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之国——以色列的核力量

  • 来源:兵器知识
  • 关键字:以色列,核武器,阿拉伯
  • 发布时间:2014-08-26 12:50

  以色列虽然不是传统的核国家,却是事实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由于长期奉行核模糊战略,导致其核力量的发展和实力若明若暗。也许这正是其追求的战略效果,既达到威慑对手的目的,又可以不承担核义务。

  发展核武器是生存之路

  早在1948年5月建国之初,以色列就开始进行原子能研究,而且基本目的是为军事服务。以色列被阿拉伯国家所包围,与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比例是1∶28,而且以色列缺乏能源,国内局势极不稳定。基于上述现实,以色列第一任总统就曾指出:“要消除这些不利条件,进行核开发是唯一可以生存下去的道路。”

  初始认识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以色列就开始为研制核武器进行准备。当时,以色列的魏茨曼研究院成立了一个同位素研究部,并且派出年轻的以色列科学家到国外学习核能与核化学等新兴学科。以色列的原子弹之父厄恩斯特k戴维k伯格曼时任该院的化学部主任。这时以色列发现其内盖夫沙漠的大片磷酸盐矿区含有微量但可以回收的天然铀,这成为以色列核武器原料来源。1953年,时任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古里安任命佩雷斯为国防部办公室主任,协助研制核武器,并将原子能委员会归于佩雷斯直接管辖。1953年,魏茨曼研究院发明了一种制造重水和更有效地从磷酸盐矿区提取铀的新方法。以色列将新方法出售给法国,两国进而签订一项正式的核研究合作协定。至此,以色列解决了核原料和技术问题。

  研制生产阶段 1957年春天,以色列开始在内盖夫沙漠的迪莫纳建造核反应堆,法国的圣戈班化学公司负责承建地下后处理设施。按照协定,这个工厂的生产能力是24兆瓦,但从它的冷却管、废水处理设备和其它规格来看,该厂的生产能力要比协定的大两倍。1960年12月,迪莫纳工程取得了明显进展,从内盖夫沙漠内附近的道路上就能看到核反应堆的圆顶。1963年,以色列与法国达索公司签订协议,联合发展和制造武器。1964年,迪莫纳的核反应堆运转2年,后处理工厂及实验室基本竣工,具备了从核反应堆燃料中提取武器级钚的能力。以色列随后在海法建设了核武器装配厂,在附近泰勒诺夫空军基地建造与其配套的核弹药库。迪莫纳反应堆及相关设施全面投产后,每年可生产4~5枚核弹头。到了1969年,以色列的核能力已得到充分发展。70年代初,以色列开始批量生产核弹。

  投入战备阶段 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核武库中的弹头总数至少有20枚。这些较为初级的核武器在战争期间已进入战备。在希尔巴特扎查里亚有3~4部“杰里科”1导弹发射架部署到位,能够攻击苏联南部以及中东地区各阿拉伯国家。另外,以色列此时还拥有1个可投送核武器的F-4战斗机中队。此后,以色列开始开发小型的及特殊效应核武器,以对抗可能大规模入侵的阿拉伯国家坦克集群。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色列已经制造了多枚低当量中子弹头(这些弹头能够大量杀伤人员,对财产只造成最小的破坏)。在核武器项目初期,以色列使用了法国的实验数据来验证自己的武器设计。但随着开发工作的深入,这些数据已无法满足以色列的需要,于是开始与南非等国开展秘密合作。人们普遍认为,1979年9月22日在南非东海岸附近海面发生的高空爆炸,是以色列进行的1次秘密核试验。当时美国间谍卫星在印度洋爱德华王子岛上空侦察到一次闪光,美国一直怀疑这是一次核爆炸。1997年,南非政府承认,那次闪光是南非与以色列合作进行的核试验,核材料由以色列提供。至此,以色列的核武库已经形成基本配套和系列化的格局,具备了一定规模,为后来建立“三位一体”核力量打下了基础。

  深入开发阶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和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色列开始谋求更深入的核力量发展计划。以色列国土狭小,全境都处在周围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导弹射程范围内。在此情况下,以色列开始发展更具隐蔽性和突发性的水下核打击和更先进的导弹投送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以色列的核武器发展进入侧重提高质量阶段,特别是提高生存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

