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 醉美村寨

  云南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

  几年来,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省民委积极探索出一条成效显著的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之路。《云南画报·人文旅游》计划从本期开始,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进行系列报道,集中展示这些村寨的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

  云南画报:什么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赵立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蕴藏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在村寨风貌环境、民居建筑式样、产业结构,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反映了各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云南画报: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意义?

  赵立雄: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丰富多彩的村寨文化,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对于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守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与全省、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画报:目前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进展情况如何?

  赵立雄: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提出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在省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09—2014年,云南省民委共安排资金27700万元,实施了275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使每个世居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特色村寨,深受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成为我省民族工作的又一亮点。2009—2012年实施的64个民族特色村寨,已全部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其中41个村被国家民委纳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名单》,今年将予以命名挂牌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云南画报:我省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赵立雄:一是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政策,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改善民生、发展特色旅游相结合,把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相结合,纳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强化政策支持。省政府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调研,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富民强村、弘扬民族文化、转变发展方式、和谐民族关系的美丽幸福工程。二是规划引导。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列为《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的56个工程之一,明确任务责任,落实资金项目。根据国家民委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纲要,联合财政、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对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行规划研究。要求每一个申报的村寨都编制建设规划。形成国家有宏观政策规划,省有总体发展规划,村有建设实施规划的格局。三是规范建设。按照明确责任、提高效率的要求,建立“县级审批,州市审核,省级备案”的工作机制,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和实施项目由县级评审和确定,报州市审核后实施。通过州市审核后的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从云南民族发展资金管理系统上报省级备案,省级适时对规划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和抽查验收。四是形成合力。省民委主动联合协调财政、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以规划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方式,积极协调各方资金投入。同时,通过每年的民族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特色村寨建设现场会议等,总结和交流经验,使各级各部门达成共识,形成了省政府统一部署,省民委牵头推进,省级相关部门配合,各地政府积极实施的良好局面。五是群众参与。在建设过程中,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群众为特色村寨建设出谋划策、投工投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提高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降低了建设成本,发挥了资金最大效益,达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基层组织能力共同提高的效果,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潜力的内因与政府推动建设的外因相互促进。

  云南画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取得了什么成效?

  赵立雄:一是保护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按照“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文明生活要求”的原则,实施保护项目的民族村寨传统民居比例均达到90%以上。例如,丽江市玉龙县玉湖村以保护特色建筑为重点,在保持村寨传统格调和民居特色的基础上,就地取材,用传统冰川石进行墙体改造,铺设石子路,建设了村寨历史文化展馆等一批公共设施,使全村民居都保持独特的地域格调和民族特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丽江旅游的新景点。二是培育壮大了一批民族特色产业。各特色村寨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基本形成了1-2项民族特色产业,民族传统产业、技艺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例如,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小街子村,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开办农家乐,开发出“住藏家驿站、品藏家美食、看藏民歌舞、体验高原风光和民族宗教文化之旅”的乡村旅游模式,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致富典型。三是抢救和保护了一批传统民族文化。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支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使大部分特色村寨都有民族文化传承人,有业余文艺队伍及活动场所,有民族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表演,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例如,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村,实施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后,村寨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产业得到发展,群众热情高涨,组建了“老达保雅厄艺术团”,群众自创300余首拉祜民歌,唱上了中央电视台,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风采。201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新农村”之一。四是进一步改善和保障了民生。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大力改善民生,实施人畜饮水,一池三改等项目,绿化、美化、亮化中心街道,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感得到较大提高。五是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在建设过程中,要求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村寨、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营造了团结、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通过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坚持以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为载体,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镇,成为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美丽云南的窗口。

  云南画报: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赵立雄: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部署要求,我省确定实施“示范区建设百乡千村万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15年在全省建成350个“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美在民生、美在幸福”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和省旅发委共同打造15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

