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
- 来源:宠物世界•狗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纽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7 10:05
1964年,英国人为这片土地起名为“纽约”,非裔美国人的大量涌入形成了以自由、开放为格调的城市风格。华尔街、联合国总部,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都聚集于此。人们贴切地称呼她为——世界之城。
这座城市承载了动物的明日与未来
纽约并不只有华尔街“喂养”出的金融大鳄,这里还矗立着一座承载着动物们最后一丝希望的世外桃源。
1895年,纽约布朗克斯公园,一片荒废的土地变成一座融汇了诸多科学家希望的园地,各种动物从世界四面八方汇集于此,一场像诺亚方舟一样的救世之旅拉开了帷幕。这个计划由当时的纽约动物协会发起,其目的在于创建一个集教育、科研、保护于一身的动物科研保护园区。这一计划在诸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4年就成为了现实,于1899年11月8日对世人开放。当时,这座以布朗克斯公园命名的动物园中拥有22个展区,共有动物843只。
今天,布朗克斯动物园已经发展为占地约100万平方米,拥有522个物种,4500只动物的全球知名动物园。其中包含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例如中国的濒危物种扬子鳄。1993年,原纽约动物协会更名为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这预示着布朗克斯动物园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成为美国最大的都市野生动物保护基地。
不止是动物园
布朗克斯动物园的背后,有着庞大的专家团队,支撑这一伟大的野生动物保护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在这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共拥有600多名员工,以及GIS、教育以及野外兽医等方面先进的设施。除此之外,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纽约还管理着包括中央公园动物园、景观公园动物园、皇后区动物园及纽约水族馆4个动物园,约1000多名员工。可以说,这是一个全球最大最有成就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之一。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脚步并没有止于美国纽约,在成立之后的日子里,学会将致力于保护全球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及北美洲的64个国家开展工作。今天,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全世界有3000多名员工。开启的国际保护项目中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涵盖科学和探险专家、培训和能力建设专家、生命景观专家和GIS试验室专家、野外兽医专家和保护教育专家等。
希望之光
●乔治·夏勒
1933年生于德国柏林,野外保护生物学家、作家,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首席科学家,曾担任科学与探险部副主席。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乔治·夏勒博士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野外生物学家,对于许多大型濒危物种,如大猩猩、非洲狮进行先锋性研究。他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荒野,是诸多长期研究项目的开创者,揭示了许多保护问题,对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影响至深。
他写的《最后的熊猫》一书曾为众多中国读者所熟知,成为他们心中对野生动物关注和保护意识的最初启蒙。他是第一个研究大熊猫的外国专家。他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羌塘的外国专家。
他是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的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
●解焱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主任,国际动物学会秘书长。198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学士,1994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系硕士,2000年中科院动物所生态学博士毕业。
●伊丽莎白·贝内特
她获得剑桥大学马来半岛灵长类生态学博士学位,曾在马来西亚及其所属沙捞越工作达18年之久。
纽约与中国的距离
从纽约到北京,飞机需要飞行大概12000千米的距离。对于普罗大众,对方的都市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关系也几乎为零。
乔治·夏勒 城市纽带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中国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乔治·夏勒博士受邀代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进入中国,在四川和羌塘开展大熊猫与高原有蹄类的研究保护工作,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他将深奥的科学研究、公众交流、政府合作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及其现状告知世人,并协助多个国家的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正是这一次跨国之旅让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全球项目在中国燃起火种,于1996年在上海正式建立了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办公室,以老虎和藏羚羊为代表性物种,构建在中国的项目。到现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工作框架,开展了西部保护项目、跨国界的东北虎保护项目、两栖爬行动物项目、野生动物贸易项目以及教育项目。范围涵盖了关键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公众意识和环境教育、野生动物贸易调查,以及景观水平的规划。
改变中国
●西部项目