  构成与部署

  构成 在建立核力量体系的过程中,以色列基本上遵循世界大多数核强国的典型模式,即“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以色列“三位一体”的前两个组成部分已经建成。

  陆基核力量。以色列“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以“杰里科”1和“杰里科”2导弹为代表的陆基力量。“杰里科”1是近程弹道导弹,原型弹由法国达索公司提供。改型导弹全长10米,直径1米,射程500千米,发射重量为4.5吨,动力为二级固体燃料火箭。“杰里科”2是中程弹道导弹,全长12米,直径1.2米,射程1500千米,弹头重量1吨,发射重量6.5吨,动力为二级固体燃料火箭。据称,“杰里科”1和“杰里科”2各有50枚已进入实战配备。

  空基核力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以色列用F-4“鬼怪”战斗机、A-4“天鹰”攻击机来投送核航弹,目前担负这一任务的主要是F-16(题图)和F-15战斗机。以色列从美国引进了F-16A/B、F-16C/D,以及针对以色列改进的F-16I,其中部分担负核作战任务。这些F-16配备有专门培训过的人员和专门的程序,并且为携载核武器而进行了改造。核武器由指定中队负责,部署在一个或几个基地。外界判断,执行核任务的F-16中队有:部署于内瓦提姆(贝尔谢巴东南)的第111、115和116中队,部署于内盖夫的雷蒙的第140和253中队。有可能执行核任务的F-16中队还有部署于以色列北部拉马特-戴维的第109、110和117中队,部署于哈茨尔的第101、105中队。另外,以色列装备的F-15E和F-15I是其远程轰炸和保持空中优势的主力,也可能负责投送重量更大的老式核弹。

  海基核力量。以色列在地中海有大约240千米长的海岸线,因此以军力求在任何时刻至少有一艘装备有核导弹的潜艇处于可以对敌国进行报复核打击的状态。以色列海基核力量在形成和发展上滞后于另外两部分。近年来不断有报道称,以色列要对“海豚”级潜艇进行改装,重点改造武器发射系统,以便能够发射核武器。“海豚”级潜艇装有美国“鱼叉”反舰导弹,其核武化需要以色列自行研制核弹头和对地攻击制导系统。

  核作战指挥中心。以色列在犹太山中建有地下国家紧急事务控制中心,在危机时刻供以色列总理和内阁使用。中心将装备高技术网络设备。此外,以色列国防军在司令部和空军基地里建有数个地下或者是加固型的指挥中心,其中最有名的是以色列国防军在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司令部指挥中心。这些指挥中心可以经受住核生化武器的攻击。以色列的核武器指挥控制中心则位于内格夫沙漠边缘的内瓦提姆空军基地地下。这些指挥系统都担负有核作战指挥任务。

  部署与储存 以色列核弹基地位于雷霍沃特的泰勒诺夫空军基地的核武器地堡,和隐藏在扎哈里亚城以西的犹地亚丘陵导弹发射控制地堡。上述地堡拥有70枚随时待命的核弹头,由F-16组成投掷核弹的“黑色中队”,在地下机场内保持24小时戒备状态。另外,同样重要的核弹头储存地堡位于提罗什村附近,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铁路和以色列南北向干线公路之一的交叉点以南302路线上,在危急时刻,能够在5分钟内与运载系统紧密配合实施疏散。

  以色列的导弹基地洞库在耶路撒冷以东约20千米的约旦山麓的坑道内部署。发射时除了长16米、宽4米、高3米的移动发射架之外,电源车、发射控制车和通信车也将伴随行动,设备展开后数分钟内就可发射。以色列设立了3个“杰里科”导弹大队,每个大队在山体中建有21座部署导弹发射架的隧洞洞库,其中5个较大的约有15米宽、20米长、6米高。