  景洪市曼春满村 孔雀尾翎 花园之寨

  文/李雨霖 图/李雨霖 刘世阳

  曾经,橄榄坝几乎与西双版纳一样有名,更同这里有一个曾经是历代召片领的游玩花园的傣族村寨有关,这座村寨就是曼春满。

  曼春满是一座佛光普照、风景秀丽的村寨,蜚声中外的曼春满中心佛寺所在地,该佛寺是西双版纳历史最为悠久的寺院之一,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曼春满意为“花园寨”,因过去土司曾把曼春满定为栽花寨而得名,村内椰子树、槟榔树、芒果树、牛肚子果、乡球果等热带果树、植物、花卉繁密茂盛,馥郁葱茏,香气四溢。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曼春满和附近5个村寨一起被统合为“傣族园”。从傣族园大门走进曼春满村,浓郁的热带情调扑面而来。贝叶棕、椰子树和花卉随处可见,一年到头都葱葱绿绿。树林掩映间,是传统别致的傣家竹楼,一家一栋,错落有致。登高远眺,澜沧江似一条银练自西向东奔泻而下.绕寨缓缓舒展而去。俯瞰村内,绿荫掩映,纯朴壮丽。数百座竹楼和众多的佛寺佛塔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各种热带林木之中,随绿风椰影静静地徜徉。那份清新,那份空灵,那份愉悦,常常令人惊讶。

  如果说西双版纳的神秘、美丽,是造物主对这块北回归线上最后一片绿洲的莫大恩赐,那么西双版纳傣族园内像曼春满这样的大片自然生态村寨能够得以完整地保护下来,则得益于这里的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眷恋与执著,得益于他们深植于血液与灵魂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友香在曼春满村岩香家中这样留言:“我喜欢这里优雅、安静的环境啦!使我每天都睡得很香,以后有机会,我真想再回来。”美国人类学博士高美娜小姐这样评价:曼春满是西双版纳最美丽的寨子,我刚来时最担心的是这里也会象一些景点那样,过几年后,再也见不到干栏式建筑。其实,在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傣族园是做得最棒的。

  如果说竹楼是傣家人的生活居所,佛寺则是傣家人灵魂的栖息地。佛经记载曼春满佛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有1400多年的历史。佛寺中间有四根很粗的圆柱,据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佛寺里屹立着一座金身佛塔,称为曼春满金塔。这座塔由1座主塔和4座子塔组合而成。塔尖有风铃杆系有铜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日光洒下更是金光闪耀,令人目眩。走进佛寺,只想静静驻足于此,生怕多出一分搅扰,乱了方寸。

  随着旅游的发展,曼春满的村民们开发自己的特色产品,走旅游发家致富的道路。曼春满寨118户农户中,常年从事民族民俗旅游的有30多户。每逢黄金周,家家户户便加入到节日旅游接待服务中,集傣味餐饮、住宿、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傣家乐”越来越多。而古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锦、慢轮制陶、贝叶经等都成为了游客钟爱的纪念品,民族旅游产业生机勃勃。

  “到西双版纳不到橄榄坝,等于没来西双版纳;而到了橄榄坝不到曼春满,等于没到橄榄坝。”这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导游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链接:

  作为西双版纳傣族园的组成部分,曼春满村在傣族园的“公司+农户”模式中飞速发展,已成为云南著名的民族旅游特色村。村民维修新建傣家杆栏式建筑都能得到傣族园公司的补助,公司鼓励农户从事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2013年被列为云南省民族特色旅游村寨,重点建设“非遗”文化制作坊和展示区,村寨道路扩建和绿化等项目。

  云龙县诺邓村 千年盐井 火腿飘香

  文/李雨霖 图/孙沁南

  雨季,诺邓村旁的诺水显得有些浑浊,水量也大了不少,奔腾着从形似狮象的两山之间注入沘江。沘江水在这里绕出了一个“S”型的湾子,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案的天然地貌奇观。在“天然太极图”当中,北部的庄坪坝子和南部的连井坪坝子组成两个鱼形图案,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在这个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地,必有不凡,诺邓的传说随着盐和因盐而生的火腿开始传遍四方。

  诺邓很早就成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但一直声名不彰,但随着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这个古村中微不足道的火腿却飘香四海,突然之间人们发现在火腿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生命的古村落。诺邓盐井的开发始于公元前110年,公元863年成书的《蛮书》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1151年过去了,村名依然未变。明初,在诺邓设五井盐课提举司,“专理盐课”,工商业兴盛一时,东通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成为滇西北商业中心之一。村中常住户达400多户,近3000人,另有商、工、艺等数千流动人口。现在的诺邓人祖上大多是明代从各省来的移民,他们和当地的各族不断交流融合,最后被融化为白族,同时也保留了许多汉文化的特点。

  随着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这个古村中微不足道的火腿却飘香四海,突然之间人们发现在火腿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生命的古村落。