在中国的西部,生活着众多特有而濒危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盘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还有北山羊、岩羊、白唇鹿、雪豹、藏狐、猞猁等物种。然而,这片土地正面临着发展和转变。公路正在向偏远的山谷延伸,游牧民驱赶着家畜在曾经的无人区定居。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人类活动,政府政策也影响和改变着土地的传统利用模式。
为了这片珍贵而神奇的土地,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成立了中国西部保护项目。选择一些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作为关键物种,针对其种群和栖息地现状进行研究和评估,分析它们的致危因素以及与当地社区发展之间的冲突,探索消除这些冲突的方式,使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共同和谐发展。
●羌塘的景观生态系统
1985年,乔治·夏勒博士代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和当地研究机构合作,开始了对羌塘野生动物的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持续进行,藏羚羊作为关键物种在该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和重要性也逐步展现出来。1993年,中国建立了羌塘自然保护区,并于2000年将其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它的面积达3000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在将近20年时间内,当地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反偷猎和保护宣教工作,效果显著,局部区域的大型哺乳动物数量开始恢复。
●帕米尔高原的跨国界保护
近20年来,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科学家们和四国相关部门合作,在该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野生动植物调查,其中包括在阿富汗展开了其战后最大型的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2005~2006年,乔治·夏勒博士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西部项目的康蔼黎博士共同针对帕米尔地区中国部分的马可波罗盘羊开展了调查。
●新疆和田西昆仑巡护项目
昆仑山脉与西藏的羌塘相连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西昆仑的新疆和田,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科学家和当地林业部门的联合调查,确定了当地一个藏羚羊迁徙种群的重要繁殖地。2005~2006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在当地资助反偷猎巡护,并且为和田地区西昆仑藏羚羊繁殖地保护区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
纽约的伟大与平凡
在纽约,平等、自由构建出这座城市的格调。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与乐不思蜀的幸福感。
自然旅行者
纽约是时尚都会、淘金地、名利场……所有欲望都在此得到满足,心灵得到慰籍。甚至每一个热爱动物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对伟大的科学家们亲自诉说敬仰。
● 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总部)
布朗克斯动物园分以下几大部分:非洲平原、埃塞俄比亚高地、刚果雨林、马达加斯加、亚洲热带雨林、野性亚洲、喜马拉雅高地、虎山、熊山、野牛围场、智利海岸、水鸟馆、鸟的世界、雉鸡苑、北方湿地、老鼠馆、两爬馆、儿童动物园,蝴蝶园等。
●中央公园
是一块完全人造的自然景观,里面拥有浅绿色草地、郁郁葱葱的小森林、庭院、溜冰场、回转木马、露天剧场、两座小动物园,可以泛舟水面的湖、网球场、运动场、美术馆等。
不需要任何费用和证件,而且还可以从国内通过代理购买60元的休闲套票,包括纽约中央公园浪漫自行车骑行1小时和冰淇淋、饮料套餐。
文化旅行者
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整个纽约市犹如被按下消音开关。除了华尔街纽约证劵交易所里日复一日人声鼎沸,不停上演着公司挂牌、摘牌的无趣故事……
●华尔街
《华尔街之狼》真实反映了一个小职员的华尔街式美梦,在这里也诉说着纽约客的内心潜台词——人人都可有翻身的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以及收藏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的史迹的国立纪念馆、联邦厅等都在这条街上。
●百老汇
百老汇大道为纽约市重要的南北向道路,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由于此路两旁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剧院,是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祥地,“百老汇”因此成为了音乐剧的代名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
●归零地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遇袭,原高约415米的两座双子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9·11事件后,原意为导弹目标或核装置爆炸点的“归零地(Ground Zero)”一词成为世贸中心一片废墟的代称。归零地是每个游客纽约之行的必到场所。
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
开放时间:动物园全年开放
11月3日~4月3日:10:00~16:30
4月4日~11月2日:周一~周五10:00~17:00
4月4日~11月2日:周末及假期10:00~17:30
动物园票价:成人约人民币94元/约人民币169元(全票)
儿童(3~12岁)约人民币69元/约人民币131元(全票)
老人(65岁以上)约人民币81元/约人民币144元(全票)
2岁及以下儿童免费
中央公园
公园地址:入口处在第五大道与64街口处
开放时间:4~10月:周一~周五10:00~17:00周末10:30~17:30
开放时间:11~3月:周一~周五10:00~16:30
华尔街
目前证券交易所已经不允许游客进入参观。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开放时间:周日~周四10:00~17:30周五~周六10:00~21:00
Tips:展览室会在闭馆前15分钟进行清场。
博物馆票价:成人约人民币156元学生约人民币75元
文/UselessKPI 图片提供/J·JQue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