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当导演 很享受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徐静蕾 当导演 很享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05 09:49
由徐静蕾自导自演,张一白监制,黄立行等联袂演出的时尚职场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下称《杜拉拉》)于4月15日公映,据发行方中影集团的不完全统计,首周四天票房约收4400万元,观影人次突破百万。
4月16日,徐静蕾在博客上写道:“话说电影《杜拉拉》已于昨日上映,今天从中影传来好消息:首日票房870万!27万观众!6628场!”言语里透露着意外和惊喜。对于首日票房开门红,徐静蕾说:“真的挺意外,因为之前大家估算(首日票房)如果能到500万元就很不错了。”发行方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曾预言,《杜拉拉》将保送老徐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对此,徐静蕾回应:“我个人没有具体预测过,不过大家都说照目前的形势看过亿应该没有问题。之前票房过亿的几部电影,首日票房也就达到四五百万的样子。”
自此,徐静蕾已执导完成四部电影(2002年《我和爸爸》,2004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6年《梦想照进现实》)。虽然黄立行对她的印象是“《投名状》的女主角”,画家陈丹青也曾经表示很喜欢她出演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但对于徐静蕾来说,导演才是自己真正“享受”的职业:“演员身份为我带来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机遇,可以说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就得益于我演员的身份,它为我做了很好的铺垫。我很尊重这一行,但是做演员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就是等,等一个好剧本,一个好角色,等导演的选择,而我是最不喜欢等的人,所以这个身份我迟早会放弃。目前来说当导演我很享受——当然享受的不是这个称呼和位置,而是对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
《杜拉拉》,电影何必那么累来自影院终端的反馈称,《杜拉拉》的观众“白领多、情侣多、包场多”,而片中的职场元素在观众中制造了最大争议,部分看过原著的观众认为,电影《杜拉拉》没有演绎出“职场宝典”的感觉,“无职场”,“情感多了点”,“应该叫《杜拉拉谈情记》”……徐静蕾摇摇头说,“这部戏是要讲述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让观众离开影院时,觉得生活还有点希望,这是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我希望大家能笑着生活,不那么悲观、绝望,或者满脑子的职场斗争,何必那么累。”
当初徐静蕾看到这部小说并打算将它拍成电影时,心里就已经有了改编脉络。《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描述白领生存法则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杜拉拉在职场打拼,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小说2007年出版后,三个月内销量就超过10万册。随后张一白欣喜地发现,《杜拉拉》的话剧、电视剧版权都卖出去了,但电影版权还没有卖出。他当即买下版权,并认定必须得好哥们徐静蕾拍才成。
“最近几年没拍电影,工作重心放在杂志上,心态也发生了些变化,看的也是《穿Prada的女王》《欲望都市》《口红森林》这类轻松好看的片子。现今国内比较缺少这些时尚都市类型的影片,因此想尝试一下。刚好张一白说《杜拉拉》很不错,可以拍成电影。”徐静蕾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小说,觉得挺吸引人,于是决定拍成电影。
影片上映后,人们发现影片故事和原著内容差异很大,重点转向了几位主角之间的感情。“可能看过小说的观众再来看电影会发现,其实电影里也就不到1/5的内容和书里是一样的。”徐静蕾表示,小说改编成电影难度比较大,原小说有二三十万字,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只能承载一、两万字左右的内容,很多东西必须舍弃。