  盐是诺邓的灵魂。两千多年来,盐支撑着诺邓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流淌于云岭山脉中的沘江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盐矿,自古以来就是滇西和滇西北最大的盐业中心。在交通不便的三江并流区域内,广大人民的生活就依靠这一个个盐井,而盐井自然也成为经济、文化发达的所在。居住在盐井的人自称为“井上人”,以有别于“山里人”。“井上人”从事的是工商业,即使是一般的工人,也比“山里人”的收入多,所以在诺邓,见不到茅房,全是清一色的瓦房;“井上人”不种田,马帮驮出去的是盐,驮回来的是大米;“井上人”唯有读书高,所以在诺邓有文庙、武庙和书院,出了“二进士、五举人、贡爷五十八、秀才四百零”;“井上人”追求精神上的信仰,于是诺邓的祠堂、庙宇超过40座。这一切放到通都大邑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边地山村来说,应该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村里的居民建筑都是“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建筑。至今还有元、明、清代的建筑院落90多个,民国后的建筑院落60多个,以及寺庙、祠堂、牌坊等20多处。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叠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诺邓的民居建筑物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绘有图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显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

  诺邓火腿是云南除宣威火腿、鹤庆圆腿之外的三大名腿之一,早在清代就经“南方丝绸之路”出口缅甸、印度等国家。其制作方法独特,先要用松毛将猪皮烤黄后,浸渍在卤水中,腌制3至5天,捞出晾至微干,喷抹上白酒、盐、红曲、硝、草果粉等,挂于通风处晾10多天,再喷抹酒、盐一次,再用白纸糊严,抹上草灰或石灰,再包一层白纸,最后埋入地窖,一二个月后即为成品。用诺邓火腿烹制的菜肴有几十种之多,皆色香味美。最简单明了的如火腿荷包蛋,在煎得半熟的鸡蛋上放上一片肥瘦相间的诺邓火腿,反转再煎至火腿熟即成,外焦里嫩,色泽金黄,香气沁脾。复杂点的如烧火腿,将煮至熟而不烂的火腿捞出去皮,穿在铁叉上在粟炭火盆上烧烤,边烤边用鸡毛刷蘸鸡蛋清与蚕豆粉调成的糊于其表面,烤呈黄色后再刷,如此三遍,然后将烤黄的火腿切成片码盘。三番五次的烤、切,皮酥脆,肉肥而不腻,味鲜香浓郁,入口化渣。

  千年依旧,诺邓人就这样生存着,打造出一个繁荣昌盛的诺邓村,过起了“井上人”的生活。直到二十世纪的后半期,现代工业文明冲垮传统手工业的时候,两千多年的诺邓井就这样封闭了,卤水依然在流淌,淹没了井口。但古村的价值终究不会没埋没,作为云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民族文化传统村落之一,诺邓也将和她的火腿一起,飘香世界。

  链接:

  2013年诺邓村被列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试点,结合云龙县对诺邓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确定了三类建设内容,即特色民居保护与修善、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特色产业培育。对天然太极的损毁河道进行了修复,加固了沿岸居住农户的防洪挡墙,并在S形的河道旁修建步行游道。在诺邓千年白族古村的旅游开发上,实施了果朗桥的维修、进村公路修建、村中游道建设、孔庙等文物古迹修复、古盐井修复、古戏台复建、古民居保护等工程项目。利用30万滚动式资金扶持有一定规模的民族特色餐饮综合服务农家乐5户。经过试点建设,诺邓古村村容村貌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有效推动了古村的保护与开发。

  石屏县郑营村 古风文韵 烟雨江南

  文/何新元 图/何新闻 张恒钊

  在云南众多的古村镇里,郑营绝对算得上是个另类,这里既不是交通要道,也没有可以让人一夜暴富的矿藏,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伟烈丰功。但郑营却是云南最符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村落,有的是“耕读家风”的沉淀,“妫水长流”的底蕴。郑营人来自杏花烟雨的江南,把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播撒在滇南赤瑞湖畔,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着对遥远故乡的记忆。祠堂、书肆、庭院、街巷,处处透着江南的婉约与细腻,而郑营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铭刻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烙印。

  郑营村后的笔架山并不高,山坡上生长着茂密的柏树林,苍翠的柏林掩映着小村,空气中散发着柏叶的清香;郑营的水也不宽广,小小的赤瑞湖被分割成鱼塘,不时可见鱼儿在跃起。原产于江南的大闸蟹,来到这个宛若江南的边地,同样也异常适应,很快就生长起来,已是谷熟蟹黄的季节,沉甸甸的稻穗为郑营人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从他们洋溢的笑容就可以看出又是一个好年成。

