题目,不然在最初的轰动之后,面对随之而来批评会非常无力,甚至会因此使受众怀疑自己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第二,对于研究的态度必须严谨认真,尤其在各种数据的处理上,任何形式的纰漏都有可能成为动摇研究成果的砾石,进而影响自己来之不易的科研信誉。

  总的来说,托马斯·皮克提的这一研究,得益于其宽阔的时间跨度和历史性的实证分析,在任何层面上都具有成为“财富分配”领域经典著作的资本。尤其在当今追求实效的情况下,能够拿出这种长时间跨度,且用当今学界通行的、可靠性较高的实证研究方法论的著作,其作者对学术研究的执著是值得褒扬和学习的。虽然该书存在着一定的“名不符实”和一些小的纰漏和不严谨,但对于对财富分配感兴趣的学者和公众不失为一部充满启发和独到见解的著作。

  作者分别任职于厦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

  黄冠 陈宇峰/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