“其实原来我们也想更职场一些,但那样的话,电影的前半部分必须有较长的交代性内容,会占据一部分电影空间。而且我本人不太想拍一部过分勾心斗角,人物关系过分复杂的电影,我的本意还是希望身处职场的观众能够有机会从中获得工作之外的开心和快乐。所以就把重心更多放在了女性内心成长这条线上,因此电影前半部分偏职场点,后半部分更偏爱情些。”
“电影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像书那样,声、光、画面对于电影很重要,而且情感是最打动人的。”为此,徐静蕾找了16位编剧改写剧本,又和现实生活里一些真正的白领讨论剧情,最终剧本改了十几稿,才形成了最终大银幕上的《杜拉拉》。
出演杜拉拉,因为我是不像演员的演员最初徐静蕾打算出演“玫瑰”这个角色,并考虑找一个新人来演杜拉拉,于是打算将剧本改编得有些童话色彩。但最终她还是决定自己出演杜拉拉——“肯定是觉得自己演比较合适,才会去演嘛。如果说我有优势,并不是因为我很知性或什么,而是我的特征更为明显。而且我请自己可以不花钱啊。”徐静蕾笑着说,“为什么我们去和白领们讨论剧情,因为‘杜拉拉’要更贴近生活。我是一个不像演员的演员,走在大街上也不打眼,这反而是我的优势。很多演员都太像演员了,永远都是公众人物,所以就不接‘人气’,没有所谓的生活的质感。”
徐静蕾说电影剧本“更符合实际一些”,弱化了职场上人与人间的矛盾,“小说里后面的人物趋于脸谱化。比如麦琪,她坏的太单一,太概念了,与她相关的事件也是一样。所以麦琪、岱西这种人物我很不喜欢,我不希望她们出现在我的电影里。电影里“玫瑰”作为她们合二为一的角色,全然没有小说中岱西那些惹人讨厌的小手段。相对来说,斗争是高段位的、有技巧的——这更贴近角色的年龄定位,也更贴近现实生活一些。”
植入广告,基本收回电影成本
从开机开始,《杜拉拉》新闻不断:请“全球五百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做“荣誉编剧”、请“时尚女魔头”帕翠西亚·菲尔德给主角做造型……每个娱乐头条都是一次电影营销。“荣誉编辑”为的是吸引企业界的关注,菲尔德则是电影寻找时尚圈赞助的由头。
短短几个月,《杜拉拉》的赞助商数量急速增加。
曾经扬言没有广告就没有面子的徐静蕾,这次在影片中把植入广告运用到了极致。从时尚杂志到手机,到电脑再到汽车,每一个小小的镜头里都包含广告的影子。此外,“杜拉拉”的公司集体旅行,去了泰国芭提雅,泰国旅游局支持了影片在芭提雅的拍摄,这是电影里最“大”的产品。“看这个片子就像是看一本时尚杂志——有目录、有广告、有情感……广告本身也能成为读者阅读的对象。”徐静蕾认为,《杜拉拉》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职场白领平常的工作生活,生活自然要涉及很多方面,因此影片中使用的电脑等商品,既可以是植入广告,也可以是道具。“就现代人的生活来说,电脑、手机、运动服、口香糖、茶啊……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出现在电影里很正常也很合理,不突兀。如果要是让我把一台拖拉机给放到(电影)里面,就是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干。”
据悉,通过广告植入,目前《杜拉拉》的投资成本大致已经收回,到票房阶段基本是“赚一分是一分”了。
“导演学习期”
如今的“徐导”在片场游刃有余,但回想当年第一次当导演,徐静蕾直叹:“开拍后的前三天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2000年以后,徐静蕾便不再接拍电视剧。这期间,有一位朋友常对徐静蕾说:“我觉得你能做导演,一定行。”这位朋友见她一次,便说一次。刚开始时徐静蕾还有点怀疑,但听多了也就真开始想这事儿了。“我这人,你要说我行我就会真觉得自己行,你要说我不行,我就还真不信那个邪,凭什么你说我不行,有点犟着干的那种意思——后来我才发现,我那朋友对谁都那么说(笑)。”
2002年拍《我和爸爸》,徐静蕾第一次做导演,除了紧张还是紧张,“许多事情想着容易,做起来才发现还挺难。”剧组的人,会不断有问题来找她寻求解决方法,而她自己并不知道如何是好,但得硬着头皮坚持。《我和爸爸》投资200万元,全是徐静蕾自掏腰包,还有一部分资助来自她父亲的公司。这部戏她自编自导自演,收入刚刚够本,自己却一分钱都没拿,朋友们笑她是“无偿打工”。
回忆自己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我和爸爸》,徐静蕾感慨:“这是让我经历最多、感触最多的一部电影。至今还会有很多影迷跟我提起这部片曾经感动过他们。能做出一部感动人的电影,我知足了。”
投资近2000万元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徐静蕾真正感到自己可以“当导演”的开端。“《来信》是《我和爸爸》的延续——原来我还能拍电影。”