  村子中有三条街,九条巷,三街呈东西向横贯于村前、村中和村后;九巷呈南北向纵穿于村中,三街九巷如经纬交织,把一幢幢民居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村中的正街是一条长约700米,宽3-5米的由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将村子划为上下两半。漫步其上,随处可见文人雅士的匾联和提字,保存完好的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家大宅、司马第等分布其旁。斑驳的土墙,深深的车辙印,褪去了色彩的朱门,腐朽的花窗,给人以沧桑的感觉,需要用一种穿越了时空的眼光来透视,来联想曾经有过的辉煌。

  郑营是一个仅有2000人的小村,以姓为村名,自然村中以郑氏居多,占了30%的人口。村里的老人对我们说,明朝洪武年间,明军平滇后,就地驻扎,巩固边防,军户纷纷落籍云南各地。在石屏宝秀镇赤瑞湖畔,设立了九冲十二营盘,郑营始祖郑太武,原籍浙江金华,随军入滇后,选择宝秀坝赤瑞湖南岸山麓定居,之后陆续有武姓、陈姓、李姓等27姓迁入聚居,各姓自立宗祠,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郑营。

  陈家是郑营的第二大家族,占人口的25%。清朝末年,陈家出了五兄弟,其中最有成就的是老二陈钧。陈钧,字鹤亭,清光绪癸卯(1903年)年进士,历任湖北天门县令、个碧石(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总理、云南财政司司长、盐运司长、黎元洪总统府秘书长、个旧锡务公司经理、蒙自道尹等职。陈鹤亭先生在近代被称为理财能手,修铁路、护国战争,都靠他筹集资金;个旧锡矿,从亏损200万元到盈利500万元,在他的手上不过3年时间。至于为村里修桥铺路、疏通河道、兴建学校等等,体现的只是一片爱乡之情。从前清进士到民国著名的政治家,从八股文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我们无从查考陈先生的心路历程,郑营村里的青石板路,或者是牵动着滇南经济发展的个碧石铁路,也许能够说明些什么?

  作为多年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陈鹤亭先生,功成名就以后,追求的却是“妫水长流,裘锦百世”。1925年他主持建造的陈氏宗祠,占地面积达1240平方米,雄伟庄严,牌坊式祠门,沿中轴线而进,依次建有石桥、莲池、中殿、正殿。两侧还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门窗全部为木结构,雕刻着花鸟虫鱼,饰以色彩,十分美仑美奂。陈家世居的大宅,占地广阔,三进院落,每个院落自成体系,都是典型五天井的走马转角楼,但二楼又都有通道相连;堂屋的格扇门,刻有各种花卉,栩栩如生,极为传神。宅院内部空间的组合按男女长幼尊卑贵贱而决定,使人感受到儒家文化浓厚的熏陶氛围、道德礼仪规范的严格约束和宗法制度的等级森严。

  雕梁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陈氏家族的后人也早已搬出了深宅大院。但郑营的石板路、陈氏宗祠,还有那条仍在营运的米轨铁路,让我们记住了陈鹤亭的大名。陈氏宗祠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让每一个游客在这里缅怀古今。更重要的是这个2000多人的小村里蕴含着从明初到现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水利农耕、民风民俗等很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推开那一扇扇积满尘灰、色彩斑驳的木门,都能发掘到历史的某一片段。

  链接:

  郑营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郑营历史文化名村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合理编制村庄规划,坚持建设标准、注重质量,将“美丽家园”建设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特色旅游村打造结合起来,着力将郑营村打造成具有借鉴意义的示范样板工程。内容包括特色民居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培植、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民族特色旅游人才培养、美丽家园新村建设和民族特色示范村户建设等七项,投资总额为275万元。具体对陈氏宗祠、郑氏宗祠、武氏宗祠三座大宗祠及部分民居建筑进行保护维修;新建民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古榕潭(龙井)及周边环境,把郑营打造为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及供游客游览、休闲中心;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新建入村道路、增设旅游厕所、停车场、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水电通讯道路、给排水、消防系统等项目配套工程。扶持大闸蟹养殖等产业;开展各类人才培训3期,培养农家乐经营、管理、服务人员。

