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向南

  那一年,我来到南方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的霁虹桥,两千多年来,这段道路没有什么变化,就连地名都没有变。“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这首东汉永平12年(公元69年)所作的歌谣中,博南山、兰津渡、澜沧江就在我们的眼前。无论是李白的“蜀道难”,还是屈原的“路漫漫”,仿佛都在博南山上的春天里清晰铿锵,巨大苍茫的感受逼近了人,使人的心开阔又黯然。至于关山难越,不过是岁月的小小把戏,从古道上空飞过去的飞机渐渐远去,正像江河季节的前行。

  公元前二世纪,大汉使者张骞到达了大夏国(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在这个从来没有和中国来往过的遥远国度,张骞意外地发现了来自巴蜀的布和邛崃的竹杖,这是一个足以让大汉帝国惊奇的发现,在汉武大帝的眼皮底下,一条不为人知的商道竟然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时间。早在战国时期,蜀地的商人便赶着马帮,循着云水迢迢的崎岖山道“度博南,越兰津”来到哀牢地(今保山)与印度商人从事贸易;或者继续西行至伊洛瓦底江上游,再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阿萨姆,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谷进入印度平原,开辟出被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依托着这条古道,公元七世纪,在云南苍山脚下的大理开始举办一场商贸与文化交流的盛会,这个被称为“三月街”的盛会一直到今天仍在举办。大理西达印缅、南通老泰、东联中原,北至青藏,“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地理决定了历史,历史选择了大理,来自南亚、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各地的商品汇聚于此,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最早的“南博会”。

  这条商道延续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一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滇缅、中印两条公路的修通。两千多年的时光流逝,中国与南亚的商贸往来从未停止,秉承着古丝路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昆明举办的中国-南亚博览会延续着千年的历史,把这条古老的商道推向了新的高度。正因为深厚的底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桥头堡”战略的推进,云南与南亚各国的联系必将日趋紧密,古老的马帮被汽车、火车、飞机取代,但各国人民的友谊与交流的精神仍将延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