徐静蕾说,自己第一部作品的优点在于用普通人的心态讲故事,但问题在于她对电影过于敬畏,对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绝对不敢使用,在镜头运用上,她常常会被技术上的问题完全压倒。“比如在处理一些镜头时,由于不敢肯定这样拍能不能接上,这就限制了自己的发挥。”但在拍摄《来信》时,压住徐静蕾的这些东西基本上没有了,“我开始把心思放在现场找灵感或者其他方面上,所以说《来信》才是我正式的第一部作品,而《我和爸爸》是我带着对电影过分的敬畏心理拍出来的,当时脑子里面想了很多不必考虑的东西。”《来信》在2004年3月初上映,而后,徐静蕾又拍了自称为“导演学习期的毕业作品”——《梦想照进现实》。
当作者,比当明星快乐
名博、作家、电子杂志主编、导演、演员、制片人……尽管如此,人们认识徐静蕾,还是因为她是一名演员、明星。但徐静蕾却对这个“受制于人”的职业很反感。
“我做演员的时候就想到,我早晚有一天要尝试其他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没把任何一个职业当成终生的职业,会去尝试新东西。这种改变其实很正常。人年纪越大,一定越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肯定会选择一个职业,这个职业也许不是你最喜欢的,但是它能使你的生活过的很好,使你将来更有可能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之后,就可以朝着自己的兴趣方向走。”徐静蕾认为,做演员“有很多前提”,比如必须是自己喜欢的剧本,喜欢合作的演员,喜欢的导演,而且还要等待导演的选择,“条件太多了”。
“演员这个身份给我带来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当然是机遇……我很尊重这一行,但这个身份我迟早会放弃。”相反,做导演主动性比较大,“可以(自己决定)找谁合作,拍一个什么样的戏,写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自己来演。做一个作者比做娱乐明星的快乐要大很多。”
从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仅有600万元成本的试验性文艺片《梦想照进现实》再到充满话题性的《杜拉拉升职记》……徐静蕾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作者”生涯,“坦白说,《杜拉拉》是我拍过的四部作品中最累的一部,是体力上的累,要做很多造型、试很多衣服,要化妆、穿高跟鞋……”
《杜拉拉》4月15日上映,徐静蕾随后便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了,其中包括她的电子杂志《开啦》(徐静蕾独立投资创办的时尚类双周刊)和下一部电影的创作。“本来考虑这个秋天开拍一部新片,但又想着给自己放一个假,到外面去旅游……”
……
4月16日,徐静蕾在博客上写道:“话说电影《杜拉拉》已于昨日上映,今天从中影传来好消息:首日票房870万!27万观众!6628场!”言语里透露着意外和惊喜。对于首日票房开门红,徐静蕾说:“真的挺意外,因为之前大家估算(首日票房)如果能到500万元就很不错了。”发行方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曾预言,《杜拉拉》将保送老徐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对此,徐静蕾回应:“我个人没有具体预测过,不过大家都说照目前的形势看过亿应该没有问题。之前票房过亿的几部电影,首日票房也就达到四五百万的样子。”
自此,徐静蕾已执导完成四部电影(2002年《我和爸爸》,2004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6年《梦想照进现实》)。虽然黄立行对她的印象是“《投名状》的女主角”,画家陈丹青也曾经表示很喜欢她出演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但对于徐静蕾来说,导演才是自己真正“享受”的职业:“演员身份为我带来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机遇,可以说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就得益于我演员的身份,它为我做了很好的铺垫。我很尊重这一行,但是做演员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就是等,等一个好剧本,一个好角色,等导演的选择,而我是最不喜欢等的人,所以这个身份我迟早会放弃。目前来说当导演我很享受——当然享受的不是这个称呼和位置,而是对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