  金平县标水岩村 飞瀑流云 蝴蝶蹁跹

  文图/李雨霖

  在红河州金平县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深处,有一片小小的台地,四围的山峦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从南面的缺口望出去,远方的山在云中时隐时现,那里是另一个国家越南。把视线转回到台地上的小村标水岩,70多户哈尼族人家世居于此,他们的田野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一部分;而村子后面山峦上奔泻而下的瀑布,在森林中恣意流淌,在云南瀑布往往被称为标水岩,于是村寨因瀑布而得名。

  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梯田、森林、瀑布和蓝天白云构成了世界的主体,中间明黄色的哈尼风格建筑被绿色的芭蕉环绕着,格外靓丽。当我远远望见这个村寨时,禁不住惊叹一声。我们是追寻蝴蝶来到这里,这是一个蝴蝶展翅蹁跹花丛的季节,春末夏初,标水岩村所在的金平县马鞍底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蝴蝶之会。设想一下,穿越云雾,过河入林,突然车窗前蝴蝶飞舞,甚至整个挡风玻璃全部被成千上万漫天飞舞的蝴蝶笼罩,各种色彩的蝴蝶迅速主宰整个世界,天地顿时一片斑斓,游人身置其中,如同走入梦境——这是童话还是现实?

  可惜今年来晚了一点,蝴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循着蝴蝶飞舞的路线,驾车穿行在山林间,就这样怀着下一个地点可能蝴蝶更多的念头,发现了标水岩。从前的标水岩村,村里是金平县独具特色的哈尼族“蘑菇房”,因屋顶形似蘑菇立于森林中而得名。它的屋基呈长方形,墙基用石料砌成,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茅草或稻草盖成四斜面。其特点是正脊短,屋面坡度较大,易散水,屋内常年温暖,易储粮。

  在大门头多饰以驱邪物,木刀或象征勇敢刚强的兽角。从外观看好似朵朵蘑菇立于山中,简朴古拙,与自然融为一体,哈尼族特色鲜明。随着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古老的土掌房已经消失,好在新建的房屋仍然保持着哈尼建筑“蘑菇房”的特点,茅草顶,宽大的平台,房身也用了土黄色的涂料,远远看去,依旧风景如画。建成后的标水岩民俗文化村将成为具有“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的哈尼民俗文化村,更是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穿过村寨,奔着引人注目的130多米高的大瀑布而去。从远处看,瀑布不是垂直而下,似乎呈70度角,黑色的岩石与白色的激流侧卧在森林中,从山巅一直到山脚。瀑布的水沿着一条小河,一直流淌到村里,让整个路面都薄薄地淹上一层,顺着斜坡,仿佛瀑布扔在缓缓延伸。村后是一片平整的草坪,面积不算太小,几头水牛慵懒地爬在那里,享受着下午的阳光。

  越过草坪,瀑布就在面前了。这时的瀑布恢复了垂直而下的面目,如珠帘垂壁;斜里侧观,似白链当空舞;向下俯视,像飞龙入水;抬头仰望,犹仙女散花。四季清脆的水流从瀑顶的原始森林中突然奔出,訇然而下。那不顾一切腾跃的执着,卷起的雾露弥漫在空中。瀑下的深潭,清澈见底,可惜时间有限,不然一定要下去游上一把。

  告别这个在追寻蝴蝶的路上发现的小村,突然发现这里才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今年的蝴蝶都已离去,明年也许还会再来,到时应该在这个小村住上一晚,听着那永不停歇的水声,和梯田里的蛙鸣。

  链接:

  标水岩民俗文化村是“中国.红河蝴蝶谷”规划建设的核心区,建设面积45776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面积9296平方米,道路占地面积10440平方米,绿化占地面积26040平方米。标水岩民俗文化村建设哈尼族蘑菇房70户,其中小户型62户,大户型8户。标水岩民俗文化村建设内容包含民居,道路,强电、弱电、通信设施,灯光、绿化,景观广场,停车场,村活动室,入村标志性大门,给水,水景沟,观景池,橡胶坝,排污设施,附属工程等,预计投资3485.68万元。标水岩民俗文化村将建设成为水景特色,引入河流环绕村庄,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整体功能融入其中,以展示哈尼族民居建筑风格,体现哈尼族农耕文化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庄。

