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流动少年 用关爱扶起希望
- 来源:青春期健康医学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流动人口,关爱,殴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3 13:43
青少年处于儿童向成年人的转变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应当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教育和关爱的缺失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肆意的疯长和野蛮的滋生,对于家庭、学校、社会,这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5 月23 日,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奶西村育慧小学旁的一块荒地,14 岁少年小刚(化名)遇到三名均未满18 岁少年殴打。直至两天后,父母发现他背部的伤痕才报警。小刚被打的视频在网上一出现,随即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
小刚与参与殴打他的郭某、程某,以及拍摄打人视频的常某,都是住在奶西村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外来流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奶西村,这些“移民少年”形成特殊的群体,家长们忙于生计使亲情疏离,“放任”带来的是监管和教育的缺失。
小刚被打事件发生后,有记者多次进入奶西村,探访奶西村“移民少年”群体。泡网吧、“扔纸牌”是这些孩子们打发校外时光的主要方式;抢劫和斗殴,在这个群体中经常发生。
“没有时间”:放任的流动少年
外来务工人员忙于生计,与子女聚少离多,无暇监管疏于照看。在小刚被打的当天上午,从事玻璃装修的父亲高先生,像往常一样给儿子扔下15元饭钱后,匆匆出门。
等他再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半,见到儿子脸上有伤痕,高先生简单问了一句,得到的回答是“路上撞电线杆上弄得”。高先生没有再细问下去。当他知道儿子受伤的真实原因,已是两天后。
同样在事后才知情的,还有打人少年的家人。15岁少年程某的父亲在湖北武汉当建筑工人,事发三天后,他得到孩子已被拘留的消息,才匆匆向包工头结了20天的工钱,赶回奶西村家中。
程某的父亲说,因为北京工地的散活越来越少,为了生计他常常奔波于外地的建筑工地,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很少。而这也不是程某第一次“犯事”,2012年他父亲在外打工时,还读小学六年级的程某就因为打架进过派出所,被领回家后又借上厕所溜了出去,母亲在村子里找了程某未果,最后通过老师在网吧找到时,程某已打了三天三夜游戏。
“不出去打工挣钱,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教育孩子。”对于自己没时间监管儿子,程某的父亲表示无奈。
“流动少年”:环境诱发性格中的恶
年纪轻轻的少年为何下手如此之重?小刚为何不敢反抗?打的是人,伤的却是心。小刚父母因为儿子挨打而伤心,打人者的父母因为孩子这样的行为而伤心。在为小刚的不幸遭遇痛心的同时,不禁使人联想,如何才能防止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如何才能让这些少年“悬崖勒马”?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家庭、学校在教育方面的缺失,以及复杂的成长环境和匮乏的课余生活,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沉迷于网吧和娱乐场所,通过网络获取的色情、暴力信息,也激发了他们的好斗心理。
打人少年身上的“流动人口”标签,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些随父母进京的少年,其实是弱势群体,缺乏社会关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北京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刘翔平说。据官方通报,打人的少年两名为甘肃籍,一名为河南籍。这几名少年都生活在北京这个特大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刘翔平将他们称为“边缘人群”。
刘翔平认为,是环境诱发了少年性格中恶的倾向。“他们生活中遭遇的挫折通常比同龄人多,平时会积累一些被压抑的负能量——对社会、现实、家庭、学校的不满。一旦偶然遇到了可欺负的弱者,这种负能量的心理就会被强化,甚至发泄出来。受害者的懦弱,会使打人者产生一种释放压力的快感。”
“今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做出了令人震惊的暴力行为。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指责、惩罚这些孩子,而应该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受到过怎样的对待,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陶沙说。
3名打人少年都已经辍学。其中两人15岁,还是受义务教育的年龄。陶沙认为,“缺乏足够的学校归属感”是辍学的重要原因。“辍学的孩子往往没有和老师、家长形成紧密的、信任的情感和人际联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受到重要社会关系的排斥,其负面情绪、行为就会比较多。在跟别人发生冲突时,受到排斥的人会更多感觉到恶意。”
多一份关爱,就多一缕阳光
我们暂且把我们的目光移开,仔细审视一下我们身边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群。目前每年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从全国各地涌入城市,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在给城市带来动力的同时,他们尤其是他们子女的成长问题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正逐渐脱离故土,逐渐融入城市,不是他们不想回,更多的人可能是回不去,对于他们,城市成了他们移动的第二故乡。
对于他们的子女,成长和教育都享受不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在被放任、被遗忘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流动少年”们,就像是疯长的野草,在他们最需要关爱、最需要教育的时期里,放任的自由带来的恶果就是野蛮的滋生和成长的不良。
在这里,我们强调教育、强调监管,似乎都显得有些苍白。我们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希望这些“流动少年”能够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对流动少年的关爱行动中去,驱走阴霾和封闭,让流动少年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包容。我们相信,每一个少年的内心,都会有一个明媚的灿烂的梦,只要我们去关注、去发现,相信他们有机会变得更加向上,他们的前途也将会是一片光明。
(编辑 高龙辉)
文/林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