《杜拉拉》,电影何必那么累来自影院终端的反馈称,《杜拉拉》的观众“白领多、情侣多、包场多”,而片中的职场元素在观众中制造了最大争议,部分看过原著的观众认为,电影《杜拉拉》没有演绎出“职场宝典”的感觉,“无职场”,“情感多了点”,“应该叫《杜拉拉谈情记》”……徐静蕾摇摇头说,“这部戏是要讲述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让观众离开影院时,觉得生活还有点希望,这是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我希望大家能笑着生活,不那么悲观、绝望,或者满脑子的职场斗争,何必那么累。”
当初徐静蕾看到这部小说并打算将它拍成电影时,心里就已经有了改编脉络。《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描述白领生存法则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杜拉拉在职场打拼,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小说2007年出版后,三个月内销量就超过10万册。随后张一白欣喜地发现,《杜拉拉》的话剧、电视剧版权都卖出去了,但电影版权还没有卖出。他当即买下版权,并认定必须得好哥们徐静蕾拍才成。
“最近几年没拍电影,工作重心放在杂志上,心态也发生了些变化,看的也是《穿Prada的女王》《欲望都市》《口红森林》这类轻松好看的片子。现今国内比较缺少这些时尚都市类型的影片,因此想尝试一下。刚好张一白说《杜拉拉》很不错,可以拍成电影。”徐静蕾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小说,觉得挺吸引人,于是决定拍成电影。
影片上映后,人们发现影片故事和原著内容差异很大,重点转向了几位主角之间的感情。“可能看过小说的观众再来看电影会发现,其实电影里也就不到1/5的内容和书里是一样的。”徐静蕾表示,小说改编成电影难度比较大,原小说有二三十万字,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只能承载一、两万字左右的内容,很多东西必须舍弃。
“其实原来我们也想更职场一些,但那样的话,电影的前半部分必须有较长的交代性内容,会占据一部分电影空间。而且我本人不太想拍一部过分勾心斗角,人物关系过分复杂的电影,我的本意还是希望身处职场的观众能够有机会从中获得工作之外的开心和快乐。所以就把重心更多放在了女性内心成长这条线上,因此电影前半部分偏职场点,后半部分更偏爱情些。”
“电影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像书那样,声、光、画面对于电影很重要,而且情感是最打动人的。”为此,徐静蕾找了16位编剧改写剧本,又和现实生活里一些真正的白领讨论剧情,最终剧本改了十几稿,才形成了最终大银幕上的《杜拉拉》。
出演杜拉拉,因为我是不像演员的演员最初徐静蕾打算出演“玫瑰”这个角色,并考虑找一个新人来演杜拉拉,于是打算将剧本改编得有些童话色彩。但最终她还是决定自己出演杜拉拉——“肯定是觉得自己演比较合适,才会去演嘛。如果说我有优势,并不是因为我很知性或什么,而是我的特征更为明显。而且我请自己可以不花钱啊。”徐静蕾笑着说,“为什么我们去和白领们讨论剧情,因为‘杜拉拉’要更贴近生活。我是一个不像演员的演员,走在大街上也不打眼,这反而是我的优势。很多演员都太像演员了,永远都是公众人物,所以就不接‘人气’,没有所谓的生活的质感。”
徐静蕾说电影剧本“更符合实际一些”,弱化了职场上人与人间的矛盾,“小说里后面的人物趋于脸谱化。比如麦琪,她坏的太单一,太概念了,与她相关的事件也是一样。所以麦琪、岱西这种人物我很不喜欢,我不希望她们出现在我的电影里。电影里“玫瑰”作为她们合二为一的角色,全然没有小说中岱西那些惹人讨厌的小手段。相对来说,斗争是高段位的、有技巧的——这更贴近角色的年龄定位,也更贴近现实生活一些。”
植入广告,基本收回电影成本
从开机开始,《杜拉拉》新闻不断:请“全球五百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做“荣誉编剧”、请“时尚女魔头”帕翠西亚·菲尔德给主角做造型……每个娱乐头条都是一次电影营销。“荣誉编辑”为的是吸引企业界的关注,菲尔德则是电影寻找时尚圈赞助的由头。
短短几个月,《杜拉拉》的赞助商数量急速增加。
曾经扬言没有广告就没有面子的徐静蕾,这次在影片中把植入广告运用到了极致。从时尚杂志到手机,到电脑再到汽车,每一个小小的镜头里都包含广告的影子。此外,“杜拉拉”的公司集体旅行,去了泰国芭提雅,泰国旅游局支持了影片在芭提雅的拍摄,这是电影里最“大”的产品。“看这个片子就像是看一本时尚杂志——有目录、有广告、有情感……广告本身也能成为读者阅读的对象。”徐静蕾认为,《杜拉拉》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职场白领平常的工作生活,生活自然要涉及很多方面,因此影片中使用的电脑等商品,既可以是植入广告,也可以是道具。“就现代人的生活来说,电脑、手机、运动服、口香糖、茶啊……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出现在电影里很正常也很合理,不突兀。如果要是让我把一台拖拉机给放到(电影)里面,就是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干。”