  兰坪县罗古箐村 密林深处 情人欢歌

  文图/罗金合

  云南省怒江、大理、丽江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有一块神奇的土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罗古箐。这里聚居着普米族、白族、傈僳族、彝族和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文化习俗多姿多彩,水草肥美,牛羊满山,气候宜人,适合夏天避暑。在三江并流地区构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走进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德胜村委会罗古箐村民小组,一间间漂亮的普米族特色的楼房掩映在雾气中,让村子更添几分秀气,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坐落在罗古箐省级风景名胜区入口处的罗古箐村,紧邻云南众山之祖老君山,海拔2700米左右,村子的四周森林密布、草甸相连、溪流环绕。每当鲜花盛开的季节,村寨就如诗如画般的掩映在绿树花海中,牛羊等牲畜惬意的游走在大自然里,美不胜收。居住在罗古箐村的普米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热情奔放,爱跳锅庄,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奇异独特,特色饮食丰富。

  村寨周边的罗古箐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情人坝、大羊场高山草甸、罗古箐丹霞石林三个片区组成。情人坝是一个高山草甸,背靠老君山,平均海拔近3000米。草甸呈东西走向,绵延几公里,南北宽约两三百米,四周都被茂密的森林包围着。山坡上,正盛开着火红绚烂的杜鹃花。草甸的东头边沿,高高地耸立着两棵巨大的杉树,这是情人坝有名的情人树。它们根部的枝干相距不过1米多,遒劲的树根相互盘绕,深深地扎进泥土里。它们上部的枝干、树冠相依相偎,完全融在了一起,已分不清彼此。

  情人坝是普米族少男少女们每年五月端午节欢聚的地方,每当节日,来自四面八方普米山寨的少男少女在这里对歌跳舞,谈情说爱,很多青年男女在这里相识、相爱并最终结成伴侣。

  “情人节”的高潮在夜晚。山上村边和空旷的地方都燃起堆堆篝火,火堆旁聚满了因酒微醉的张张兴奋通红的脸。普米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生产劳动生活的各种场景都有不同的歌舞来表现,乐手弹响了手中的“比拍”,吹起了芦笙、笛子或树叶“比朴搓”、“缥蹉”,和着乐声与羊皮鼓点男女围成弧形或圆圈,边舞边歌,喜悦欢腾。毗领的各族群众也喜爱普米舞蹈,可以在舞圈中看到其它民族也跟舞且极为熟练。唱哑了嗓子跳渴了口的人暂时离开舞圈喝口自酿的黄酒便又加入舞蹈之中,在酒和热舞的气氛中人们兴奋的情绪一次次地达到高潮,歌声、乐声、笑声、叫声从各处升腾而起。这时候可以听到在山林中,箐沟里一阵阵呼唤情人的叫声和情人对唱的情歌。篝火旁不时有一对对的情人悄悄离开火堆走进山林,也有对对情侣从山林走出加入舞蹈的行列。

  最美的风景还在景区内,大羊场高山草甸溪流潺潺,牛羊成群,花开遍野。罗古箐丹霞石景更是天下一绝,在密林里突兀的红石头,有的象佛,有的象人,有的象鸟,有的象宝剑直刺苍穹,有的象金钟倒扣,有的象神龟探海,有的象猴王巡山,有的象仙翁醉酒。

  目前罗古箐村已通柏油路,具有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是开展生态、摄影、民族文化寻访、度假休闲等旅游活动的好去处。

  链接:

  罗古箐是兰坪县通甸镇德胜村的自然村之一,也是兰坪县普米族聚居规模最大的自然村之一,该村普米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2013年,云南省民委正式将兰坪县罗古箐村确定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通过政府的资金扶持和项目推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鼓励当地村民自觉传承、保护普米族传统文化,逐步恢复“搓蹉舞”等普米族传统文化活动。在加强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不断加强邻里间感情沟通交流,有效增强全体村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为罗古箐村找到一条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的新路子。

  隆阳区赧浒村 一泓碧泉 万亩花开

  文图/何新闻

  保山潞江坝,怒江大桥如长龙般向西南蜿蜒而去,隐于云遮雾罩的高黎贡山深处。美丽丰饶的潞江坝如同戴在怒江上的戒指一样耀眼夺目,而灵秀的赧浒村,无疑是镶嵌在这枚戒指上的一颗钻石。

  出怒江大桥,沿六曼公路往北五公里,就是赧浒村。重新修建的六(库)曼(海桥)二级公路路况良好,据说现在从潞江坝驱车前往怒江州首府六库,仅需90分钟。这条大道已经成为高黎贡山旅游的优质大通道,而赧浒村,就位于大道的西侧。