  核作战能力及使用

  作战能力 关于以色列核武器数量的估计莫衷一是,目前大多数分析都基于其迪莫纳核反应堆的运行能力。该设施早在1965年初便投入运营,是以色列生产钚的唯一基地。通过照片,科学家们可以分析出这座核反应堆可以生产多少钚,再从钚的产量计算出以色列核武器的数量。科学家认为,照片上的建筑物可能与两项铀的生产技术有密切联系,那就是气体离心器和激光分离器。但从这些建筑物的规模分析,以色列在迪莫纳的浓缩铀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1982年联合国的报告指出,迪莫纳反应堆有年产8~10千克纯度为70%的钚239的能力,从开始运行到70年代末,估计已积累有100千克左右的钚,可制造10~15枚核弹头。1994年法新社根据核材料的生产累计量估计,以色列有200枚核弹头,超过英国的192枚,而且按照五大核国家的经验,以色列应该已经拥有热核武器。

  但是单凭生产能力来估计核武器数量无疑是不准确的,因为核武器数量与其战略需要密切相关。考虑到其需要打击的目标数量和投送工具的状态,以色列拥有80枚核弹头的估计应该更加准确。而且美国国防情报局在1999年估计,以色列已组装60~80个核弹头,而近年该机构预测以色列核武库在2020年将由65~85枚核武器构成。这表明以色列核武器数量在1999年后可能保持基本稳定。2013年6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估计,以色列大约有80枚“战略”级核武器,并认为约50枚核弹头可装在“杰里科”2中程导弹上,有30枚可通过飞机投送,另外可能有少量核弹头用于新型投送工具试验。以色列目前服役的大多数核弹头应该属于热核武器,但也会有少量特种核弹头存在。这些弹头足以对中东地区,甚至欧洲及俄罗斯发动一场中等规模的核遏制战争。

  作战使用 以色列长期坚持的核战略可以归纳为“累积威慑”(cumulative deterrence)战略,其主要内容是:暗中积极研究、制造、生产核武器;利用本国具有的高新技术优势,改进和提高核武器的质量;主要用于隐形威慑,一旦需要便不惜一切代价率先使用核武器,给对手以快速、沉重的有效打击。“累积威慑”核战略具有明显的隐密性、灵活性、务实性、攻势性的特点。虽然其在策略上采取了模糊性的态度,但还是制定了若干作战使用计划,准备随时使用核武器,保卫其国家安全。

  在历史上,以色列最接近核武器作战使用的时刻是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当时,以色列受到了埃及和叙利亚两翼威胁,国防部长达扬认为以色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总理梅厄夫人下令在近程导弹上装上核弹头。世界末日式的核进攻已经启动,用达扬的话来说:“以色列别无选择!”但随着国际社会多方介入,以及以军后来反败为胜,以色列的核弹才最终没有实际使用。战争结束后,以色列的核打击计划“参孙方案”被媒体曝光。这个核打击计划的名字取自于《圣经》中古犹太人领袖、大力士参孙的故事:当无数敌人冲进参孙的家里要杀他的时候,他抽掉了房子的大梁,结果他和所有的敌人玉石俱焚。

  外界分析,以色列应该制定有若干套核打击方案。这些方案从使用F-16的有限攻击,到使用“杰里科”系列弹道导弹的全面打击,一应俱全,甚至包括使用F-15的单程远程攻击。

  作用与意义

  弥补不利的地缘战略态势 由于历史原因,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存在地理、人口和资源方面的不平衡。以色列地域面积小而无战略纵深、人口少而缺乏充足兵源以及资源贫乏。以色列国土南北最长处470千米,东西最宽不过135千米,最窄处只有15千米。在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中,孤零零的以色列犹如沧海一粟。然而几十年来,以色列非但没有被从地图上抹掉,反而在多次战争胜利后,成为中东地区的一个袖珍“超级大国”。以色列特别强调应在某一方面克服其地理、人口、资源方面与阿拉伯国家的不平衡,并能承受两个或更多阿拉伯国家联合发动的军事行动。以色列认为它是“在陆地上最暴露而易于受攻击”的国家,加之苏联解体,以色列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已经很难重新确定其战略角色,因而许多以色列人赞同继续发展核武器,用于“阻止来自像伊朗一样凶猛国家对以色列可能发动的非常规打击,并为防止中东地区某个国家可能拥有核武器而威胁其安全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确保恶劣环境中的安全利益 公元70年,罗马人入侵耶路撒冷,犹太人开始了长期流亡的历史,被歧视与被排挤的经历使他们渴望返回家园,建立自己的国家。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犹太人终于在1948年建立了以色列国。当时敌对的阿拉伯世界包围着这个年轻的国家,而以色列人脑海中仍存留着纳粹大屠杀的悲惨记忆。冷战时期,阿以之间曾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以色列的胜利而结束,但犹太民族具有的强烈的不安全感驱使以色列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维护其安全。以色列认为,如果核武器运用得当,就能有效消除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对以色列国家生存所构成的威胁。以色列军方声称,从维护国家生存的角度出发,以色列必须拥有核武器,从而保持对周边阿拉伯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这将是防御阿拉伯敌国的最有效手段。