据悉,通过广告植入,目前《杜拉拉》的投资成本大致已经收回,到票房阶段基本是“赚一分是一分”了。
“导演学习期”
如今的“徐导”在片场游刃有余,但回想当年第一次当导演,徐静蕾直叹:“开拍后的前三天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2000年以后,徐静蕾便不再接拍电视剧。这期间,有一位朋友常对徐静蕾说:“我觉得你能做导演,一定行。”这位朋友见她一次,便说一次。刚开始时徐静蕾还有点怀疑,但听多了也就真开始想这事儿了。“我这人,你要说我行我就会真觉得自己行,你要说我不行,我就还真不信那个邪,凭什么你说我不行,有点犟着干的那种意思——后来我才发现,我那朋友对谁都那么说(笑)。”
2002年拍《我和爸爸》,徐静蕾第一次做导演,除了紧张还是紧张,“许多事情想着容易,做起来才发现还挺难。”剧组的人,会不断有问题来找她寻求解决方法,而她自己并不知道如何是好,但得硬着头皮坚持。《我和爸爸》投资200万元,全是徐静蕾自掏腰包,还有一部分资助来自她父亲的公司。这部戏她自编自导自演,收入刚刚够本,自己却一分钱都没拿,朋友们笑她是“无偿打工”。
回忆自己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我和爸爸》,徐静蕾感慨:“这是让我经历最多、感触最多的一部电影。至今还会有很多影迷跟我提起这部片曾经感动过他们。能做出一部感动人的电影,我知足了。”
投资近2000万元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徐静蕾真正感到自己可以“当导演”的开端。“《来信》是《我和爸爸》的延续——原来我还能拍电影。”
徐静蕾说,自己第一部作品的优点在于用普通人的心态讲故事,但问题在于她对电影过于敬畏,对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绝对不敢使用,在镜头运用上,她常常会被技术上的问题完全压倒。“比如在处理一些镜头时,由于不敢肯定这样拍能不能接上,这就限制了自己的发挥。”但在拍摄《来信》时,压住徐静蕾的这些东西基本上没有了,“我开始把心思放在现场找灵感或者其他方面上,所以说《来信》才是我正式的第一部作品,而《我和爸爸》是我带着对电影过分的敬畏心理拍出来的,当时脑子里面想了很多不必考虑的东西。”《来信》在2004年3月初上映,而后,徐静蕾又拍了自称为“导演学习期的毕业作品”——《梦想照进现实》。
当作者,比当明星快乐
名博、作家、电子杂志主编、导演、演员、制片人……尽管如此,人们认识徐静蕾,还是因为她是一名演员、明星。但徐静蕾却对这个“受制于人”的职业很反感。
“我做演员的时候就想到,我早晚有一天要尝试其他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没把任何一个职业当成终生的职业,会去尝试新东西。这种改变其实很正常。人年纪越大,一定越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肯定会选择一个职业,这个职业也许不是你最喜欢的,但是它能使你的生活过的很好,使你将来更有可能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之后,就可以朝着自己的兴趣方向走。”徐静蕾认为,做演员“有很多前提”,比如必须是自己喜欢的剧本,喜欢合作的演员,喜欢的导演,而且还要等待导演的选择,“条件太多了”。
“演员这个身份给我带来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当然是机遇……我很尊重这一行,但这个身份我迟早会放弃。”相反,做导演主动性比较大,“可以(自己决定)找谁合作,拍一个什么样的戏,写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自己来演。做一个作者比做娱乐明星的快乐要大很多。”
从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仅有600万元成本的试验性文艺片《梦想照进现实》再到充满话题性的《杜拉拉升职记》……徐静蕾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作者”生涯,“坦白说,《杜拉拉》是我拍过的四部作品中最累的一部,是体力上的累,要做很多造型、试很多衣服,要化妆、穿高跟鞋……”
《杜拉拉》4月15日上映,徐静蕾随后便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了,其中包括她的电子杂志《开啦》(徐静蕾独立投资创办的时尚类双周刊)和下一部电影的创作。“本来考虑这个秋天开拍一部新片,但又想着给自己放一个假,到外面去旅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