  赧浒是一个傣族聚居的自然村,在傣语中,“赧”意味着多水。在怒江峡谷南段,尽管海拔3000余米的高黎贡山雨水丰沛,植被葱茏,但峡谷深处却因地处雨影区而呈现出干热河谷的气候特征,常年干燥炎热。令人惊奇的是,赧浒村却因一泓巨泉的存在而堪称“干热河谷水世界”。这座高黎贡山下的传统傣族村落依山坐落,景色秀丽,现在已经是滇西有名的民族特色生态旅游村,每年远道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赧浒隶属于潞江镇莫卡行政村,国土面积2591.75亩,海拔90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甘蔗、水稻、龙眼、荔枝、香料烟等农作物,全村有农户109户,人口426人,耕地1450.75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05元。2013年以来,随着赧浒被云南省民委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村落传统风貌不但得到更为良好的保护,其自然生态、民俗特色也在规划中得到凸显并逐步实施,一个融古老传统与现代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寨子,正在高黎贡山下散发出迷人魅力。

  赧浒生态环境良好,周边农田果园环绕,种植大量荔枝、龙眼、芒果、火龙果等热带水果。盛夏时节,走进村内,你会惊奇的发现,挂满枝头的龙眼几乎能遮住民居半面土墙,而城里价格不菲的火龙果,就在路边触手可及,火龙果正当其时,果实在夕阳下火红夺目,时值周末,游人如织,村里人来人往,居然熟视无睹。赧浒背靠大山,白龙潭是高黎贡山的恩赐,这个巨大的冷泉常年清泉喷涌,永不枯竭。龙潭附近现在是一个巨型生态公园,亭台楼榭,掩映在高大苍翠的榕树下;小桥流水上,几名傣家少女款款走过,笑语欢声。这是自然与人文共同勾勒出的风景画卷。

  赧浒至今仍保持着特有的傣族生活习俗。每逢傣族重大节日如泼水节、关门节等,这里的赶摆、泼水、赕佛等民俗文化活动热闹非凡,吸引八方来客。

  按照少数民族特色村建设规划,赧浒将建设成民族特色鲜明、资源有效开发利用、配套设施完善、服务质量良好的集文化、自然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傣族特色旅游村寨。整个村落的傣家风貌将更为鲜明,傣族旅游产品(特色手工艺)如织锦、织布、刺绣、竹编等将成为亮点。值得一提的是,赧浒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本地小锅烧酒、特色小吃也会让游客大快朵颐。

  赧浒所处的怒江河谷地区,是云南乃至国内最大的咖啡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潞江小粒咖啡闻名遐迩。在赧浒附近,咖啡园在山坡台地上密密层层,郁郁葱葱。许多人喝过咖啡,但估计没见过咖啡树,或许见过咖啡树,但不一定赏过咖啡花。而在赧浒周边,当6月万亩咖啡花开,地里一片银白,这绝对是多数人从未见过的景致。

  来赧浒,绝不能错过美食。赧浒傣家美味,甚至香飘昆明,太多自驾前往腾冲、芒市的游客不惜在此停留,也许只为一品傣家烤鱼。赧浒的正宗傣味美食不仅品种丰富,而且生态。保山人周末自驾去赧浒吃饭休闲,早已蔚然成风。

  在高黎贡壮丽山河之间,赧浒寨子原本籍籍无名。但自然赋予的生态禀赋,再加上用心着力的规划开发,使赧浒在众多村寨中脱颖而出只是时间问题。可以想见,只需假以时日,赧浒这颗镶嵌在怒江指环上的绿色钻石,还将被高黎贡雨露滋润得更加温润、耀眼。

  链接:

  2013年,保山市隆阳区赧浒村被列为云南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试点,项目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一)特色民居改造工程。以特色民居风貌改造及创建示范户、民居土墙加固维修、民居墙体美化为主要内容。(二)特色产业培育工程。以旅游产品(特色手工艺)和旅游服务、生态观光采摘园、特色养殖园建设为主要内容。(三)民族文化传承工程。以建设集展示、休闲娱乐和民族特色旅游商品交易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建设民族民间业余文艺队伍及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文化活动器材和演艺品购置及民族文物收集;佛塔、奘房建设为主要内容。

  策划: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云南画报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