  近些年来,阿以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总体上有所缓和,以“土地换和平”的中东和谈有一些进展,但阿拉伯国家在涉及民族权益等原则问题上难作大的妥协。而以色列考虑安全需要所作的让步也很有限,双方立场仍较悬殊,因而阿以之间关系改善的前景尚不十分明朗。这必然促使以色列积极发展核武器,保证其在阿以冲突中的既得利益。

  填补常规军事力量的不足 与强大的常规作战力量相比,核武器被认为是维护以色列国家安全的另一个特殊的战略筹码,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或最后手段。尽管以色列军事专家承认其核武器实际上是进攻性的,但仍声称它并无侵略扩张意图,只是一种“进攻性的防御”。以色列之所以采取这种核威慑策略,一是因为周边阿拉伯国家科技水平不高,没有核武器技术;二是想通过这种以核能力为依托的心理战手段,迫使阿拉伯人放弃诉诸武力,而接受犹太复国主张。为加强这种威慑遏制的效果,以色列积极发展,并坚决拒绝放弃核武器。目前,以色列暗示它必须保持至少能维持其稳定的核能力,因为以色列的生存要依靠核武器。

  确立其军事技术大国地位的必然手段 以色列国家安全的三大支柱是:国防军、全民性预备役及动员体制、高效的情报部门。从建国开始,以色列就特别注重军事上的独立,走“超级军事经济”之路。而且,以色列还不断加强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军工合作,着力开发高技术产品,确立其世界领先地位,稳定原有的军贸市场,扩大军火出口。因此,以色列加强导弹核武器的开发研制也就势在必行。而核武器的拥有确立了其军事技术大国的地位,它希望把在中东地区垄断核武器的优势延伸到经济领域,对地区经济实现垄断,以分享阿拉伯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与淡水资源。

  为了独占核武器优势,以色列在大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周边阿拉伯国家和海湾国家拥有核武器,旨在谋求和保持以核武器为后盾的战略优势,防止这些国家对以色列构成核威胁。以色列总理贝京就扬言,为了以色列的安全和犹太人的生存权利,决不允许敌方有核弹。1968年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上台后,开始推进核计划。当时法国卖给伊拉克的名为“塔穆兹”的两个核反应堆芯,1979年在法国土伦被炸毁;伊拉克的一流核专家、很可能研制出原子弹的叶海亚k马什哈德于1980年被人杀害在巴黎的旅馆里;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战斗轰炸机通过长途奔袭,炸毁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30千米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沉重打击了伊拉克发展核武器的计划。2007年9月6日,以色列空军F-16战斗机袭击并摧毁了叙利亚北部地区的一个核研究场所。2007年伊始,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还透露以色列空军两支突击队正在加紧训练,内容就是使用低当量钻地核弹摧毁伊朗核设施。报道还指出,为顺利实施该计划,以军3条空袭路线已经在地图上详细标注,两支空军突击队也即将前往直布罗陀,演练如何进行3200千米往返奔袭。该报道援引以色列分析人士的话称:“计划如果顺利进行,核武打击一触即发,伊朗发展核武的计划将被彻底粉碎。”可见,独占核武器这种绝对武器的优势,已经成为以色列核力量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编辑/山水]

  文/李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